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专题系列: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

2021-05-08  本文已影响0人  烟霞不系舟

Day38

01

原文:镜中之影,著色人物也;月下之影,写意人物也。镜中之影,钩边画也;月下之影,没骨画也。月中山河之影,天文中地理也;水中星月之象,地理中天文也。

译文:镜子里面的人影,就像涂了颜色的人物画;月光之下的人影,就像是写意的人物画。镜子里面的人影,就像是准确地勾勒出的人物画。月光之下的人影,就像没有骨架的人物画。月色里面山河的影子,就是山川形态的写实存在于天体中;湖水里面的星月,就是天体形态存在于地里中。

评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观察一个事物,在不同的角度肯定得出不一样的结果。镜子里面的人影肯定会反应人真实的面貌,把人各个方面的客观情况都反映出来,就像按照真相勾勒出来的画像。月光下的影子虽然不能像镜子那样将任务照的清清楚楚,但能给人带来一种朦胧的美感,似乎每个人都有了若隐若现的美感。

镜子里面的人影,棱角清晰,甚至连细小的皱褶也能很清楚地看出来,就好象画家用画笔勾勒出来的一样,一点小细节都不会放过。月光下的影子,就不像工笔画那样细致入微,它就像大笔渲染出来没有骨头的画,这种“画”不需要细致地显出人原本的面目,但却也能神采尽显。月光中映衬出的大山名川、小溪大河,在人们眼中,就是山川形态的写实存在于天体中。而天上的星空倒映在水中,就是天体形态存在地理中。

这些交替的影像,有虚有实,有清晰有模糊,令人着迷。

02

原文: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妙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

译文:只有那些品读没有文字书籍的人,才能够写出令人们惊讶的佳句;只有那些领悟难以理解的文字的人,才能够领会最高的禅学要义。

评析:人生社会是一部大书。我们要学会在这本无字天书中寻找经验,获取知识。如此方能更好的理解人生,从而把握人生的真谛。我们一般读书时,只是理解一些有文字记载的书籍,其实在这些书籍中包含的只是很有限的一些知识。而在无字的书籍里面我们可以看到包罗万象、形形色色的事物,只有领悟其中的奥妙,才可以有独特的见解,才能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界。

宇宙人生的要义是无法言说的,阅读经籍也是这样。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般人想到的,能理解的,只是一些浅显的道理,是小智慧。那么真正可以参透一般人认为极难的道理的,需要有大智慧,需要有睿智的头脑和极尽思考的精神,只有这样才可以感悟至高的境界。

做事情也一样,非独立思考,就只能停留在和大多数人一样的位置,只有轻身体会,才有可能达到最高处,去领略别人所不曾领略的风景,才能体会到一种全新的感受。

03

原文:若无诗酒,则山水为具文;若无佳丽,则花月皆虚设。

译文:如果没有诗歌美酒,山水就只是形式上的空文;如果没有美丽佳人,那么鲜花明月都是形同虚设。

评析:山水、花月是一些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们只是在被某些人赋予了感情之后,才能表现出特有的内涵,否则它们就只是以一种很单纯的事物存在的。

山水、花月对于诗酒、佳丽来说只是一种形式;山水对于人的意义,在于它蕴涵着人文精神,能使人从中得出某种特殊的人生感悟;但是如果没有美酒使人降入佳境,写出精美篇章,那么山水就将失去任何意义;只有在有诗酒的前提下,山水才显示出它的亮色。

描写美人多用花容月貌、闭月羞花这些意向的东西,是因为美人的意蕴寄托在花和月的身上,所以花和月才有了这些美好的象征。如果没有美人,花也没有了灵魂,月也就没有了姿色,两者必然形同虚设。所以说事物的存在的意义,不是必然的,它是在某种特殊意向下才有的。

04

原文:才子而美姿容,佳人而工著作,断不能永年者。匪独为造物之所忌,盖此种原不独为一时之宝,乃古今万世之宝,故不欲久留人世,以取亵耳!

译文:造物主妒忌长相俊美的才子和能够吟诗作对的美人,所以不让他们长寿。再者,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宝物,更是世世代代的宝物,所以他们自身也不希望留在人间过于长久,这样可以避免遭受亵渎。

评析:因为自古以来,才貌双全的人,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所以人们都非常羡慕才貌双全的人。或许拥有这些资本,是非常值得炫耀的,可如果只是将此作为骄傲的资本,那也显得不上进。其实在现实当中,并不乏这些人的存在。他们才高八斗并且天资聪颖,但是却不刻苦学习。有些人虽然貌丑,但却可以出口成章,最终成为了真正的才子。

这些事实,只不过是作者代入他想要表达的情感的一个事物,其更多针对了社会的污秽现象。作者认为即使满腹经纶的人,置身于浑浊的风气中,也只不过是对于美好事物的一种亵渎。所以,他以此来抨击现实社会的浑浊,用来警示世人,想要做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注重自身的修养。

05

原文:陈平封曲逆候,《史》、《汉》注皆云音“去遇”。予谓此是北方土音耳,若南人声俱全,似仍当读作本音为是。(北人于唱曲之曲,亦读如去字。)

译文:汉代的陈平被封为曲逆候的时候,《史记》、《汉书》都注释说音是“去遇”。我觉得这是北方人的口音。如果四音齐全的南方人的话,那就应该读作本音才对吧。

评析:从不同的记载中判断出事件的发生地域,这也是研究声韵学和文学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我们都知道,地域不同的人,四声并不相同。以上一则文字中,从《史记》和《汉书》中用的声韵来分析判断那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方言。作者认为“曲逆”,是北方口音,但如果读成入声的“去遇”就是南方人读法了。因为北方没有入声,“去”便可以代替“曲”,但是如果这让男方的人读,就不需再代替了。从古音讲究四声言这方面来说,作者的这则文字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从官方的话来说,那就无法肯定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