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葫芦与话匣子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当需要集体讨论的时候,总是表现得很随和,不会提出自己的看法,而当自己的朋友碰到犹疑不决的事情的时候,却很热心地提出自己的建议。
一面是锯了嘴的葫芦,一面是滔滔不绝的话匣子。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把自己在讨论时的缄默当作随和,把对朋友的推心置腹当作真诚。
直到今天,我花了差不多一天时间和朋友讨论一件事,到最后发现自己完全是自己给自己找事做。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涉及切身利益的时候我要沉默,而对于别人的事情我却那么忘我?我凭什么要做别人的“导师”,又有什么资格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W是和我是同一个专业不同班的一个朋友,我和她是同一个文学理论老师。我们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求我们写一篇类似评论文的文章,字数1000+,严禁抄袭。他们班下周二交,我们比他们晚一周交。
W打算写一篇关于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书评,昨天晚上她构思得差不多了,打算开始写。但是她发现自己要写的东西搜狗上都有,我提醒她要修改一下,因为老师可能会当成抄袭。于是她就开始不停地问我怎么办,因为她周末还要辅修法学。
我提示她可以从新的角度来看,比如很多人都用形象主义的重复叙事来看《许三观卖血记》,她可以从别的批评方法来评论这部作品。
她和我说她没选文学批评的院选课。
我又说实在不行,就看最新的文学作品,角度和材料,有一个新颖的也好。看长篇来不及了,可以看中篇短篇。因为一些当代文学的刊物,比如《花城》,就会刊登新出来的一些作品。我自己那里正好有一本《花城》,和她说周末,也就是今天我9点考完普通话可以把书给她。
她说可以。但是今天考完普通话,我发信息给她,要她来考完后来图书馆找我。她没回,我又去考试的教学楼找她,没想到她说自己已经到法学院去上辅修了。因为网不好,没看到之前我发的信息,因为普通话没考好,只顾着和同学吐槽去了,忘了要来找我。
下午的时候,她上完了辅修,来宿舍找我,我把书给她。她可能还是觉得重写一篇比较难,还是把之前的改了一下,发给我要我帮她看看。
我看了她重新写的,其实这种大家的名作,评论家已经把能说的都说得差不多了,我们再写也写不出什么太新的东西,这本来就是事实。但是从她的语言来看,都是她自己写的,老师也知道我们的水平有限,我说应该差不多可以了。
一个多小时之后,她又给我发信息,说她又在纠结会不会被当成抄袭,然后平时分没有了。我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因为我也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她又问我,我怎么知道老师会当作抄袭处理的?
我一头雾水,她又把我昨天聊天的截图发给我。因为她说自己写的搜狗上别人都说了,于是我提醒她老师可能会当作抄袭。我理解错了她的意思,我以为是说搜狗上有一篇和她很类似的文章。而她实际上想传达的观点是,她要写的观点搜狗上都有了。
那一瞬间,我感觉自己简直是瞎折腾了一天,浪费了一天的精力干了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她后来写出来的文章虽然改动了,但是观点还是和别人的雷同。那何必要兜兜转转呢?
回到评论文那件事,我和她都存在认识误区:我从一开始就曲解了她的意思而;她没有意识到以我们的水平,要在短时间内突然写出一篇新颖创新的文章是很难的。
所以啊,即便是很亲密的朋友,也很难做到设身处地。而另一方面,你不适当的建议反而会给别人造成困扰。
尤其是,如果你的朋友是一个犹豫不决的人,你给他提建议的时候更要谨慎。因为很可能,你提出一个建议,他会抛出十万个为什么。比如你要他往东走,他会不停地问你为什么要往东走,当你不厌其烦,说那你就往西吧,他又会反过来把你刚刚建议他往东走的原因拿过来问你。和这种没主见的人打交道很累,说服他们做一件事比打赢一场辩论赛还难。
我很喜欢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的一段话,”其实所有纠结做选择的人心里早就有了答案,咨询只是想得到内心所倾向的选择,最终的所谓命运,还是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
你没必要浪费自己的时间去说服别人,相反,你应该把时间花在思考那些与自己切身相关的事情上。换句话说,如果在涉及自身的事情上,你都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那么你给别人提建议的时候,别人又为什么信服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