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不焦虑的方式会养出更好的孩子吗?|一个妈妈的实践

2018-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Momself

作者:野蔓

「闭嘴!怎么当妈不用你来教老娘!」

讲真,很多次这句话都在妈妈们的胸口旋转,就差喷涌而出了。但是另一边,自己又默默地翻了很多书、订阅了很多公众号、学了很多课程……就是因为我们都想学着做个「有办法」的好妈妈。

没有谁天生是当妈的料,大部分时候,我们试图顺着一些成功的经验去走,却发现,所谓的成功也未必适合自己的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花朵

今天的受访妈妈画眉,是一位作家,曾经出版过十多部书。看起来最容易有办法的身份,却出乎众人意料地,用很多「不靠谱」的方法,养育出了很优秀的孩子。

我问她:「你焦虑过吗?」

她说:「当然有,是人都会焦虑,更何况妈妈呢?但是因为我自己就来自一个充斥着掌控和焦虑的家庭,花了很长的时间才自我疗愈,所以我尝试着用另外的方式跟我的孩子们相处。」

她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妈妈,同时,也是在亲身实践,让妈妈们看到了一条叫做「不焦虑的父母,更自由的孩子」的路。

带着孩子逃学去旅行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今时,代表着现在。二女儿叫令时,意思是美好的时光。

在生她们之前,旅行是我最喜欢的事情之一。有了孩子之后,我有过这样的思考:孩子还小,是否适合长途旅行呢?我试图找个答案,但是你知道的,没有一本书可以教会你怎样做妈妈是完全正确的。于是我想,唯一的途径就是自己去尝试。

就这样,姐姐从很小的时候,就被我带着东奔西走。每次旅行回来,朋友们都会很关切地问:孩子能适应吗?没生病哭闹吧?我都会回答:我们俩都很享受这个过程。事实也是这样的,每次旅行回来,孩子都有了更多的获得。

妹妹即将出生之前,我大着肚子带姐姐去美国待产四个月。第一次出国的姐姐没有我想象的害怕,照旧挺兴奋。去幼儿园的前一天,我有点焦虑,做了十多张卡片,认真地教她如何应对吃饭、上厕所、睡觉等情况。

结果回来之后她一张都没有用到,并且融入得很好,靠指手画脚,甚至还交到了一对非洲裔的双胞胎姐妹作为朋友。

那时候我发现,孩子的自我成长能力往往超乎妈妈们的想象,许多的「焦虑」都是自讨没趣。

妹妹两个多月龄时,我用腰凳背着她去了内蒙古草原,风沙吹得小小的人眼睛都睁不开了。但是我不后悔带她一起旅行,之后每年也都会三人一同出游,有时候甚至还会逃学(跟老师请假),真正践行着她们名字的含义:享受当下的美好时光。

这些锻炼让她们从不害怕跟各种人打交道,在公共场合会很愿意表达自己。放下过度保护和焦虑感的我,相信她们的抗压能力,也相信丰富的生活可以带给她们滋养。

做不「拔苗助长」的懒妈妈

有朋友会问,经常逃学,功课落下了怎么办?孩子升学怎么了?确实学习是所有家长都无法回避的问题,从姐姐很小的时候开始,身边的朋友们就给我推荐各种早教课程,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

一开始我也带着姐姐去体验了一下,看到孩子们被关在小房间里,眼巴巴地望着眼前陌生的知识,面无表情,下课后如同从牢笼中解禁一样,我心里觉得很不舒服。

我花了30年的时间才从应试教育的牢笼中解脱,不想再把自己的孩子也亲手送进去。于是,我成为了朋友中最「懒」的一位妈妈:从来不上补习班,让姐姐以文盲的状态去上小学。公立教育所教都是常识,长大了总能学会的,如果不是冲着诺贝尔奖,又何必要争取第一名?

尽管没有去过补习班,但我还会适度地让孩子去一些她们真正喜欢的兴趣班,比如画画和芭蕾舞。姐姐有时候周四要去上舞蹈课,幼儿园的作业没做完,我都会帮她做掉。总之以她快乐为原则,学习才有意义。

除此之外,在生活照料上,我也一路「懒」到底。

姐姐从小一直坐在教室的第一排,饭吃得很少经常挑食,个子小小的。跟她差不多大的孩子,很多都被带去测骨龄,或者微量元素。我说服自己按兵不动,抱着一种谜之自信:她只是比较「晚长」而已。

令人欣慰的是,最近刚刚收到了姐姐学校的体检报告,发现这个一直在班里坐第一排的小孩,身高体重栏目结论居然达到了「中等」,事实证明我没有「拔苗助长」是对的。

尊重和相信,让孩子发光

之所以对「牢笼」的感受这么深切,我想跟我的成长经历有非常大关系。我自己就曾经走了一段长长的弯路,然后用尽全身力气,才真正找到前行的方向。

我的父亲是高等学府的教授,从小对我控制欲很强。他会把他认为的「成功」强加在我的身上:成绩一定要优秀、思维一定要理智、大学一定要选建筑专业、毕业后一定要去建设局……虽然一直照着父亲给我安排的路走,但是我从未觉得快乐。这中间做过许多的抗争,大部分都失败了。

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我已经成年了,是可以做出一些改变来成全自己。于是我辞去了建筑设计师的工作,去了出版社,开始我最热爱的写作生涯,我的生命色彩才被打开。那一刻我发现,我最爱做的,仍然是很小的时候,我非常热爱而父亲不同意的那些事。

这一点让我时刻警惕,告诫自己:尊重女儿们的感受。因为当我们试图让孩子做到更好时,其实就是在给他贴了「不够好」的标签;当我们要求孩子考第一名时,其实是在对她说:「你为什么不够聪明,这么愚蠢。」或许我们没有这么说,但是孩子们却接收到了这样的信息。

我放下了心中自私的期待,不要求她们一定考到什么样的名次,不为她们规划一定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我甚至想象过,如果将来她们长大之后跟我说,妈妈我做个木工也很快乐,那么我也会衷心地为她鼓掌。

尊重和相信,会让孩子发光,让她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关照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有时候妈妈们会觉得:学了很多技巧和知识,还是教育不好孩子。我也不例外,我喜欢读书,育儿的书籍,心理学著作常年放在手边。然而,看的书越多,我越来越察觉到,教育孩子最大的技巧其实是「身教」。

比如妹妹在画画时,姐姐总是会不遗余力地夸赞,哪怕纸上只是一团乱麻。我想这些源于在姐姐画画时,我大部分也都会给予她赞美和鼓励,而不会说「这样不对」。

这样的举动同样也给妹妹带来了好的影响。每周一下午,是妹妹幼儿园固定的演讲时间,妹妹第一次参加回来,我问她感觉怎么样?她说:「我有些不好意思,不过还是勉强坚持讲完了。」「那你觉得你们班哪位同学讲得最棒呢?」我接着问道。「我最棒,其他同学也都很好!」

既自信,又能看到别人的优秀之处。这正是我理想中跟孩子们的相处模式。

拥有「爱」的能力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每天晚上我都会跟孩子们一起读绘本,大部分内容都是关于「爱」。

在绘本里,她们学会了很多。姐姐最爱的书是宫西达也的《喵呜》,讲了三只小老鼠和一只看起来很凶狠的猫的故事。因为有爱,天敌也可以成为朋友,因为有爱,凶悍的猫也变得柔软、友善。

爱,是孩子们终身要学习的课题。

我试着把爱贯穿在家人所有的日常互动里,一家人约定好不吝表达「爱」,随时随地。

有一次我对妹妹说:「妈妈非常非常地爱你,即使你在地上打滚儿也爱。」她立马躺在地板上特别开心地说:「那我试试。」

这样的表达,同样也让我受到了来自孩子们的馈赠。有一次,妹妹看到我胃疼,对我说:「妈妈,你胃不舒服吗?我给你贴个创可贴吧!」这句话真是可爱又暖心。

大部分时候她有点调皮,比如非要给爸爸染指甲。爸爸说:「你不要给我涂了好吗?」她很淡定地回答:「别客气呀。」她是爱爸爸才这么做的呀!

在「爱」和「被爱」的感知中,我相信,她们正在成长为为特别富足的孩子。

拥抱相处时的负面情绪

没有孩子一直天使,也没有妈妈永远温柔。如果你问我,有抓狂生气的时刻吗?那当然,每当我不耐烦要生气的那一刻,我就想到我的父亲。我意识到我越来越像他——被掌控欲所充斥、看不到别人的感受、只顾发泄自己的情绪。

这个察觉让我重视起来,既然不想重复原生家庭的魔咒,那我就需要有意识地后退一步。

意识到自己带着情绪时,我会告诉孩子们:妈妈现在需要安静一会儿。然后我会在房间看会儿书,听会儿音乐,冷静下来。反之,当孩子们情绪不好时,我会接纳她,安慰她,让她的负面能量退下去,而不是迎面冲撞。

庆幸,这个不足的地方被我及时看到。但我不会因此而厌恶自己,因为这也是「我」的部分。如果我选择抗拒,觉得自己很糟糕,负面情绪反而会更强,更无法跟孩子好好交流和相处。

最无私和纯净的爱,来自孩子

我想大部分妈妈们都一样,获得过最大的赞美往往来自自己的孩子,因为在孩子眼里,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她们的爱纯净、无私、浩大。

而父母的爱,或许自己未曾察觉,其实是带着条件的,比如希望孩子能达到多么优秀。

孩子们的爱擦亮了我的眼睛。我看到在我幼时,我也曾那样无私地爱着自己的母亲。而从何时开始,我们之间开始争吵,开始互相不理解。那份柔软无私的爱,也逐渐消失。

母亲今年去世了。妹妹问我:「妈妈,你想念外婆吗?」我说不出话,只能流泪。每次问完这个问题,妹妹都会抱着我说:「妈妈,如果你难过,就在我面前尽情地哭泣吧。」

姐姐问我:「妈妈,你爱外婆吗?」我说:「曾经深爱,曾经不爱。曾经嫌弃她不是仙女,直到发现她已经用尽全部力气,直到发现我也不是。现在很爱她,所以也很爱自己,所以也很爱你们。」

当我成为了母亲,我从跟女儿们的爱里又重新找到了自己跟母亲的联结,也更加明白了「妈妈」这个身份的含义。

后记:

在听画眉讲述她的故事时,尽管她说时轻飘飘,我却时常替她捏一把汗。因为同样作为一个妈妈,我知道「坚持自己的育儿理念」有多难。家人和外界,很可能会用「不负责」、「自私」等等标签来定义妈妈们的方式。要做到相信自己、更加相信孩子,谈何容易?一定也曾有许多怀疑、摇摆、反思的时刻。

好在,当听到孩子口中说出或快乐或温暖的话,看到她们逐渐变成了一颗有能量照耀自己也照耀别人的小太阳,心中不免长舒一口气。这条「另类的」育儿路,对还是不对,已经不需要评判了,只要记得鼓励自己一句:她们很棒,我也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