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母校的闲言碎语

2024-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秦岭山人

既是赤子之情,定当既讲感情,又讲真话,为她着急为她好嘛。

客观讲,母校这四十年的发展变化巨大,从一个校区发展到成都、峨眉两地四个校区,校园面积从一千多亩发展到五千多亩,在校生从三千多人发展到四五万人,现在的教职工人数大概都比当初的学生人数多很多。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方方面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与我们在校时天壤之别。

然而,俗语讲“不怕不识人,就怕人比人。”如果只是沉湎于纵向比较就永远不能自知,自恋于辉煌历史就会背上包袱、裹足不前。

今天的母校尤其需要真正的大学精神,需要批判思维,需要横向比较,需要远大目标,需要大师治校,需要背水一战、弯道超车。非如此,母校复兴、世界一流就是一句空话!

窃以为,以下弊端尤其需要革除改进。

一是恋旧。每每谈及某个学校,大家关注的是你学校现在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关注的是你未来的发展势头,少有人去念及你过往的辉煌,更鲜有人去追索阅读你厚重的历史。

四十年前,我入学时,在铁道部系统,母校还是首屈一指,可现在在各种排名、评估中已被地处京城的同道拉下了几条街,后怕呀!好汉不提当年勇!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讲的就是现在,要的就是当下。我的母校现在尤其需要轻装上阵、背水一战,奋起直追。

二是目标不高。我们在校时老师们常常激励我们,你们是未来的红色工程师。工程师,在那个大乱刚刚结束大治尚未到来的年代或许为社会百姓和莘莘学子所仰慕,可几十年后的现在看看,这个师、那个师,甚至是这个高师那个高师遍地都有,俯拾皆是,这个定位是否有点儿太低了呢?!老师的意识哪来的,来源于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这很大程度会影响学生一生的目标高度。

大学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要有真正的大学精神,要做学术和科研的殿堂,要培养科学家、学术大师、工程翘楚、社会精英。

母校一直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最边远的地区建功立业,从施工队、班组和站段做起,这没有错,有利于毕业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可换个角度看,起点、平台对于人生道路的影响实在是太重要了,一旦有更高的平台和起点,同样能深入基层磨炼成长,而后在更高更大的平台上建功立业,不是可以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也更能为母校增光添彩吗?

社会构成永远是宝塔形的,人生短短几十年职业生涯,从最基层逐级往上走, 累死你也走不远。百余年来,母校培养了几十万毕业生,虽不乏科技和工程精英,绝大多数校友?也都勤勉努力,可最终成为社会精英的人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高于正部级的人物似乎都难以找到几个。究其原因,目标导向低、就业起点低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看看国际、国内顶流大学培养的人才,母校你就甘愿永远培养工程师、总工程师吗?你就希望你培养的学生永远扎根基层做平凡的螺丝钉吗?

看看这几年的高校就业分析报告,同门兄弟X交大,毕业生就业途径广泛,质量上升,在出国深造、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级公务员招录、金融系统招录、非交通行业单位招录名单中,其毕业生的名字随处可见,遍地开花,而这些录取名录中鲜见母校的名字。

每每看到这情形,我不免为母校担忧,是母校学生质量不佳,还是学校缺乏高远的目标定位和就业导向?

以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我更愿意相信是后者而不是前者。大家都常常把一句名言挂在嘴边:大学之大,非大楼也,谓大师也。”道理都懂,为什么实践就会走偏呢?

母校有一个指标年年走在全国前列,那就是本科生招生规模,比国内顶尖的大学招生多了去了。大量的财力物力资源被大规模的一般性需求所耗费,既减少了对高层次项目、高层次人才、高层次教育的投入,也拉低了招生的分数线,造成多种负面效应。长此以往,“林湾职业技术学院”真有可能成为母校的明天。

前几年,学校官网的概况介绍中,还有“大师云集、英才辈出、贡献卓著”的宏伟愿景,让校友们看到了曙光和希望。现在就又变成了“轨道交通领域世界第一的大学”,说到底,你还是跳不出两根铁轨的羁绊,跳不出“铁道学院”的思维。难道“交通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愿景还不够宏伟吗?视野和思维就怎么总被两根铁轨拴在了那一条铁道线上呢?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三是缺乏批判精神和横向比较意识。看看母校的官网,学术活动、科研贡献、学科竞赛的信息被大量的党委会、办公会会议信息和内部事务性报道所淹没,再就是充斥的各色自我表扬信息,看不出一座学术殿堂所应有的严谨、追求和价值导向,这是否大学社会化、机关化的一个缩影呢?

学校有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前几年还搞过高校国际化排名,可不可以静下心来搞搞促进学校自身发展的实事,以全球视野、全国视野,用最简单的横向比较法,确定几所目标学校,与全国顶流的、同宗同源的、同城发展更快的学校之间做做比较研究,分析一下母校的兴衰、进退和得失,探寻追赶超越、加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真正做促进母校加快发展的智囊智库。

看看我们当年入学之日,上海交大也是学科设置并不全面的行业性院校,如今已是全国排名前五的世界一流的综合性顶流大学;地处同城的电讯工程学院,如今虽名为“电子科技”大学,但实质上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有临床医学、地球科学等14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在全国排名TOP30的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原铁路院校排行在母校之后的X交大,目前在各类排名中基本上都甩掉母校许多位次,其毕业生在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经济金融等交通以外的各个行业领域员工招录中遍地开花。

每每看到这些情形,作为母校曾经的学子,我的心中不免有些隐隐作痛,我们为母校焦虑和着急。母校的领导们还能沉住气、坐得稳吗?你们要为当年、现在或未来选择母校的学子们加加油、争口气,燃烧起内心强烈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担当,正视短板,直面问题,带领全校师生加油干。

在如今百舸争流、竞相发展的今天,慢进就是快退!怕的是沉湎于纵向比较的自我陶醉中而不自知,亦或是虽自知而不敢正视,继续被动于纵向比较的自我麻醉中。

四是缺乏大师治校。大学是学术殿堂、科研高地,高山仰止。需要具有远见卓识、学术背景、科研成果、权威声望的一流大师来治理。不惟此,不足以洞悉科学研究和教育学术规律,引导学校正确发展;不惟此,不足以群英信服,学子追随,社会仰慕。有个学者说过,一流的人才选一流人才,二流人才选三四流人才,这好像也被社会现象所实证。

没有一流的人才治校,学校难以进入一流,而如果由政客治校,大学会不成其为大学了。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局外,作为“母校利益相关者”,我们疾呼,母校,你该警醒了!

聊到这,我想起了母校几年前的一位徐姓校长,虽未曾谋面,但着实喜欢,母校需要这样有情怀、有担当、有学识、有胆略的专家治校。

或许未几,母校也会培养或引进更多的院士、大师,也会有院士、大师级的书记校长,如此,中兴不愁也!

闲人碎语,姑且听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