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活动策划人眼中的营地活动(冬夏令营)

2020-01-15  本文已影响0人  曹小雨

作为一名青少年活动策划人,经历了几年的带队执行生活,第一次想做文字的分享,想想有点惭愧。但我想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一个新的开始,也是2020年初的第一篇此类分享。我想以后每半年可以记录自己的感受和收获,这样若干年后,我也可以有一本自己的活动经验手册,可以分享给有需要的人,更可以帮助自己未来的孩子可以更好的接纳与适应营地,爱上营地,认识更多的新朋友,爱上妈妈的工作,爱上这样一份有爱的工作也是非常值得的呢!

这一篇是我站在活动人的角度做的分享,或许可以给到父母一些了解与参考。

其实我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一点是:如何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并给他人带来快乐的人。

因为我比较喜欢与孩子、父母打交道,特别是幼儿园的,小学的孩子们。因为略学过一些家庭教育课程,所以在营地生活中,我与小队的孩子共聚1小时左右,我大概能通过活动中孩子呈现出来的状态,用我的观察和感受 对孩子的特质有个大概的判断,同时再经过半天的观察,可以通过孩子当天的状态大致判断出,他/她原生家庭的状况,给孩子带来了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影响居多?因为很多孩子的“问题”是父母造成的,但是父母真的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因为的确没有上岗学习过,所以父母不容易,孩子更加不容易。其实一个孩子的状况,我们不需要用冷冰冰的工具来测试,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用心感受可以看出来。因为孩子其实就是家长的镜子、复印件,如果问题多,肯定是家庭问题较为严重,在这方面我的敏感度较高,所以比较受孩子们喜欢。因为孩子们也能感受到,营地中哪些人是真心喜欢他们的,喜欢孩子的,对他们好的,他们也会非常真实的回馈带队老师,将会是一个非常良性的影响与互动。而带队老师如果是敷衍的,或者是流程化的,严苛的,无趣不好玩的,那么孩子的反馈也是很平淡的,可能不再想参加这个机构或营地的活动了(因为老师不好玩,不懂心理、不懂孩子,只是尽心尽力的完成活动流程,不si人,照章办事)。所以如果你能遇到好玩的营地,孩子也很喜欢的,恭喜你们,值得持续的关注与参加,因为遇到对的活动人不容易噢。

其实所有营地活动最重要的是带领活动的“人”——他们是不是真心喜欢孩子,愿意与孩子玩?

目前全职带领青少年活动的人员大致分为:童军、教官、活动机构的活动人员、营地导师。目前很多城市的条件不够成熟,比较常见的带领人员是教官和活动老师。其次是童军,最后是营地导师。每类带领人的风格都截然不同,同时给人的感受很不一样。我个人比较喜欢活动老师、营地导师,这两类活动人带领的活动,给人感觉完全不同,给孩子带来的感受也会好很多。

接下来先简单分享以下几个维度,来自前人的经验分享为主,结合部分我的理解,我重点挑出了这几个板块,但其实活动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它的每个版块都值得被看见和分享,后续我会加入自己更多的亲身感悟,更细的做分享。

1了解营地

这部分有很多办法,比如找亲朋好友了解;咨询参加过此类活动(冬夏令营)的孩子们,听听他们的感受和分享;看网络上客人的真实综合评价等等;甚至父母可以电话预约一次参观营地,亲眼去看看,收集与判断;有很多办法,这部分不在这里赘述。

为什么要去营地?

当我们的孩子到了7岁,建议所有的父母都值得支持孩子离开家,去到丰富多彩的营地去体验体验,可以先参加2天1晚,再来过渡到多日的冬夏令营活动,这会让孩子感受颇深,有对比才知道家里的好,有对比才知道世界的广阔,有对比才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和人,体验全新的自然环境并且认识更多的朋友,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信心和好奇心。观察一段时间,你会发现的确经常参加营地活动的孩子,看过世面的孩子更强大喔。

2参营准备

情感准备和应对,这部分很重要喔。我们成年人已经远离儿童时代太久了,非常闷,不好玩,而且有时候会忽略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如果我们父母想更好地走进孩子的心,其实需要注意,不仅眼观,还要用心观察和感受,用心交流,而不是本能的走脑不走心交流。因为我们长大了,理性面越来越多,事情越多不耐烦的状态也越来越多,无意中经常伤害到孩子的内心而不自知。

其实父母可以做的是:

让孩子参与参营计划:参与到这其中的孩子,与被迫参与营地活动的孩子对比,后者更为想家,甚至可能对父母有更大的意见喔!让孩子参与进来,多聆听孩子的想法,用心交流,非常重要。

和孩子谈谈想家情绪:这部分需要父母换位思考,可以听听其他参加过孩子的分享,可以一起沟通,可以想想有什么新办法和方法来应对这个困扰自己的想家情绪?其实有很多办法滴!

建立时间概念:帮助年龄较小的孩子有时间概念,过去一天可以在日历或者台历划去一天,可以倒计时看到时间哦。

重新定义时间:认识了时间概念,再来帮助他们回忆同样差不多7天的出游经历,时间过得快吗?

安排离家练习:其实我们可以提前彩排喔,让孩子住好朋友的家一晚,离开家感受感受喔。

在消极生活事件发生后给予孩子安慰:在很多冬令营活动中,我发现有一些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太好,但是这是表象,本质其实是父母、学校等等平常灌输给孩子的观念是,孩子你要努力,要赢,要胜利,要第一,要进步,要成功,落后了就是失败,落后了就要挨批评,所以导致孩子没办法接受失败,只想看到赢。但是当你在营地活动的团队挑战中,个人挑战中遇到挫折甚至失败的时候,孩子会难以接受这个结果,会产生较大的情绪。这个部分很恐怖哦!难道我们考试

工作、学习必须前10才是好人,好学生、好员工?那10名以后的人都是失败者,都是不值得,不好的人吗?这样的观念其实深深影响孩子,以至于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容易被打倒。这需要父母学习新的家庭教育理念,自我成长后,用智慧的心与引导喔。不然就会出现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愿成长,但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天想办法推动孩子,非常控制,但是越控制越焦虑,越焦虑就越容易让孩子远离你,从而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这是你想要的吗?我们到底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是自己的附属品,自己想怎样就怎样,还是支持他成为自己呢?

如果你选择好营地,过几天要出发,是不是要准备行李物品呢?是父母/孩子/还是一同准备?

3如何打包行李,物品收纳整理,是一门学问喔!出门体验的多的人,如有思考,会做的较好!

这部分真的太恐怖了,非常多的父母只注重孩子的学习,结果孩子的生存能力非常弱!有些孩子很不错,是因为父母引导的好。但是有很多孩子进入到真实的世界里,离开父母,独立能力非常弱。行李箱第一天是OK的,到最后一天,简直惨不忍睹。遗漏的,不认识自己物品的,收纳非常恐怖的,没有常识的,各种画面和状况都有。哎,看见很多孩子们被培养成生活的白痴了,真是觉得太不容易了。

这部分,清单第一,标记第二,核对第三,收纳第四!更细的部分后续我会另做分享,甚至录制视频帮助大家知道如何更好的收纳行李箱与物品,减少物品的回不了家和丢失。

4如何在营地收获更多?

其实这离不开一个智慧的父母,离不开父母的智慧引导。更离不开对营地的判断,对老师的选择,对老师的信任,对孩子的反馈情况重视程度。一次营地活动不可能改变7年甚至更大年龄的孩子的固化思维部分,但是可以启发和帮助孩子发现更广阔的世界,有更多可能的自己。

其实作为活动人,很希望启发和帮助孩子在活动中,慢慢敞开自己,不是解决父母孩子自己想象中的问题,而是回应真实世界的挑战。成为一个有力量的人,有目标有梦想的人,成为一个自己快乐并能为他人(社会)带来快乐的人。我们愿意成为这样的灯塔,也希望每个限量版的孩子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