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阅读法
一、准备期
阅读的几个阶段
>> 第一个阶段:快速阅读学习期。在这个阶段,我们都会有很多问题和困惑。是不是要增加阅读量?是不是要把阅读的速度提高?
>> 第二个阶段:体系化。当阅读数量上去之后,可以说是有收获也没有收获。有收获的地方在于,阅读量的增加让我们打开了视野,也让我们知道,原来工作以外的领域还有那么多好玩儿、有趣的东西;没有收获的地方在于,读了那么多的书,真正能够记下来、让人印象深刻并参与实践和行动的并不多。所以,我们应该开始尝试体系化地阅读。这差不多就是我们后面要说到的主题阅读了。
>> 第三个阶段:融合。这个阶段,当我们想要了解什么、学习什么的时候,我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通过阅读图书来获得帮助。
学习阅读的各种途径
“人”——人就是人脉,要学会利用你的人脉。
“网”——就是网络:碎片化知识
“事”——就是做事情:边做事边学习
“书”——就是阅读。阅读的优势很明显,比其他几种方式都更简单、成本更低。阅读就是在可以利用的时间里,以你自己能理解的程度去学习。
阅读的精力管理
第一个是你自己,你的状态、你阅读的目的、你的时间,还有你的精力,这些都是你最需要关注的;
第二个是你要读的对象,可能是纸质书,也可能是电子书,甚至只是一篇文章都没有关系,它们总体而言叫作读物;
第三个是你的输出,在阅读的过程中,输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输出是你把大脑里的记忆发到朋友圈,或者你在读完一本书之后所做的笔记、所写的便利贴。
我知道阅读很重要,但是就是不想读
没有时间阅读
没有合适的阅读环境
书本太厚、字太多
不知道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书
不知道读书的用途
读不懂,记不住,没法集中注意力
这大概就是大部分读者望而却步的原因了吧。
所以,如果想真正地开始读一本书,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阅读动机并发现兴趣点,也就是说,你读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如果你没有动机,也不感兴趣,就强迫自己去读,是根本读不进去的。
七个建议
1.了解大脑的偏好
(1)简洁化
(2)结构性强
(3)图像化
(4)奖励自己
“奖励”不是指肤浅的外在奖励,比如奖金,比如奖励自己大吃一顿。我们要寻找的是一些深层次的内在奖励。
要让大脑觉得是在做某件有意思的事,让大脑觉得非常好玩,增强执行的意愿,并给予大脑奖励的暗示
2.控制好你的精力
确定你的角色和情景
你是蜂鸟体质,还是夜莺体质,抑或是蜜蜂体质?
你平时有哪些角色?
你的时间主要用在哪里?
你的阅读时间在什么时候?
早起1小时可能吗?
要在精力充沛的时候去阅读,不要在筋疲力尽的状态下阅读,后者的效果会非常差。
3.利用好你的注意力
在阅读的时候,做一些标记,标记的一些关键词,或者一些重要的内容。
在仔细阅读一本书之前在目录和序言里确定有哪些关键词需要关注
要带着你的问题和目的去读书,这样一来你就能从一本书中很快地找到需要的内容。
4.提升你的专注力
在特定的时间里,只用心专注于一件事情,并努力做到极致。
5.锻炼你的记忆力
在阅读的时候尽量提炼重点,加入一些个人的观点,然后再去重构一遍内容。
好书必须反复读,尤其是那些我们特别喜欢、对我们特别重要、内容又特别好的书。除了反复读来熟悉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享来不断重构我们的知识框架,不断复习巩固。
这种反复熟悉最好的方式有可能是分享,这种反复的分享、反复的测试都是对知识的熟悉过程。
6.面对你的压力
阅读有三种状态,第一种是焦虑状态,感觉有压力,想快点读完,或者读不懂;第二种是无聊状态,感觉读这本书好无聊、好枯燥,想尽快结束;第三种是心流状态,是在读某本书的时候,我们会忘记时间的流逝,到底是花了25分钟还是一个小时会完全忽略掉,我们处于这种心流的状态,可以流畅地与作者对谈。
那么,我们怎么进入心流状态呢?
当难度降低了以后,我们进入心流状态会变得容易
如果感觉读书很无聊,就试着增加一些趣味性的东西也能够让我们快速进入心流状态。这里再强调一遍,虽然有些难,但是能够达到心流状态的人,能够很轻松地应对挑战。
最开始进入一个新领域,可以试着先从一些入门级的书着手。 入门之后,会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更广泛的阅读,也就是把所有跟系统思维相关的书都读一遍;另一个选择是寻找某一个领域,增加阅读的深度。
当你面对压力时,要从简单的内容入手,再一点一点地加大难度,就可以慢慢进入心流状态。一旦进入心流状态,就不会觉得阅读是一件枯燥、无聊和有压力的事情了。
7.养成阅读习惯
如何才能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要让自己患上“阅读饥渴症”,其实方法很简单:在接下来的21天里(或者某个时间段),挑一个每天最适合的时间点,在第一个星期每天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二个星期每天用10分钟的时间阅读;第三个星期增加到每天阅读15分钟,以此类推。
然后每天阅读的一节内容看完之后,我们可以把一些想说的或者从书里找到的有用的句子等内容分享出来,这就完成了一个学习、阅读、分享的过程。
提示;行动;奖励。
要强迫自己养成阅读的习惯。当习惯养成之后,阅读就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了。
二、如何碎片化阅读
场景导入:碎片时代的阅读
当我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我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联机学习”
什么是碎片阅读
碎片阅读不是说什么都学,而是有目的性地学习更多
真正通过这些碎片化时间要去寻找和学习的正是核心概念,然后将它们进行组合。概念背后是每个概念的彼此相连,盘根错节,所以当你知道的概念越来越多,你对于概念的理解和见解也就越来越多,你就会发现你看问题的思路、层次和角度越发通透、有深度和广度。一旦你对这个概念有了充分的了解,你就能知道事物真正的含义和秘密,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你如何将自己所了解的和其他事情相关联。这样的话,你才可以形成“内化”
碎片阅读的工具
其实我们只要做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那就是先去创建一个收集箱,把你所有乱七八糟的,只要能看到的文字、图片还有文章都收集进去。有了这个收集箱就意味着所有资料不会再零星分散到各处。你会统一地用一个地方对它们进行收集和保管。
“零存整取。”
构建你的知识体系
比如时间管理,当你不知道时间管理方面到底应该关注什么时,你就去收集这方面的内容,只要是看上去与时间管理有关的都收集起来。但是你还是没有办法把这些碎片化的内容转化成你的知识体系。
知识体系的由来其实有两个途径:一个是来自课程; 另一个是来自图书,比如一些教学类的专业书。
碎片阅读的方法
碎片化阅读的方法可以概括为三个步骤,分别是:提炼、链接和融合。
提炼的概念,就是在练习的时候,选择对我们自己来说觉得重要、有趣、有价值的部分,把它们提炼出来。
链接就是要跟自己的经验相关联。当我们阅读文章并从中提炼出我们想要的概念和素材之后,我们会发现,把它们提炼出来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和我们自身产生关联,加上我们自己的标签和说明,最终为我们所用。我们在读书的时候,不要过于追求阅读的速度和数量,而是要学会发现所读的内容中,是否有我们熟悉的。如果有,你就想想,我们的大脑里是不是曾经遇到过类似的——这样就很容易建立关联。
通过拆解提炼后的内容,创造属于自己的内容。
你的碎片阅读时间
第一点是你要察觉到自己有零碎的时间,第二点是你要明白这些零碎的时间可以做什么
碎片阅读读什么
其一,你要先对某个内容感兴趣,因为你感兴趣才可能去关注;其二,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这些内容必须是可以解决你的问题的,它可能解决的是你的兴趣问题,也可能解决的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三、快速阅读
场景导入:快速阅读的诀窍
我们先用8分钟时间了解一下目录和序言,剩下的22分钟直接阅读从书中挑出的感兴趣的章节或比较重要的章节,去理解其中的关键概念。
快速阅读的步骤
提问、预习、扫读、切重点、复习
第一步是要学会提问
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有没有读过类似的书?
阅读必须要调动起好奇心和兴趣。读书要有目的,如果你只是没有任何目的地随便翻几本书,大脑就无法参与阅读。
同时也可以把读某本书的目的写下来
提问有两种方式:①开放式提问,通常使用“什么”“如何”“为什么”“能不能”“愿不愿意”等词来发问,让求助者就有关问题、思想、情感给予详细的说明。②封闭式提问,通常使用“是不是”“有没有”“可不可以”等词来让对方选择性回答。在提问的时候,我们更倾向于提出开放性问题,因为读书的时候,我们不单单只是要知道是什么,我们更想知道为什么和如何做。
预习
指通过阅读目录和序言来大致了解某本书的结构,包括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这本书里讲述的范围,哪些内容值得我们参考,哪些内容可以略过……
浏览封面、封底、序言、后记,甚至看看这本书的作者有没有其他人推荐过,或者这本书是不是一个系列的套书……先了解这些内容,搞清状况,再开始阅读。
画思维导图是一个好习惯,但要注意如果用目录画思维导图,很可能画出来的还是目录,只不过是把作者提供的列表结构变成了图形结构,这种思维导图用处不大。因为无论我们是看目录还是看思维导图,我们能记住的都是目录,对书里的内容还是不了解,这张思维导图并没有转化成我们自己的。例如,某本书有10个章节,但是书里有4个章节是重点内容,那我们所绘制的思维导图的结构就有4个分支。或者这本书我提了3个问题,针对这3个问题来画思维导图的主干,然后将寻找到的答案作为分支,完成一张思维导图。
关于专业书的快速阅读也是如此。有很多学生在读教科书的时候,会问:这么专业的书该怎么读?方法是一样的——带着问题看目录。
扫读
就是要在10分钟的时间里快速地把整本书翻一遍,翻书的同时标记出我们重点关注的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图表、标题以及一些关键词。
在扫读时千万不能长时间停在某一处内容上,做完标记就继续往下进行,把整本书都浏览一遍之后,再对重要的地方进行精读。
因为如果单凭目录判断重点内容,有些内容会被我们遗漏,所以用10分钟的时间把整本书快速扫读一遍,这样对整本书的结构就会有大概的了解,哪些地方该看,哪些地方不值得阅读,这时我们心里已经有谱儿了。
如果要快速阅读一本书,实际就是把这本书里的核心概念搞清楚,其他的案例、故事等则居其次。
在阅读重点章节和之前标记过的内容时,可以尝试用九宫格的方式
对于九宫格笔记来说,只需要把9个关键词写进去,通过抄句子、抄片段、抄例子等方式,对每个关键词进行解释。如果有一些片段写得特别好,也可以直接拍下来,做成一张张卡片,或者放到印象笔记里,标清楚这段话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这种方式来阅读,一本书核心的重点就非常容易理解和总结了。
还有一种方法就是 RIA便签读书法,将书里的片段用便利贴来呈现。
二者一个是关注局部,一个是关注整体,但这两种方法又可以互相补充。如果你只关注一个点就用RIA便签读书法,如果想阅读整本书的核心观念就用九宫格。
复习
我们试着用一些工具,如印象笔记,帮助我们把九宫格图、知识卡片、RIA便签全部收集起来,让这些为我们所用。
在复习的阶段,九宫格笔记中有两个区域需要填写:一个是“啊哈(AHA)”区,另一个是“接下来要做(TODO)”区
AHA区是记录那些读书时感受到快乐、欣喜的地方,这些地方就是我们大脑感兴趣的内容
TODO区还可以写下接下来可以读哪些延伸出来的书籍。在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书单列出来,作为接下来进一步深度阅读的内容。
如何制作读书笔记
我们要在书中做一些标记,这些标记是贴便利贴、用荧光笔标记、折页等,也就是说,要在书上做很多记号。 其实这种方法就是在读到一些重要的段落的时候,除了拿笔在旁边写上一两句话,我们还可以通过把内容写在便利贴上的方式,来提醒自己这段讲了什么内容、让我想到了什么、以后应该如何运用,这是便签读书法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把这些知识便签收集起来,集中管理 。此时注意,多收集一些鲜活证据。鲜活证据就是一些违反我们常识的概念,这些概念就是一些高阶的模型,超过了我们当前的认知,也会特别引起我们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这些高阶的模型往往会带来高层次的鲜活证据,来扩展你的认知边界。就好像用一个很小的实验,就可以向古人证明地球是圆的、证明重力的存在是一样的。 在收集的时候,我们要明确,哪些是鲜活证据,哪些会让你眼前一亮,哪些会突然打破你的认知,让你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是这样的”“原来还可以这样理解”。这些就是鲜活证据,特别值得我们注意和收集。
一旦知道一个新概念,就意味着我们可以用这个新概念去重新理解世界 。收集这些内容的最好方式是当书中出现一些很重要的图片时,可以尝试做成读书卡片,或者拍下来存在云笔记中收集起来。 有一种收集方式叫康奈尔笔记。康奈尔笔记把一张纸分成了四个区域,第一个是标题区横放在最上面,用来记录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三个区域分别是:现状区,写下目前的状况;问题区,罗列出现状中出现的问题;策略区是针对现状和问题,在书上找出应对策略。在整理读书笔记的时候,一般会使用视觉化的方式来处理。视觉化的方式能够同步处理不同的信息,当我们在看一张图的时候,可以快速地处理图上的所有内容,但如果是阅读一堆文字,就需要逐行逐字去理解,大脑处理图片和文字的过程是不一样的。 收集完读书卡片之后,进行分类。例如,研究时间管理,就可以按时间管理分类:拖延症、早起、精力管理、仪式、习惯等,再进一步逐层分类下去建立这样一套系统之后,虽然有很多书我读过,但是对于其内容记忆模糊,在需要用到这些“模糊内容”的时候,打开个人图书馆很快就能找到这些信息。这就是读书笔记真正的威力。
进行了这些思考、整理之后,在输出读书笔记时我们会发现不仅仅是在抄书上的内容,还会有自己的观点产出——结合知识晶体(来自图书、微信公众号、视频节目、韩剧桥段、剧照等)做内容的输出。输出会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如分享、写文章、聚会时的讨论等,这些都是知识层面和认知不断升级的方式。读书卡片比文章更好写,写文章需要准备很多内容,而读书卡片的制作非常简单。不要小看读书卡片,如果每天能搞清楚一个概念,通过一年的积累,我们可以把关注的某个领域所有遇到的问题、不清楚的内容全部解释清楚,我们的专业度也可以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制作概念卡片的核心观点是明确概念内容。一张卡片其实解决的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个概念是什么。
四、主题阅读
场景导入:主题阅读的方式
说得再简单一些,主题阅读是围绕着某个主题,在一定时间内快速阅读多本书的方法。
碎片化主题阅读
先把跟某个热门话题相关的微信公众号文章全部读一遍,用印象笔记把需要的文章收集起来。这样做的好处在于成体系化、清单化,便于我们在短时间之内搞清楚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碎片化主题阅读的方式就是在一个时间段内,围绕某个主题收集到碎片化的文章,然后进行集中式的阅读
书籍式主题阅读
在用书本进行主题阅读的时候,第一个步骤是获取基础的认知,也就是说知道想要了解的某个事物的基础概念。
例如,什么叫作“故事力”?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概念,也可能对于这个概念比较模糊,知识不成系统。这时可以通过一些app或者网络搜索,再或者一些入门级的书去学习“故事力”的概念。
“核弹”
是我们基于一个主题做长期的计划,进行长期的研究。也就是用你能接触到的所有方法慢慢地一点一点往前推进。
深度阅读的具体步骤
泛阅读就是了解某个主题“是什么”,即对某个主题的基本概念有一个了解,建立基本认知
建立我们自己的书单。
学会建立书单后,我们可以一本一本扩充书单。
主题阅读法非常适合囤书,因为书是围绕主题选择的,一个主题可以用很多次,这次把书找来围绕A话题研究,下次这些主题的书可以打散研究B话题。进行阅读法的主题阅读时,我把市面上能找到的阅读类书籍都买来进行研究。而且在书单建立之后,只要市面上出现一本跟阅读相关的新书,就可以快速地识别然后把它买下来,这样的话我们的主题书单永远都是最新的,永远都是最全的。
先速读,再扫读
在主题阅读的模式下,某个主题领域里的书太多读不完,就可以用快速阅读中扫读的办法来破解。拿到书后,快速地把目录和序言翻一遍,确定每本书里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同样,在快速扫读一遍的过程中,确定书的哪个部分是与主题和待解决的问题相关的内容。
建立框架——确定对于某个主题有哪些最想了解的问题。
主题一定要尽可能具体一点
主题越具体,越容易建立框架。一旦明确了具体的主题,接下来要确定的是跟主题相关的问题。
我们需要留意和收集那些框架性的内容,因为框架学习才是成人学习的基础,如果只是收集碎片,会导致我们一直停留在低水平的学习状态。只有不断去识别框架,认识新的框架,才能够不断地提高自己。
如果你刚开始学习主题阅读,对于框架还不是很清楚,也有解决办法:很多书的目录就是很好的框架。
除了书本,有没有一个万能的,什么主题都适用的简单框架呢?有,就是2W1H——“黄金圈法则”,即“为什么、怎么做、做什么”这三个问题,它可以精简地来解释任何一个主题。
用框架或者问题去书单中寻找答案
基于框架把书单里剩下的书再读一次,从之前标记过的地方找答案。
整理框架下的答案,进行筛选和甄别,标记适用范围。
找到了每本书里的相关材料,这些材料有很多都是重复的,这时候要么把这些材料拼接起来,使材料呈现的内容更完整、更具体;要么就扔掉一部分,只选用最合适的、最好的
五、深度阅读
场景导入:什么是深度阅读
阅读的幸福不是读了很多书,也不是读书速度有多快,而是把原来不懂的东西搞懂,原本纠结和迷惑的问题豁然开朗。这就是阅读的幸福。要获得这种幸福,就必须去理解所读的内容。 某个知识点被我们不断地应用,不断地掌握,不断地去做分享,这种反复的过程就会让我们对这个知识理解得越来越透彻,掌握得越来越牢固。
为什么要深度阅读
深度阅读就是升级我们的视角。
哪些内容值得深度阅读
专业的内容、自己需要的内容、需要了解底层规律的内容、核心的知识、延伸性强的内容、感兴趣的内容、读一遍之后不明白的内容……这些都属于需要深度阅读的内容,我们对于阅读是有自己的理解力的,只是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法。
“咦”“哈”“啊”规则
“咦?”指的是某个知识好像有点难,不太明白。“哈!”的意思是让我们茅塞顿开、质量非常高的内容。“嗯!”指的是某个有道理的内容,值得我们继续深入了解一下。
当看到某些内容,如果有了“咦、嗯、啊”的感受,就试着举5个例子,来解释看到的这个内容。
其实在甄别是否需要深度阅读的对象时,我们针对的并不是某一本书,而是针对“概念”。
理解某个概念的过程中,如果它让我们感觉到困惑或喜悦、感觉到“力量”和“价值”,这时就可以针对该内容进行深度阅读。因为这时只是知道了该概念是什么,还需要通过深度阅读提升视角——这个概念如何使用、后台如何实现、原理是什么等,只有把这些都搞清楚了,才算是拥有了这个类别的知识。
所以当遇到一些很厉害、对我们很有价值但又不是特别明白的内容时,我们千万不能放过,必须要用深度阅读的方法进行研究。这也是深度阅读的核心方法。
深度阅读的三个步骤
“练”寻找联系
“兵”发现冰山
“场”指的是多场景练习应用
寻找联系分为如下几种:
经验联系。经验联系的代表就是之前用过的“拆书帮”RIA便签读书法
交叉联系(不同的书都在讲同一个主题)
关联法
其实就是逐渐地往上溯源,寻找第一手的知识。第一手的知识往往是体系化的学术知识,通过实验科学论证过。
从一个概念的阅读,到去探寻背后的原理,明白了原理之后,就能了解为什么有的习惯能够养成,有的习惯很难培养。
深度阅读的第二步是探索冰山
去寻求概念背后的底层规律。一旦明白了原理,再去教别人做习惯养成的时候,就有了一套理论支持我们的观点。
深度阅读的第三步是多场景应用
知道概念后如何使用。这时需要进行多场景的应用,尝试在不同的场景下自如地运行该理论。
深度阅读的前提
深度阅读的前提是至少对某个知识有足够的了解
初级理解
写摘要标注重点
关键词关联记忆
文本材料图像化
重读(3遍)
可以通过一些图形化的标记来做标识,把重要的、有问题的、未来可能用到的内容逐一标注。这些图形可以自己定义,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标记。
练习性测试
分散性练习
详尽地审问
六、分析阅读
分析阅读指的是要把读过的书的内容,具体有什么逐一罗列清楚,也就是要用结构化的形式,绘制一张思维导图,分析清楚整本书讲了哪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概念。
用自己的话总结
所以,我们要尝试用自己的话、用自己的片段来把图书内容整理出来。
“十面埋伏”
“十面埋伏”指的是遇到一些特别难啃的大部头书,由于它们的内容太过晦涩,无法执行“练兵场”的步骤,那么我们就可以用到“十面埋伏”——找帮手。
“围点打援”
“围点打援”指的是某个概念很复杂,如果某本书很晦涩难懂就暂且放下,先读一些外围的、简单的书
“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一本书里真正有价值的概念并不多,即便是一本非常复杂的书,只要搞定里面关键的概念,那么这本书的核心内容也就被“消灭”掉了。
阅读高手的进阶之路
成为阅读高手首先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列出自己的能力清单和经验清单
不知道要读什么书的时候,可以尝试着给自己列清单。把你现在具备的能力列下来,把之前做过的分享、拥有的经验也列出来,然后问自己这些能力中哪些需要进步,经验中有哪些没有形成体系。
接下来,还不开启你的阅读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