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故事

我与音乐的故事

2016-02-20  本文已影响154人  且行且停的lancy

音乐是一种能够产生共鸣效果的声频,出自人类本体的最初生命运动。它们伴随人类起源而起源,伴随人类发展而发展。它们不是人类身外之物,也不是人类最初的物质生产,而是一种富有情感的精神活动产物。

音乐会让你愉悦、兴奋、流泪,甚至大声尖叫。开心幸福时听歌,可以让我美好的生活更加温暖。失落彷徨时听歌,可以让我前行的脚步更加坚定。似乎不论哪种心情都能找到相应的音乐来陪伴我。

小学,对歌曲的认识,仅局限于课堂上老师教的歌曲,犹记得某年儿童节与小伙伴一起完成了《团结就是力量》大合唱的比赛。

初中,开始拥有了听歌设备,借着听英语的噱头“配备”了一个可以放磁带的复读机。周末的时候经常去买3块钱一副的盗版磁带,周末的时候会花好多时间听那时的流行音乐,会抄歌词、背歌词。初中时还比较流行迷你收音机,晚上熄灯后都会听听音乐电台的节目,听DJ伴着音乐说故事的感觉从那时就开始喜欢上了。

初中时期印象最深的一首歌就是华仔的《今天》,“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那时每次听到这里都会很激动,因为初三的时候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兰一中。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兰一中在农村中学录取比例仅为3%左右,这也意味着我需要比城里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一样的准入资格。每当我感到疲倦彷徨时都会想到这首歌,我会为自己设想很多梦想成真后的场景,无数次的憧憬着拿到录取通知书时唱着“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用那种尚未获得的成就感来激励自己。

高中,有了自己的MP3,那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脑,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网吧打开酷狗疯狂下歌。那时候每个周末都会收看中央三台的《同一首歌》或《欢乐中国行》,然后边看边写作业,也是不亦乐乎。

Beyond的《海阔天空》是高中时期单曲循环最多的一首歌,几乎每天晚自习都会听,“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背弃了理想谁人都可以,哪会怕有一天只你共我”,之所以被这歌词打动,或许因为自己内心深处非常渴望自由。这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可以不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但那时的我只能每天做着自己很不喜欢的事情(各种无聊的题目),我知道只有好好熬过这过程,才能逐渐实现自己对自由的追求。

大学,有了笔记本,手机听歌也很方便,所以只要上自习的时候一定是带着耳机的。有个别学期,几乎每周都会去K歌,慢慢发现自己除了爱听歌外,还喜欢唱歌。

对于我而言,大学最重要的就是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培养兴趣爱好,形成自己的三观。这个过程有时候会显得有些孤单,因为我总是不随大流,总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行走,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张国荣《我》“I AM WHAT I AM,我永远都爱这样的我,我喜欢我,让蔷薇开出一种结果,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也正是这样的孤单经历,让我学会了不为别人的眼光而活。

研究生,入驻实验室,没课的时候就在实验室打开笔记本坐一天,有时候一首歌单曲循环两三天,有时候两三天听完一个歌手的所有专辑,平均每天的听歌时间超过10小时。

歌曲听的多了,有很多好歌曲想要与大家分享,所以,大四暑假开始做音乐推荐的公众号(music-zone)。起初每天用文字推荐一首,后来忙的时候两三天一首,再后来搁置了很久很久。直至在2015年底,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写文字,才决定重新更新公众号,采用每周一篇图文(文字+音乐)的形式推送。

蔡琴的《把悲伤留给自己》这首歌是自己搁置公众号很久未更新的期间听到心里去的。那段时间是自己最为焦虑不安的一段时间,因为寒窗二十载,终于要走出象牙塔,而进入大学后的目标已经从初中的考重点中学、高中的考重点大学,变成了找一份能让自己在大城市生活,而不仅仅是活着的工作。

找工作的过程比自己设想中的坎坷的多,这既有客观原因(互联网企业缩招),也有主观原因(对自己定位不准确)。那期间经历了第一次长时间失眠,白天开始听古典音乐让自己放松,晚上听大自然的音乐让自己尽快入眠。那时候自己压力很大,但又不想把这种焦躁不安的情绪传递给父母家人,因为害怕那样只能白白增加他们的忧虑,我选择把所有的悲伤情绪留给自己,然后听着歌曲哼唱来释放自己的情绪。

关于静静与音乐的故事就说这么多,如果你也有一些曾经给过你力量或者陪伴你渡过难忘时光的歌曲,可以给静静留言,分享你与音乐的故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