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树”

2020-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盼盼学士

知识树是一个人能力的底座,我们每当说某人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够强,专业知识懂的少,其实隐形反馈的是这个人的“知识结构比较差”。

什么是知识系统:个人认为是由多个知识点组成的方法论,然后方法论又形成体系化的内容,这些不同维度体系化的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就形成了“一个人大脑的底层思考方式。

你掌握的知识点越多,“结构分类就会越系统”,遇到问题的时候大脑就可以搜索和链接的知识点就越多,从而备选方案也就越全面,而且效率会更高。

1、资讯和知识点

我们每天都会面临很多的讯息,我一般都会把讯息分为两类:一类是资讯,二类是知识点。

什么是资讯呢?就是在我个人成长当中,那些无关紧要,看似是干货和方法论的东西,却在关键时刻起不到作用,我就都定义为资讯。

因为它只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给我带来价值,可能不能长期利用,比如较多公众号的鸡汤推文,讲正确的大道理一样。

什么是知识点呢?知识点是构成所学技能的最小化单元,比如:“我今天学习了如何演讲”,这就不是一个知识点,而是一个知识面,别人也不知道你具体学习了哪儿模块。

如果我说,我今天去学习了上台演讲的时候,老师教育我“不要小动作太多,不要随意晃动”,那么这显然就是一个“知识点”。

衡量某个内容是不是知识点,有两个判定的标准“让别人完全能够理解”和“通过练习我能不能完全掌握”,这是最核心的。

知识点是“颗粒化”的,当在一个领域,自己掌握的足够多的时候,就能起到串联的作用,那么知识体系就是建立在“多个知识点之上”,总结出来的方法论,然后将每个方法论进行串联,就成了“整体体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在上中学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学习英语,英语的基础就是“发声”和“音标”,通过大量的积累,认识完48个音标之后,自己才能有“英语单词”的学习。

如果不做音标的积累,就无法达到英语单词的读写流利,当掌握了足够多的英语单词,我们便会学习“各种句式”的构成,显然这些构成也是有方法论的,只要掌握足够多加上刻意的练习,自己就能够有“一口流利的英语”。

“英语”这一个学科的组成,完全是有知识点,方法论,不同的结构分类形成的“体系”,当掌握了这个整体体系,出去与人会谈便流利自如。

2、知识树和“知识体系”的关系

知识体系是知识树上的一个支干,是随着时间的变化“可发展的”,它是呈动态类型,而非静止的,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或者组织的变化而变化。

体系类的东西在“课程上面”我们多会有看到,比如某个老师开“私域流量课程”,那么你可以观察它整个课程的构建,从行业发展,到如何操作,一整套的东西,称之为“体系”。

知识树本质上是一个“层级式知识图”,它表达了为实现某一个组织目标所相关组织知识间的因果关系或者“从属关系”,而这种层级式知识图由于具有对称性,良好图形,连续性等相关特点,被得到广泛的使用。

这样的描述多数人可能理解会”比较复杂“,我描述最简单的结构,比如“你们公司的组织架构图”,“你部门的组织架构图”,“你看到过的思维导图”,这些都类似于“知识树”模型。

你也可以这样理解:

比如把自己一生比作一颗大树,那么从小学到大学,到步入社会,大树的发芽,长出叶子,强大支干,最后开花结果,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知识树结出果实的过程”。

它是有一个主干,多个枝干,M个分叉,N个树叶组成,树叶就好比是“碎片化的知识,文字”,分叉就像是“每一段语句”,枝干就好是每一篇文章,主干就好比自己的一生,或者是一本书籍。

在步入工作后,我们的学习本质应该去建立更多的“知识体系”。

但是多数人还是做“一个树叶”,学习的是“岗位的技能”“碎片化的东西”,领导布置的基础任务,这些工作相对来说就比较繁琐,且无法让自己的“认知”快速的提升。

如果想在一个岗位或者一个垂直模块快速的精通,自己不要去直接扎入“碎片化的东西”,最好的方式是“先寻找有无体系化的内容”,让自己去看成型的方法论,然后在进行额外的补充。

犹如我们读一本书,我相信你不会直接拿起来就去读当中的某个节选一样。

而是熟练的打开首页,先看大纲,在看副标题所述内容,然后在去“细读”,或者看完大纲发现感兴趣的内容后,先做标记,优先阅读一样。

假设沉淀到某一模块,自己就脱离了“全局视野”,就无法站在整体面去认知到事物的不同维度,这就是体系化,碎片化,知识树,三者的不同之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