2岁女儿英语启蒙,70门课300本书的感悟
今天教了2岁的女儿英语,当然是以游戏的方式,毛绒玩具相互对话,涉及的英语大致包括
“What's this?"
"This a book.""This is a pig." "This is a pandan."
"Where are you going?"
"I am going to the mountain."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m going to climb the mountain."
"Why are you sitting here?"
"It's very dangerous to stand there."
"I can fly."
“One two three four five six……"
当然,女儿这些句子还不会说,不过climb mountain倒是说得挺溜的。
英语启蒙还是按照英语教学专家的建议:用纯英语,不加汉语解释,用实物、图片等帮助孩子建立“英语-物(事)”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有助于在语言区单独发展出一块区域负责英语,这样英语的使用就是直接的应用,不会再像我们当时学英语的样子,“英语-汉语-物(事)”的连接效率太低了。
……
这两三年,我也是一个知识付费的热衷分子,从记忆法到历史到计算机到大数据到视野等各种各样的课程专栏,书也是从文明到历史到经济到金融到精进到读书到写作,虽然60-70门课听了的也就1/10,200-300本书也只读了10-20本,看似走了不少弯路,看似浪费了很多钱,但这一切的迂回前行真正让我明白了许多之前就见到了但不明白的道理,其中最终要的一条是你要明白你读书听课的目的是什么?
那句著名的话“听了很多道理,却仍过不好这一生。”
虽然很多文章都试图去说明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但在印象中,他们都没说到点子上,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就像我很早之前就听过“你读书听课之前,一定要想好为什么?”
我听了,但我没入脑,一开始听的时候,连连点头,真的好有道理。
但我行为是什么呢?
我陆续买了好多书和好多专栏,我都不会问“为什么?"
我对自己不了解,直到买回来的书太厚,连翻开看的勇气也没有,即使翻开了,也仅仅看了一两页。
经过了两年,我也没有发展出核心竞争力,因为我捡到的只是散落的贝壳,好像我拾到了体系,但那仅仅是散落在地上的碎片而已。
我没有精度过一本书,看书只是走马观花。
这就导致了听了什么好像会一点,但真要说出个一二三,却又是办不到的,更何况是解决实际问题,更何况是靠着这些变现呢,简直是“太傻太天真了。”
看大书之前一定要自己的专业这口井打深,因为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本钱。
所以,19年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把自己的专业打磨好,把90%的大书处理掉,从《中国史纲》到《薛兆丰经济学讲义》,从《智能时代》到《具体生活》,从《穷查理宝典》到《在耶鲁精进》,从《House of cards》到《浪潮之巅》《硅谷之谜》《大学之路》,从《如何阅读一本书》到《韭菜的自我修养》,以及很多翻译过来的书《刻意练习》《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穷爸爸富爸爸》《学会提问》《女士品茶》《赤裸裸的统计学》《高效演讲》《营养圣经》……
清理的过程就是做减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让我的注意力更聚焦,把时间集中起来办大事。
其实,尽管好多人都没看,但我没觉得钱花得冤,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所谓的浪费,哪有现在我的大彻大悟?
现在的我不会太容易被忽悠了,其实准确来说,这未必叫做被忽悠,因为那些推荐课、推荐书的人,有可能是真的从这些课和书中获益了。
只能说:其实没有弯路,你走的任何路都构成了现在的你,你没吃过亏犯过错,你怎么才能活得更明白呢?
饶了一圈,我终于有了自知之明,不再以为别人能干的事,我就能干;不再以为别人看得进去的书,我就能看;不再以为别人能懂的道理,我就能懂;不再以为让别人博学的书单,也能让我明智。
不过,纵使那些别人干成的事,我都不行。
也没关系,因为我坚信早晚我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我最终能活成我自己。
我终于醒悟:我终究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更令人庆幸的是,我此时此刻觉得这条路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