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
人们永远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所以计划不如变化,本来学校2月24号开学,可因为这突如其来的疫情,不仅新年过的没有往常热闹,开学时间也变成了一个未知。
人们常说,越是稀有的东西越觉得珍贵,就像在爱情中,得不到的永远都是最老的,当有的事情变得简简单单、触手可及的时候,人们也就不会再那么在乎了。
在家的时间变得越来越长,这也算是学生生涯中的最后一个寒假,每天在家过的挺平淡,没有什么烦心事,不过也没有什么大惊喜,多的都是一些用心能够发现的生活的小乐趣。
就在最近这几天,我在体验一种每个人都会觉察到的情绪“无聊”,有时间会默默的发呆,不知道干什么,有时候会想过去、想未来,脱离当下,有时候明明知道很多大道理,却就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会后悔当初的决定,错过了很好的人,有时候会怀疑自己的选择,再努力些就好了……人生就是这样,由很多很多的选择组成,不同的选择组成了不同的人生。
美国有一份研究报告显示,超过六成的成年人在十天之内至少会有一次无聊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赫什马特教授,在一篇文章中归结了造成无聊感的3个原因:
第一,任何可预测和重复的体验,都会让人觉得无聊。文章说,重复会降低我们对自己正在做的事的兴趣,尤其是细节上的兴趣。大人的好奇心通常要比孩子少,是因为当人们通过经历获得知识以后,就开始依赖已经知道的知识,之后遇到的事情即使跟已知的有一些差别,人们也不再会去深究了。
第二,注意力流失。感到无聊和你的注意力有关,当你不能集中精力去做某件事时,就会很难对它产生兴趣。有注意力缺陷的人,通常也会更容易觉得无聊。如今,各类网络产品都想尽办法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我们在这些产品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但在一件事上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却在不断下降。英国金融机构就在调查中发现,人们的注意力平均 14 分钟就会转移一次。
第三,被困住的感觉,构成了部分无聊。当人们感到被困住,自己的意志不能被执行时,就会产生无聊。赫什马特教授说,青春期是无聊的高峰期,主要原因是这时候的青少年开始有了自我意志,但他们对自己想做的事却没有太多的控制权。
而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任性一种情绪,我们都要客观的看待,然后去接纳它,无聊有坏处,也有好处:
第一:节能,人的注意力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很兴奋,比如,飘下一片雪花,你就激动得不行了;看到一棵杂草,你就兴奋得难以自抑,那还活不活了?所以,无聊的首要作用,就是帮助人节省能量,让人更好地存活下来。
第二:激发创意。比如,著名的西方奇幻小说《指环王》和《霍比特人》,就是作者托尔金在牛津大学当教授的时候,在一个夏天批学生的考卷,数量多,工作又枯燥,简直无聊透了,改着改着,托尔金突然发现,有个学生居然交了白卷,他就很开心,这张卷子不用批改了。然后他就提笔在上面开始写:在一个地洞里,住着一个霍比特人......从这句话开始,托尔金一发而不可收,开始了整个宏大的奇幻小说系列创作。无聊激发出了托尔金的创造和写作欲。
而史蒂夫·乔布斯也说过:“创造是美好的,但是无所事事其实也很美好。”他后来一系列颠覆性的想法和改变世界的产品雏形,都是在他年轻时候,那些无所事事的暑假里,在脑子里面翻来覆去想出来的。
心理学家桑迪·曼恩,做过实验来证明无聊跟创意之间的关系。她找了一批志愿者,先给这些志愿者20分钟的时间,做一件特别无聊的事儿,就是抄写没有意义的电话号码,抄了20分钟后,让这些志愿者开脑洞,说出一些日常物品,比如说纸杯、回形针,包括椅子,还有什么其他的额外用途,志愿者想出来的是拿纸杯做花盆,或者是一个沙盒玩具之类的。
然后曼恩再把这个实验升级,还是先用20分钟时间,让志愿者大声地朗读随机的电话号码,这是比抄写更无聊,更无意义的事情。20分钟结束之后,再让这些人开脑洞想纸杯的用途,结果发现,大家的脑洞开得更大了,他们把纸杯可以想象成通话的工具,当成乐器,设计成时装。跟之前的实验相比,大家已经不仅仅把杯子视为一个容器了,而是把纸杯容器之外的属性和用法发掘出来了,这个其实在创意上是更进了一步的。
正如武志红老师说的:我们要全然的接纳自己,不管这个自己是怎样的,都要好好的和它相处。如今,我也尝试着跟无聊的自己相处,希望自己积蓄能量后,可以乘风破浪、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