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试卷||期末卷里的“风景”3

2019-02-04  本文已影响68人  书山花开

文/书山花开

漫读试卷||期末卷里的“风景”1

漫读试卷||期末卷里的“风景”2

前面两篇主要和作文与现代文阅读有关的,这是第3篇,讲诗词鉴赏题。

诗词鉴赏题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的,绍兴中考有很多年没有设这样的题型,近几年有所回归。这样的题型,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实在是勉为其难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整题一字不写的,并不少见,即便作答,或只涉及其中的一点而不及其他,或纯写感想而不结合文本分析的,或在分析但统统是概念在先“一意孤行”而并不顾及注释所给的关于作者和主题方面信息的,赏析到位、理解明白并答题规范表述正确的,寥寥无几。

一、《春夕旅怀》鉴赏题

本次期末试卷里的诗词鉴赏题,材料来自崔涂《春夕旅怀》。

春夕旅怀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在《唐诗汇评》里,崔涂排在郑谷之后,收诗15首,而在《唐诗鉴赏大辞典》仅有两首。晚唐诗人,并不著名。《唐诗汇评》说“崔涂,生卒年不详。漂泊穷年,游踪遍巴蜀、吴楚、秦陇、河洛等地,故其诗多羁旅离怨之作。”下面图片是《唐诗鉴赏大辞典》里崔涂的简介。

《唐诗鉴赏大辞典》p1846

第9题:本诗蕴含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就情感而言,结合《唐诗鉴赏大辞典》的欣赏文章,稍作梳理

第一句:“诗一起笔,就渲染出一片暮春景色:春水远流,春花凋谢。流水落花春去也──诗人深深感叹春光易逝,岁月无情。”

第二联:诗人运用了新奇的造语,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创造出一种曲折幽深的情境。这里,十四个字写出了三层意思:由思乡而入梦,一层;梦醒而更思乡,二层;子规啼唤,愁上加愁,三层。这三层,一层比一层深,而且互相烘托、映衬,如蝴蝶梦与家万里,一虚一实;蝴蝶梦与子规啼,一乐一悲;子规啼与三更月,一声一色,构成一片清冷、凄凉、愁惨的气氛,令人触目伤怀。

第三联:“书动经年绝”暗示当时社会动乱不安。诗人愁家忧国到什么程度?是“华发春唯满镜生”。春天万物萌生,欣欣向荣,而诗人却唯独生出了白发满头。一个“唯”字,更加突出了他的内心愁苦之深。

第四联:这两句是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有人和我争夺的,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是我自己不回去呀!从暗用五湖典故看,这里的“归”字,还含有归隐田园之意。诗人仆仆风尘,仕途坎坷,“自是不归归便得”一语,是无可奈何的伤心话,深刻地反映出诗人在政治上走投无路、欲干不能而又欲罢难休的苦闷、徬徨的心理

学生的答题情况,选择部分稍作分析。

诗词阅读9(1)

图片诗词阅读9(1),该生回答了两个“点”,但没有举出诗句,更没有具体分析,至于题目要求的“复杂的情感”,更是无法体现。

诗词阅读9(2)

图片诗词阅读9(2),选择了诗句并有分析,但分析错误,没有结合后一句“五湖烟景有谁争”以及体会诗人复杂的情感。

诗词阅读9(3)

图片诗词阅读9(3),选择了诗句并有分析,而且不止一句,但都在同一种情感“思乡”上打转,没有确切地回答“哪些复杂的情感”。

诗词阅读9(4)

图片诗词阅读9(4),分两个方面,按点作细致分析,但没有联系诗句或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语,作依据并具体分析。

诗词阅读9(5)

图片诗词阅读9(5),“陶醉其中”的分析并不正确,作者是以乐景写哀,更衬托出漂泊之久与衰老之感。

诗词阅读9(6)

图片诗词阅读9(6),该生答题的优点在于:(1)结合两联,从两个层面的情感,作有依据且具体的分析;(2)抓住句中关键词如“华发”“春”等,细致分析诗人的情感。

诗词阅读9(7)

即便不懂庄子的典故,也能理解“蝴蝶梦中家万里”中对故乡的思念且形于梦寐之深切;“水流花谢两无情”言辞之中有所感叹,自可体会,但没有关注“花”这一意象所代表的美好的光阴以及岁月;“归便得”“有谁争”云云,是自我安慰的话,也是赌气的话,背后是无奈与辛酸,要学生理解到这一层,也是不容易的。

二、章新其主编《语文命题技术研究》“古诗阅读”方面要求摘抄

1.关于选材

(1)从古诗阅读选材来说,是指选取材料应以经典的绝句、律诗为主,诗文中典故少,语言生动形象,不晦涩深奥,主旨表达明确而又相对隐蔽。在选取古诗阅读材料时,有一个极为严格的标准,即古诗解读标准和阅读方法等具有公认性。唐诗、宋词中的著名作品,它们解读标准和阅读方法早已有定论,故而从这些作品中选取材料有较大的说服力。(P194)

(2)选文在作者、内容和写作方法等方面与课文的相关性越大,就越能充分地体现阅读的延伸性,考试的信度就越高。(P196)

(3)具体从内容来看,应以描写田园风光(写景抒怀、思乡望远)或日常生活为主,典故较少,语言朴素生动,画面感强,富有生活气息或童趣盎然,与学生的生活和年龄特征相符,尤应以形象鲜明、意境优美、具有突出特色的唐宋诗词名家作品为主;从体裁看,应以短小精炼的绝句、律诗为主。这些诗歌与初中教材所选的古诗词题材相吻合,与学生的心理特点相契合;在内容上蕴含着其生成时代的主流文化,反映着作品生成时代的精神特征,同时也表达作者浓厚的个性化情感。(P196)

2.关于解题

(1)阅读古诗词首先是疏言(疏通语言障碍,了解大意),然后是显象(将古诗词的语言符号转换成具体可感、立体灵动的意象),再是悟意(感受、领悟古诗词的意蕴)和化言(内化古诗词的言语,并能化用于表达)——由知识认知到知识运用。(P206)

(2)立足课内,关注课外,从品味语言入手,结合注释和背景进行细细品读,是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形态。(P214)

3.关于拟题

(1)《考试说明》中对古诗词阅读的要求是“理解浅易古诗词的内容”。具体来说,就是理解古诗词中的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和主旨情感四个方面。在命题上有两种形式:可以就某一个方面进行设问(分点设题),也可以从古诗词的整体性出发,综合古诗词的言、景、情等要素来考查(整体性命题)。(P244)

(2)命题思维要符合古诗词阅读的规律,遵循古诗词理解的一般顺序(“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来命题,这样可以点面结合,前后瞻顾,全面、准确地检测学生古诗词阅读能力。命题还应合乎理解规律,便于学生“以题解题”,即在原有理解基础上通过试题本身的引导加深对作品的理解。(P245)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