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立自》后尝试解释朋友圈和群聊的一些问题
读了两遍《立自》译文,理解和接受(坚定)文中提到听从内心这个观点。因为听从内心,所以尽管不会写作,我也想尝试一下。
以下内容的表述可能不顺畅,请大家体谅。
先来说说我的观点,我看过余秋雨一本书,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观点说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集体人格,而中国的集体人格称之为“君子之道”,属于儒家文化。因为我们受“君子之道”潜移默化影响,所以我们在现如今科技发达,大量其他文化思想充斥(例如一篇公众号文章),各种文化思想在我们大脑争夺主动权,这个时候我们需要谨慎思考哪种适合自己(或者是目前的自己)。
延生到朋友圈(简书)和群聊中来,为什么现在点赞和评论的人越来越少,以及在群里聊天,聊不出愉快和有收获的内容?以下作解答。
我先来给人群做个分类,第一种(一类),喜欢发朋友圈(简书),喜欢群聊的,这一类人偏向西方思想。这一类人群30岁以下占多数,30岁以上占少数。我的看法是这样子,因为受近20年网络普及影响,30岁以下的思想受儒家影响的比例变小,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变大。30岁以上的,尽管受儒家影响比例大,但思想开放,愿意尝试新事物。
第二种(二类),不喜欢发朋友圈,不评论和不喜欢群聊,这一类人偏向儒家等东方思想,信奉中庸,沉默是金。(注:这里没有贬褒之分)
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两类人通过网络,两种思想搅在一起会怎么样。一类人觉得二类人城府深,心机重,这时会想起保护自己,跟二类人保持距离;或者是觉得没有人回应,以后还是少发言了。
而二类人会认为一类人激进,虚伪,不踏实(因为一类人的照片很多是p过的,生活全是美好的)
现在隔膜开始出现,大家想象一下,当两类人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我们的网络社交开始变味,我们互相不评论不交流,没有交流,慢慢的我们就各自在互联网背后感到孤独焦虑。
接下来我说说大瑞建议大家用写作代替群聊的看法。这个提议很好,但为什么实施起来效果又不好呢?我认为是因为缺少群聊时即时交流的快感,在群聊可能会说的话,对着一篇文章又不想留言评论了。没有评论交流就没有思想碰撞,没有思想碰撞就不能产生新思想。那有没有办法解决文章没人评论这个问题呢?我觉得是有的。
文章我们可以这样做,群友看过文章后不要吝啬评论,多留言。你的留言可以是:我不赞同你的观点,但这会我一时想不出怎么表达;这会我的思绪跟你不在同一个频率,看不明白。这样做能让作者有存在感,作者也能根据留言为自己的观点作参照。
就像人人付出一点爱,只要有交流,不吝啬付出,你会在某一个时间点,看到或者学到对自己有益的观点。
好的文章及交流不在于阅读量和评论量多,而在于精。虽然我们这个群才200多人,但我相信只要大家抱着负责尊重和真诚的态度发表观点,我们的交流会比公众号和知乎上面阅读量过万,评论过百的交流来得有营养。
至于要不要在群里聊,我觉得可以试一下,因为群聊是即时交流,能拉近人之间的距离感。但大家要注意,别只顾着表达自己的观点,而是在说话之前,先想一想,我这句话说出去,别人容不容易了解。
总结:《自立》里面的内容给我的感觉有点偏激,不适合我的人生观,以及我现在所处的社会环境。我要取精华去糟粕,在西方观点和自己的集体人格中取得平衡,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中西结合的路线。
下午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现在一起加上去。
现代人焦虑感越来越多,抛开经济等表面现象不说,会不会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面的集体人格不够坚定引起的呢?一会中国人格,一会美国人格,因为这在我看来,就像手里拿着苹果,但又想着别人的梨。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