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说,我以为大家的梦跟我的一样呢
我觉得姜文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导演。
《圆桌讲究派》上窦文涛说姜文,他是把梦见的给拍出来,然后问:你不担心很多人看了这个他会有什么感觉。
姜文说:我要有担心就不拍了……我以为我拍的都是他们的梦呢,我没以为我跟他们的梦不一样。
这段对话终于让我明白了姜文的电影风格。
小时候看姜文演的电影,《红高粱》和《有话好好说》,觉得这男的长得有点丑啊。但是电影是很好看的。那时候姜文给我留下的印象就一个字:愣。他给我一种说着说着话就要动手的感觉,说话和眼神都非常横冲直撞。我看他现在的眼睛依旧是亮亮的,眼神依旧直接而专注。
第一次觉得姜文“帅”是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这个帅不是长得好看,而是周身散发的魅力。小说中这个R先生非常英俊潇洒,姜文在外形上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我那时候偏偏觉得好看极了,就像女主角那么喜欢他。
姜文一直以来演的电影、电视剧都是讲故事的,有起因、冲突和结果。等到他自己拍电影,就开始肆无忌惮地不要故事。
姜文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被很多人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但他自己好像并没觉得多么了不起。高晓松说,你第一部电影就表现得很成熟,姜文说,那可能是因为你比我更不成熟。
我前两天又看了一遍这个电影,看完后依然是“好像是这样又好像不是这样”的感觉。电影改编自王朔的小说,回忆了青春,却又否定了回忆。姜文说他那时候不明白王朔为什么要这么处理。但结合充斥电影的暖黄明艳的色彩,我想他拍的也许不是真实发生过的青春故事,而是我们大脑中加了怀旧滤镜的的过去。它未必是真实的,而是我们主观认为的真实。
所以,姜文的电影不是讲故事,而是讲主观认识,或者他自己的主观认识。这一点在《一步之遥》里更明显。
这个电影的评价完全两极分化,喜欢的人说它是中国电影的未来,讨厌的人恨不得堵在姜文家门口拉横幅要求他归还电影票钱。
在新电影《邪不压正》上映之前,《一步之遥》又被反复提起。我因为之前听说不好看,就一直没有看,但实在很好奇这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
看完之后我觉得,这电影,真的不好看。电影的画面是很美的,色彩艳丽而不俗气,但故事很难看懂,或者说我很难理解姜文的自我表达。
《一步之遥》更像一个梦,各种荒诞的不现实的元素放在一起。据说电影的原型是民国时期的阎瑞生案。整个电影看起来就像姜文听史航讲了这个奇案,然后睡觉的时候做了这么一个梦。
从姜文的电影,到姜文的聊天,我感觉他应该是一个自我意识非常强的人。他说自己从来不会听别人说这东西怎样怎样。
他在《晓说》里跟高晓松聊演技,说演员如果没有强大的自我,就谈不到演技。他还说导演不夹带私货都不叫创作。在他眼里,创作是经过对生活大量的客观认识之后形成的主观态度。他拍电影不仅是为了给别人看,更是为了表达他自己。所以《圆桌讲究派》上窦文涛问姜文,你不想把观众哄高兴了吗?姜文说,只有我高兴了,观众才高兴。这可能就是《让子弹飞》中张麻子说的,要站着把钱挣了。
但他这样的强大自我表达让电影处处流露出自嗨,导致对姜文本人的评价也非常两极化。喜欢的人夸他牛逼,讨厌的人骂他傻逼。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样一个人,非常自我,说话做事都很直接,表达出来的观点不那么主流,可他还偏偏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从来不管对面听的人是谁。这种人很容易招人烦。因为我们都习惯了一些东西,而这个人偏偏要打破我们的习惯甚至颠覆我们的认识。
郭德纲说相声的时候经常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电影也好,文学也好,相声小品也好,都没有绝对的高下之分。所以欣赏电影是一件非常主观的事。
我并不那么喜欢姜文拍的电影。在我看来,电影是故事为王,任何的隐喻和态度都要以故事为基础,否则就是本末倒置。我觉得姜文自己可能也有点矛盾,一方面电影要大投资,另一方面他自己又不愿意屈服于票房。姜文说现在大家不懂,可能以后会懂。这话也许不假,《大话西游》刚出现的时候口碑也差 得要命。再过十年我可能会看懂姜文的那些梗和隐喻。我希望资本能够继续青睐这位导演,让他可以继续表达。毕竟有的表达总比没的表达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