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更十一/《日更的进与退》
现在数来日更已经十一天了,文章也写了有十篇了。于是我把它们放在一起看了一下,心中五味杂陈。这是一个写作进与退的问题,是基于量的变化,对于质的思考。我是一个喜欢反思,总要反思的人。故而反思一二,以警示与鞭策自己。
我从来不怕麻烦,就像我单独拿出一篇日更来反思总结一样。我大概会在每一个阶段,都用一篇日更,来做一个小小的总结。
现在日更十篇了,进肯定是有的,但我觉得退也是有的。
对于进来说,持续的日更让我的诸多小想法,小思路得以浮现纸面。我不再是像以前一样,因为懒惰而丢失了一些创作的灵感。也不再是对生活单调地思考,我会去细心地观察生活,尝试用新的角度重新诠释一切。
日更让我的生活更加有奋进,虽然不知道这种亢奋能够持续多久。但是它极大的促进了我生活的节奏,不再是以前那样懒惰,“佛系”。
我写日更的初衷是为了锻炼自己,不是为了字数或者为了写而写。
这点我在细细看完十篇日更后,我想我是做到了。
做到了每篇日更都有主旨,有思想,有一定的深度。
至少在我自己看来是的。
每天的日更让我觉得写文章不是一件比较艰难的事情,虽然以前我不认为有多难。
只是现在越发觉得,执笔起来,洋洋散散千字以上。行文、框架、主旨一目了然。
它让我的下笔更加流畅,让我的思路得到锻炼,所谓小文章练大思路。这对我日后长篇文章的创作肯定是有帮助的,至少在构架和行文上。
当一篇文章的逻辑理清楚后,框架的结构就变得简单起来,有了框架就像盖房子一样,一块砖一块砖地垒,就会很完整、很漂亮。
当然,退也是有的。
虽然日更文章有了一定的深度,但是这样的深度还远远不够。回看日更以前,一个礼拜甚至一个月写的一篇文章,那种深度、笔力与质量是远远超过日更文章的。这是一个量和质的辩证关系,量多质低,质高量少,自古以来都是这个道理。
观之陕西作家群的三驾马车——陈忠实、路遥、贾平凹,世人对他们的评价也符合这个量与质的关系。人们评价陈忠实,说他的作品“精”。人们评价路遥,说他的作品“精又稀”。当人们评价贾平凹时,人们说他的作品“稀”。
并不是说贾平凹的作品不好,而是当你的量达到程度时,你依然就不会去刻意地对作品进行雕刻。这就是为什么作家写作品,多了也就不精了。
针对这种问题,我是要有准备的。在日更以前我就说过,日更的目的是为了记录灵感。所以日更的很多作品都是不完善的,质量不高的。这需要我结束日更后,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去进行精雕细琢,多方面完善。
日更的优劣基本上悉数浮出水面,有可取的,也有要改正的。
我认真望了望草稿本上密密麻麻的灵感主题,不由地感慨日更对于我来说是优胜过劣的。
所以继续执笔,辛勤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