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陌生人的365封信——之五
亲爱的布塔,
你好。今天是周日,依旧是个光辉普照的日子。昨晚听着“亲爱的安德烈”入睡,主播尴尬的发音真是分分钟想说“别说话,我来”!要不是对“亲爱的安德烈”的偏爱,而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听书软件,我真的会立马卸载“微信读书”。
今天早上7点40醒来,读了一篇微信文章,作者讲述了一位不努力工作,任性安逸的女士的经历,从之前的“钱只要够花就行,何必活的这么紧绷”,到现在开始焦虑抱怨“钱真的不够花了,而能力又跟不上金钱的需求”。嗨,说到这里你是不是以为我又要跟你说大道理了呀,不,慢慢听我说嘛。现在的我对“金钱”的渴望没有那么强烈,虽然有个梦想一直需要不少金钱的支撑,我知道能力的提升和经验的积累,会让我以后有更大的物质回报,不着急的,想要的都会来,毕竟一直在路上,从未停止前行(有过偶尔的懒惰和迷失)。说回这篇微信文章,这篇文章居然有3万多的阅读,算是微信公众号主人爆款文章了,而我感兴趣的是下方的评论。有很多相似经历的人,原因都是一致的,外人再怎么唠叨,本人不觉醒也只是徒劳无益,还有些人分享自己不甘平庸,奋斗追求的经历,还有些大概是跟我一样的人吧,努力工作常常复盘反思,仍在静等花开。对,用心去做了,然后定期复盘反思自己做事的方式方法,会有收获的,对不?
接着处理了一会工作,发了一篇很“鸡汤”的励志朋友圈,自己还真是有营销意识呢,哈哈。做学员服务工作也有大半个月了,自律的学员会主动学习,懒惰的学员多次敲打才会往前挪一挪。与他们交流还真要动番脑筋呢!懒是人之常情,想要突破除了规划好时间,建立自律机制,还需要外力的帮助。比如说,班主任的监督,身边同学的坚持案例等等,而在这一工作中我也会被一些同学感染,做事会更有计划,也比之前更要自律很多。是不是很为我开心呀?
准备早饭的时候在听“亲爱的安德烈”,非常喜欢这种交流的形式。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像“仇人”一样,但又无法割裂,这种相处模式真是互相折磨呀。我也觉得越长大越是没有话跟父母说,其实我非常羡慕那些能跟父母有说不完的话的朋友,我也尝试去跟我的父母交流,努力了一段时间,交流的话题也仅限于“吃饭,生病,学习(现在换成工作)”,不愿意展开讲,也不知道怎么往细节来说(好像心底里觉得都是废话而已,没必要事无巨细)。父母不识字,送我出来读书,而我也在这些年的不断阅读中接触更多的文字,相比说话更喜欢写下来,很羡慕安德烈可以很母亲通信,而我永远都不会有这样的机会。还好有电话可以打,就尽量多在电话里聊些日常琐碎吧。
“亲爱的安德烈”里有很多生活的细节,以及成长的哲思,读或听着都像是山谷间的清流,温润而细腻,让人扶起来欲罢不能,这大概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昨天我在写给不二的信中提到远离熟悉的人的落寞和孤独,今天在龙应台写给安德烈的信中得到安慰。大概意思是这样的:人生就像是从平原到穿越森林。在平原上时一群人嬉笑怒骂热热闹闹,但是到了森林中由于有荆棘、杂草、野物等等,每个人便会更专注于自己脚下的路和方向。这种对于人生的比喻真是贴切,虽然很能理解,但是接受起来就是有些不情愿。不知道这样说是否贴切,从阶段上来说,人生是从平原到穿越森林的过程;从意识形态上来看,是从群体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进化。随着接触的事物越多,会不断建立自己的价值观,不同价值观就像流水一样,会分流,会碰撞,会合流,到都会归于大海吗?这个可真不好说。
感谢你布塔,愿意听我唠叨。今天我去上海站见一个老朋友去了。她复活节假期从英国回来,匆忙路过上海,还给我带了小礼物,很是喜欢呢。当我静立在人流中等她的时候,看到游客模样的人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小心翼翼的刷卡出站,眼里有新奇,身体仿佛在诉说着怯弱,好像又看到了以前的自己。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感觉很新鲜,同时也会害怕,就像上海一样,也许我不熟悉它,每次走到陌生的地方仍会迷路,但是我愿意去了解,千万别说上海这大城市,它不属于我。没有属不属于,或者匆匆过客,但一定要精彩的来过。
就跟你说到这里吧,肚子饿的咕咕叫。接下来的生活会更充实的,期待下次的来信。
2018年3月25日
上海地铁站
毛小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