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起杀降问题:首先有罪,也有反思

2016-09-09  本文已影响267人  始安公士或

【导读】:尽管有复杂的历史背景,白起杀降是个抹不去的污点,但他不仅自认有罪,也在反思杀降的恶果。

​1.杀降的事,古今中外都该一视同仁地批判。正如饥馑之年,民众易子相食,为了生存没办法,但毕竟是个抹不去的污点。

2.长平之战打完时,秦国国虚民饥,几十万秦军的粮草也是仅够吃(别忘了古代长途运粮的效率低),难以养活几十万赵军降卒。这个俘虏规模是空前的,白起之前的名将从未遇到过类似情况,所以他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所以他采取了自己很快就发现副作用比想象中更大的残酷手段。白起此前只歼敌而无杀降记录,并不是因为他从不抓俘虏,而是因为他此前指挥的所有战争都没达到长平之战的规模(这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全新的实战经验),未尝遇到过严重的粮食危机。他几十年的战后善后经验都不能解决这个新难题,他在接受赵军投降之前,也没深入考虑过这个问题。无法妥善处置,促使他决定做出杀降这个副作用极大的手段。

3.长平之战在九月结束,刚好是秦国收赋税的月份,一年国库最充实的月份,却依然是【国虚民饥】(因为长平之战历时三年,规模太大,粮食消耗空前)。接下来的十月到次年正月是农闲时期,解决不了粮荒。所以,秦昭王在次年正月下令罢兵,休养生息,赵国也借机恢复生产。数量庞大的赵军降卒很不幸地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粮食困难阶段。秦国要是按过去那样处置俘虏,相当于在国虚民饥的情况下养活长平前线至少七八十万完全脱产的军队。在那个三年鏖战刚结束的时间点,生产力负担不起。秦始皇灭六国时才有那么富余的国力。假如秦国的库存能有次年九月发动邯郸之战的水平(秦昭王原话是【军俸倍于前】),这事也许还有一丝丝的转机。

4.两国休养了八个多月,完成了新一轮的生产周期,解决了粮食危机。所以,秦昭王觉得现在军队休整好了、粮草也充足了,可以灭赵了。而作为杀降执行者的白起敏锐地意识到,杀降一事将激起赵国军民的殊死抵抗,秦国已经激起诸侯公愤,此时不宜再做出头鸟,而应该【释赵养民,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秦国高层对杀降带来的负面影响最先开始反思并提出对策的,恰恰是谋划并执行杀降的白起。

5.从这点可以判断,白起犯下了哪怕是先秦兵家也不能认同的罪孽,但行为上有罪归有罪,他并不是以屠杀为乐的反社会人格,否则他不会比其他人先一步主动反思杀降带来的恶果,更不会临终时将杀降作为自己终身的污点来说。

6.混为一谈的应该好好观察一下【天亡我也,非战之罪】那位除了坑杀二十万降卒和屠咸阳外,还屠过几次故六国的城,然后那位对自己杀降及屠城最终抱着怎样的态度。我不打算吐槽那位的举止作风更像反社会人格,但至少他不像白起那样对杀降有心理负担

7.最后,杀降就是罪孽,就是污点,研究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背景,只是为了还原人与事的全貌,而非为谁开脱罪行。只不过,对待同类事件的衡量标准应该是一视同仁地批判】。对白起与不可描述的那位持双重标准,认为一个杀降是罪孽,一个杀降是正义,显然不客观。但也不能一视同仁地洗白,因为俩人杀降的背景虽然不同,但都是留下了洗不掉的污点。

总之,我们应该在客观看待具体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批判这种连古代兵家都反对的罪行,引以为鉴。要知道,就连秦国后来也在吕不韦、王翦等将相的主持下,改变了秦军原先过于残酷的战法。可见,白起对长平杀降的反思以及他最终谏言里蕴含的新军事思想(以诸侯之变,抚其恐惧,伐其骄慢,诛灭无道,以令诸侯,天下可定),后来逐渐变成了秦国高层的共识。人类文明就是通过不断地反思和总结经验教训来进步的,在战争领域同样不例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