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人都应该有本红宝书?
五六十年前,人人手里都有本红宝书为荣,它是人们行为守则,只要按守则做就不会错。西方大多数人都有一本手册《圣经》,从小学习,很多个人道德、处世行为都以此为依据。
以前我一直以为,这种手册跟喊口号、背口诀一样,只是在重复相同的东西,没有一点实质的用处。直到看到《原则》一书所讲,才恍然大悟。这些行事的原则,它的作用不是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我们在做事时可以参考,只要顺着原则去做就是正确的。
为什么我们一定需要原则呢?
我总结了三个原则。
1、减少犯错的机率
不知道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做错事后,回想起来总觉得自己明明能把它做好,但怎么当时就犯懵。最终你可能会把原因归咎于当时想的东西太多脑子太混乱,或者是太紧张。这两个原因人类根本无法避免,只要我们遇到挑战就会有情绪,情绪会影响到理性思考,就容易犯错,这是天性。这给我们解决问题造成很大的困扰。
如果我们对某项工作有原则来参考,那就可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案与原则一条一条地对比。只要有出现违背原则的地方,就说明方案不靠谱,需要调整。这样就能避免自己情绪化的时候出错,大大降低犯错的机率。
2、减少做事时犹豫,提高效率
我们经常失败,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在做判断之前犹豫不决,丧失了机会,让对手超前。等回过头来选定方向重新上路,机会可能已经错过,浪费的时间也再也回来了。
如果根据原则来判断,很多不必要的思考就可以跳过,把精力用到最核心的地方。
3、将经验标准化,便于重复利用
同样的错误,我们有时会犯第二次。为了极大可能的避免再次同样犯错,我们可以在第一次犯错时就反思,把得到的经验教训浓缩成一两句话,这就是原则。
如果你没有总结得出原则,下次遇到问题又得把上一次出现的情况重新在大脑中捋一捋,再得出犯错的原因。这样既浪费时间,而且时间一长,当时的诸多细节记不住,总结也可能不到位。
而犯错后马上总结成一两句话的原则,下次遇到问题直接拿出原则清单对比,高效又准确。
但始终要记住,原则对你个人来说是绝对正确的。如果你质疑原则的正确性,那就会陷入思考和犹豫——下次做事我是不是应该遵守,这就会让原则丧失威力。
如何才能获得原则呢?
理所当然,自己总结出来的原则最容易坚信,不容易动摇的,这是一种方法。但有时候我们自己经验不足,总结不出来,也可以用别人总结好的原则。
那么哪些地方可以获得原则呢?通常行业大咖写的书、说过的话都可以拿来作自己的行事原则。
比如关于个人成长、修身养性,古人给我们总结了很多,随便从中学背过的课文中就能找到。比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我们要多学习,多思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提醒我们要时刻想着做长远的打算。
关于管理,《原则》这本书也提供了很多原则。比如“工作是为了获得我想要的东西,而不是做别人想要我做的事情。”、“与现实展开斗争,反思自己决策的后果,从这个过程中汲取经验并提高”等。
当然,我们不能原原本本地照抄这些原则,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实践情况进行调整,真正变成自己的红宝书。
最好是能够形成清单,每次完成一项任务后就用清单来检查。比如写文案的原则:
1、不要推出一个你不愿意你的家人看到广告。
2、创作成功的广告是一门手艺,一部分靠灵感,但是基本上是靠知识和勤奋。
3、在你动手写广告之前,先研究产品。
4、最好的广告是不引起消费者注意广告本身就把产品卖出来。
……
原则是变化的,需要不断调整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是一条原则,它在中国古代被推崇,但到了现代就不适用。
我们给自己选择的原则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再适用。又或者我们选择的原则适用范围并不是那么广。所以我们每一次按原则完成任务,就要思考——是否按这条原则做事还能得到和以前一样的效果。如果不能,就要修改、调整原则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就像老子所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