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丰满》读后感:当理想成为GPS,人生就少了80%的内耗
读了冯仑老师的《理想丰满》,心里很有感触。想起以前读书,喜欢拆解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结构,做摘抄和思维导图,但做完之后却很少再翻开,加上健忘,好像并没有留下什么。后来转变了思路,更关注“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什么触动”。哪怕只有一个点,只要能联系实际、用到实处,就很有价值。
比如这本书里,冯仑说“理想就是人生的 GPS”。有了它,我们就有了方向感。理想能让你看见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帮你把一件事坚持做成,做成内心真正渴望的样子——这就是动力,而这个“样子”,就是理想本身。它让我们在困难里发现机会,在迷茫中保持远见。
除了指引方向,理想还会带来一股劲儿,让人能够自我激励。你会发现身边那些充满干劲的人,他们往往都怀着某个理想,也因此展现出积极的人生态度。
有人说,实现理想的过程很苦。这让我想起《蘑菇屋》里的一幕,陈楚生对王栎鑫说的那句话:“干着自己喜欢的事,还说过得不好,是很丢人的。”这句话,对当时处于人生和事业低谷的王栎鑫来说,触动一定特别大。或许也正是这次深入的谈话,让他开始慢慢真正回归到了做音乐的初心。其实,只要是你真心愿意做的事,就不会觉得苦。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心甘情愿的选择。也正因为有这份“不容易”,我们才会不断突破自己、提升自己。
不仅如此,理想,还可以帮我们做价值判断。一件事该做不该做,能不能做,用理想这把“尺子”一量,就清楚了。人生因此变得简单,人也变得轻松。如果理想不清晰,人生的方向就不明确,价值观不坚定,人就容易陷入内耗。
那么,我们该怎么找到理想呢?尤其是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这个阶段,正是内心开始寻找方向的年纪。我们该怎样陪伴他们,给予恰当的引导,帮他们发现那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我想,不妨就从留意他们的兴趣开始——因为兴趣,往往就是理想最初的模样。
那些指引未来的微光,常常藏在最寻常的日子里:
当孩子一遍遍翻看军事科普书,拉着你聊不同飞机的型号,也许,那就是他对天空和远方最初的想象;
当家里的电器被孩子悄悄拆开,零件摆满一桌,他正专注地研究每个元件如何连接——这看似“破坏”的行为里,藏着的或许是对机械与电路最真实的好奇。
这些看似平常的瞬间,其实都是兴趣在轻轻叩门。我们所要做的,是带着觉察去看见、去倾听、去陪伴。
所以,理想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宏大叙事,它更像是在心里埋下的一颗种子。我们不必急于看到它立刻长成参天大树,重要的是,要愿意给它阳光、雨露和耐心等待的勇气。
无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正在探寻世界的孩子,能守护好这份“想去哪里”的初心,理想就会在漫长的路上,静静发光。
这是「读书笔记」系列的第一篇;如果这些文字也曾给你一丝启发,欢迎关注这个系列,我们一起往前多走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