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娱乐圈简书电影

赵白石| 一个真实的人物

2017-10-20  本文已影响90人  若木阆风
赵白石| 一个真实的人物

赵白石在我看来是《花开月正圆》中真实而理想的人物。不论是周莹的敏锐的商业思维和强大的领导能力,还是沈星移忠贞不渝的爱情信念,都只是理想的而非真实的人物,他们冲破规矩和束缚,从一开始就是叛逆礼教的人物,注定不能够真正深入我们的内心,只会令我们仰头而视,是生活中理想而无法做到人物。

赵白石才更接近普通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通过科举,一举成为县令,一心清廉为政,报效国家和安抚百姓。他的座右铭挂在自己的书房,“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他时刻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信条,规范自己,用这种观念来看待他人。一开始,周莹在他的眼中是不守妇道而越礼的人,警告她不要抛头露面,要做一个夫人应该做的事情,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他在“礼”的范围内去尊敬师长,去为民除害,做自己所谓的“仁义”道德之事,所以他一心为政,黑白分明,但是他的所谓的为民除害,公正无私,确是别人操控的结果,他本以为军需案子已经解决,却不知暗中无数人操控谋取利益,而他仅是别人利用的工具。

赵白石刚入官场就是不谙世事的毛头小子,只知道按照书本中说的样子,去做人做事,去看人看事。他相信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他相信老师的清廉会一白到底,但不知道真正的官场复杂黑暗,黑白不分,权势谋利暗潮涌动。一旦触动权势的利益,他就会被视为异己,或被贬职或被废除。而他的老师也不过带着仁义道德的假面具,在做着谋取利益和明哲保身的勾当。当赵白石看到这一切,他尊敬的老师都在做着欺骗的事情,他喝的烂醉,他不仅是对自己官职的失意,更是自己坚守的信念在现实面前土崩瓦解。无异于让一个人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和方向。

他的形象如此真实,他没有周莹和沈星移的叛逆,是真正由中国儒家文化传统中脱胎的中国人,有着儒家的儒雅中正和谦和。

但是,事事都有两面性,正是由于礼教的束缚,让人去做有规矩的好人,去做有作为的好官时,人的思想意志的理性占据情感感性之上,个人情感就会受到压抑。

赵白石的矛盾就在于儒家礼教的理性规范与个人情感感性的冲突。在面对智慧超群的周莹时,即使她不符合礼教,但是她诠释了人的真实本性,没受过文化教育,具有最初人的本性的样子,赵白石深深的爱上她,爱上的不只是她的智慧美丽,更是她拥有他所没有的解放的人性。

他爱她,却要压抑自己,规范在“礼”的范围。他不会像沈星移那样叫喊一辈子要收了周莹,也不会像他一样翻墙爬树去找周莹。当周莹来找他投股纺织局时,他不断念着“克己复礼”,来平复心中对周莹紧张的情绪;当周莹在神堂发誓终身不再改嫁时,他攥紧的拳头,流出了鲜血。他爱她,但他克制自己的冲动,将对她的爱化为行动去保护和呵护她。

正是由于深爱她,为了保护她,赵白石冒险充当刺客,将钱财亲自送给王爷,赎回周莹。王爷看到了他的勇敢和机智,收下他为自己谋事谋利。赵白石此时只能妥协,做王爷手下,无异于是主子与奴才的关系。

从此他蹚进了官场的污水之中。

他的信仰在老师那里土崩瓦解,同时也看到了黑白不分的官场,在这蹚浑水中,他做了一个外黑内白的人。他终究是一个矛盾的复杂的人,而这样才符合人性,才更加真实。外黑在于,他从此依靠王爷权势,不分黑白,服从王爷命令,让自己平步青云,直至成为朝廷大臣。内白在于,他坚守自己的正直仁义,凭借自己的权利和谋略严惩恶人,他运用借刀杀人,让杜明礼杀了正在做着富贵梦的老师,而被算计的杜明礼难逃厄运,也以自杀结束苟且偷生的生命。

他不再是最初只知道克己复礼的赵白石,不是别人手中的小棋子,如今他也能玩弄权计,一方面明哲保身,一方面除恶扬善。

他的信仰从未失去,在看清现实的真相后,更加笃定最初一片赤子之心,那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愿望。大清王朝正面临衰败,中国就要改朝换代,革命的分子蠢蠢欲动,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依然选择维护朝廷,做最后的盾牌,保护皇上和太后的性命。正是这个王朝制度,让他走到今天,所以他会誓死守卫这个岌岌可危的王朝,他要将富国强民坚守到最后,这是他唯一的信仰,是他最初的本心,注定将无法改变。

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每个人在求学任职的道路上都会经历他的感受。从最初相信课本相信尊敬的人,到后来摸爬滚打看清现实,这其中充满矛盾和选择,而一个真正堂堂正正的人,不论身在何处,即使变得圆通,顺应世俗的潮流,都会会用智慧来维护自己的本心,不屈服利益不择手段,而是成为一个真正的仁义道德之人。

而在我看来,儒家的仁义道德让很多谋利小人当做欺骗的手段,多少人顶着假道义做着道德败坏的事情,而真正的仁义道德,不只需要明德亲民的和善之心,还需要权略计谋的纵横家思想,来玩转势利小人。

赵白石最终成为了儒家和纵横家于一身的人,他拥有智慧和仁义之心,是理想的但很真实的人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