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凶宅故事
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的汗毛孔都有点炸的感觉,如果我把这种感觉告诉别人,肯定会受到轻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说出这些感觉就会被轻视?这些想法又是怎么产生的,这些想法又会如何来左右自己的思考的。有了这些思考,就让我产生一些进一步探寻究竟的好奇。
怎么会想到凶宅这个题目,为什么会有凶宅这个概念,而自己对凶宅这个概念又是怎么理解的。记得在小的时候,小伙伴们会聚在一起听老人们讲一些故事,老人们为了撵我们,就会故事编一些鬼故事吓我们。记得有一次听过后不敢自己回家,总是觉得自己身后跟着一个人,大人们也常以能吓到我们而开心不已。
在这些故事里,又以对那些有场景想象的印象颇深,人还有一个毛病,越是对什么害怕还越是对什么好奇,这也就是人们喜欢看热闹的根源。凡是有热闹的地方,就会汇聚一些喜欢凑热闹的人。至今对一些故事的情节仍能记起来,记得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老宅子,住在里面的人都会离奇的死去,脖子上会有一道绳子的勒痕,现场只有房梁上的灰尘很厚,只是有一道类似绳子的印迹,故事的结尾没有听到,印象很模糊。
还有一个是港台剧,在一个闹市区里的房子,因为里面老是出人命,所以四邻称之为凶宅,知道底细的人都不会买这个房子。后来一个内地人,买下了这间房子,这是一个单身,他听说过一些这个房子的事情,因此他把房子的价格压得很低。
他因为有了房子,开始谈女朋友,一切好像都很顺利,就在要谈婚论嫁的时候,女方知道了这一间房子是不吉利的事,于是开始产生矛盾。这时候男人的运气开始变坏,该谈好的事情泡汤了,上司对他的工作也是横加指责,经济上的窘境与一系列的矛盾集中在一起,导致他的旧疾复发。原来他有被害妄想症,治愈不久来到了香港,最后在他的住宅内,他把上司与女朋友都给杀害了,他把这两个人砌在了房间内的一个水池子下面,然后挂出了卖房通知。
故事在一行字幕里结束,给人留下的是一些悬念。不同的年龄接触到的故事不同,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也会有不同,从开始的害怕到去思考这些故事形成的方式,创作者是怎么来抓住观众的吸引力。我们在看故事的时候喜欢去猜测,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却不愿意面对那些不确定性,喜欢用确定的方式去面对。
正是有了这些矛盾心理,头脑里才会有那些异想天开的想法,有时候在你专注于做某事时,一个声音的响动有可能会让你的心里猛颤一下,不经意间会触动某根神经。有时候会觉得自己的心理反应差,自我组织力弱,其实仔细想一下,是因为一种防御性心理在影响着思维。可能会在潜意识里联系到某个镜头,感觉与触觉常常会在潜意识中产生某些链接。
人的记忆力很奇妙,有些需要记的东西记不住,不想记的东西,却印象很深的留在记忆里。在那些记忆中的情节里可以看到,创作者的目的是想给人营造一个恐怖现场,给人以视觉的冲击。有时候也会想人为什么会喜欢看那些恐怖片,明明吓得魂飞魄散,还是会兴致盎然的对这些话题乐此不疲。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在内心里作祟,大人们在孩子哭闹的时候,也常常会用一个恐吓的方式来吓唬那些哭闹不止的孩子,或是用一种歇斯底里的方式。最常见的是用某某来把你抓走,知识的匮乏,导致的就是简单粗暴的教育,带来的是对幼小心灵的扭曲。
人们对凶宅的概念有一个共识,就是认为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影响着住宅里的人,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或许是人们在冥冥之中对死亡的一种理解方式,恐惧死亡而用某些形式表达出来。真正的死亡是什么样子,只有经历过生离死别的场面,才会对死亡有一种切身的体会,这种体会是难以忘记的,不是一些作品中描写的那样,而是把一种痛埋在了心里,牵肠挂肚的思念是一种永久的相伴。
乱七八糟的写了这么多,好像有一种欲罢还休,觉得这一会儿的思绪犹如理不清的乱麻,交织在一起。也不知是对那些曾有过的恐惧而心有余悸,还是对死亡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就人的意识而言,可以天马行空的随意想象,如果把这些想象呈现出来,还真能从中找到一些与之联系到的场景。就像是你走在黑暗的胡同里,头上的路灯忽然一闪一闪的时明时暗,有可能会让你产生一些恐惧的心理反应。而这些通常是你在某个剧情中见过的一些情景,当身处其中时会联系到这些神经,由此带来生理上的一些反应也实属正常。
记忆中的那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在虚构的故事中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结局,人生的结局却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如何把自己的人生故事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画面,需要的是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与目标的定位,做自己人生故事的主人,用积极阳光的正能量照亮自己前方的路,成为人生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