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01] 管理模式(一)
目录:
第一部分: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壹、管理理论的发展(版本一)
贰、管理理论的发展(版本二)
叁、管理的五大原理
第二部分:德鲁克式管理理论
第三部分:管理学二十大工具
第四部分:管理学界十大法则
第五部分:管理学界十大定律
正文:
第一部分:管理学的发展历程
壹、管理理论的发展(版本一)
管理思想和理论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世界上有了人类那个时候,随着人类社会进步,管理思想和理论逐步发展起来。其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古代的管理思想、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和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一、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始建于公元前200多年,动用人力几十万,历时100年。东起河北省的山海关,西止甘肃省的嘉峪关,横跨河北、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和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蜿蜒于崇山峻岭之中长达6700公里。这样浩大的工程靠严密的组织,完善的管理才得以完成。万里长城不仅是古代中国人民留给世界的一个奇迹,也是古代中国人民最好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许多著作都有管理思想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共13篇,许多策略思想不仅在军事方面能发挥巨大作用,在管理上也都有重要意义。今天日本的许多公司把《孙子兵法》作为培训经理的必读书籍。
在我国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有个田忌赛马的故事。齐威王非常喜欢赛马,有一天他要田忌和他赛马,规定各人从自己的上马(上等马),中马(中等马),下马(下等马)中各选一匹参加比赛,并约定不论谁每输一次就必须付出千金,每胜一次就获得千金。当时同等级的马,齐威王要比田忌的强得多,如果以同等级的马进行比赛,田忌只有屡战屡输。军事家孙膑向田忌建议说,这样硬拼不成,要改变战术。第一次,你以下马对齐王的上马,先输上一局,然后再以上马对他的中马,以中马对他的下马,这样就保证你以二胜一负而最终取胜。田忌采纳了这个建议,结果赢得了千金。
这一生动的故事,虽然发生在2500年前的古代中国,但你可知道,这正是在运用现代“对策论”中“零和对策”(即敌对双方胜败之和等于零)的道理。“对策论”是运筹学的一个分支,又名“博弈论”,主要研究竞赛时斗争双方对阵中胜负的问题。运筹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门管理科学,是现代企业管理中重要的一种定量方法。
2.国外古代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古埃及人建造了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大金字塔。据考察,建造大金字塔共耗用万斤重的大石块230多万块,动用10万人干了20年,谁来吩咐每个人该干什么?谁来保证在工地上有足够的石料让每个人都有活干?答案是管理。不管当时人们怎么称呼管理,得有人计划要做什么,得有人组织人们和材料去做这件事,得有人指挥人们去做,以及采取某些控制措施来保证每件事情按计划进行。
在西方文明史上最成功最有效的正式管理组织应该算是罗马天主教会了。远在今天的工业大生产之前,罗马天主教会就出色地解决了人类大规模活动的组织问题。天主教会是按地理区域划分其基层部门的,但是又在这个基础上采用了高效率的职能分工,以便能够更好地处理问题。罗马天主教会在各组织中都配备了辅助人员,使专业人员和下级既参与制定决策但又不破坏其指挥的统一性。它所发展的组织上的一套做法,使它能够全面地控制在世界各个角落里、5亿以上的教徒的宗教生活。所以,罗马天主教会的历史,它的组织生命能够如此悠久,不仅是由于其带有神秘的、宗教的色彩,而且还应该说是由于它的组织工作很严密,管理工作的效率非常高。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雷明登·兰德公司的两名经理人员研究了该组织的历史后得出如下结论:“一般地说,罗马天主教会作为一个高效率的部门化和行动协调的典范,也许在整个组织的领域内是无与伦比的。”
除了上述有代表性的人类管理活动的实践外,在西方古代的各种著作中可以见到许多有关管理思想的论述。
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并颁布了有282条法规的“汉谟拉比法典”,其中有许多条款对人的行为和活动作了规定,以此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公元前370年,希腊学者瑟诺芬以做鞋为例,一个人缝鞋底,一个人进行裁剪,另一个人制作鞋帮,再由一个人把鞋的各部分组装起来,指出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到了15世纪,意大利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雅维利在其许多著作中阐述了许多管理思想,具有比较大影响的是他提出了管理四原则。
(1)群众认可。所有的政府能否持续存在要依赖于群众的支持。
(2)内聚能力。要使国家能持续存在,必须有内聚力。
(3)领导方法。君主要通过努力刻苦的学习来掌握领导方法。
(4)生存意志。要有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困难的时候能坚忍不拔,为国家的生存进行奋斗。
马基雅维利所说的原则是用于君主领导和管理一个国家,同样适用于管理一个组织,在管理思想的发展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
二、近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近代管理思想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欧洲产业革命,这一时期管理思想的产生不仅继承了古代管理思想的精华,而且意味着早期管理思想的萌芽。管理理论比较系统的建立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
1.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产业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它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在美国国内战争结束后又传到了美国。机械力迅速取代了人力,并且使在工厂中制造商品更加经济。而机械力的引入加上劳动分工,使得在大型的高效率的工厂中采用动力驱动设备进行生产成为可能。但是,在这种工厂中需要管理技能,管理者需要预测需求,向每个工人分派任务,指挥每天的生产活动,协调各种活动,保证机器正常运转和保证产品的质量,以及为产品寻找市场,等等。于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就成为必不可少的了。
18世纪中叶,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开始代替工场手工业。产业革命后,工厂成为西方工业生产的主要形式,从而使生产组织日趋复杂。工厂内部的组织和管理的迫切性引起了资本家的注意。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长期管理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了早期的管理思想。亚当·斯密、罗伯特·欧文以及查尔斯·巴贝奇被认为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
(1)亚当·斯密的“经济人理论”
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英国经济学家,他的最大成就是创立了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他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人们所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取决于国民劳动的熟练程度、技术和能力以及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占社会总人口的比例。他指出,劳动所创造价值是劳动者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越低,利润越高;反之,工资越高,利润越低。斯密还指出,经济现象是基于具有利己主义目的的人们的活动所产生的,人们在经济活动中追求个人私利,而这种私利又为他人的利益所限制。这就迫使人们在追求私利的过程中必须顾及他人的利益,以此调节工资、利润和劳动分配关系。这种认为人都要追求自己经济利益的“经济人”观点,对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论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按照斯密的思想,劳动分工是人们追求最大经济利益的结果,他指出,劳动生产力的最大进步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能力,是劳动分工的基本依据。
斯密的分析和理论,不仅符合当时工业、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而且成为西方管理理论中的一条基本原理。
(2)罗伯特·欧文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思想
罗伯特·欧文(RobertOwen)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与社会活动家,他不仅提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设想,而且在他管理的工厂中进行了实践。他经过一系列试验,首先提出在工厂生产中要重视人的因素,要缩短工人的工作时间,提高工资,改善工人住宅。他的改革试验证实,重视人的作用和尊重人的地位,也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所以,也有人认为欧文是人事管理的创始人。
(3)查尔斯·巴贝奇利润分配管理思想
查尔斯·巴贝奇(CharlesBabbage)是英国的著名数学家,也是人类管理思想形成和演化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巴贝奇认为,工人与工厂主之间既存在利益冲突,又存在共同的利益,这就需要通过利润的科学分配来调节。他竭力主张建立“利润分配”制度。工人可以按照其承担的工作和在生产中所作的贡献,分到工厂利润的一部分。巴贝奇也很重视对生产的研究和改进,主张实行有益的建议制度,鼓励工人提出改进生产的建议。他认为工人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即:按照工作性质和工种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生产效率及所作贡献分得的利润;为提高劳动效率而提出建议所应给予的奖励。从现代企业管理所采用的分配办法看,巴贝奇的理论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2.科学管理思想及其理论
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所形成的管理理论,被称为古典管理理论或经典管理理论。其代表人物有泰罗、法约尔、韦伯。他们分别代表着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三大理论学派。这些理论成为现代管理理论的先驱,对现代管理思想有很大影响,也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如果人们要确认现代管理理论诞生的年代,那么有充足的理由将其定在1911年,就在这一年,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罗(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出版了。这本书阐述了科学管理(Scientificmanagement)理论——应用科学方法确定从事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它的内容很快被世界范围的管理者们普遍接受。泰罗的理论和研究活动,确立了他作为科学管理之父的地位。
弗雷德里克·泰罗的大部分工作生涯,是在宾夕法尼亚州的米德韦尔和伯利恒钢铁公司度过的。作为一位有着清教徒背景的机械工程师,他始终对工人的低效率感到震惊。工人们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做同一件工作,他们倾向于用“磨洋工”的方式工作,泰罗确信工人的生产率只达到应有水平的1/3,于是,他开始在车间里用科学方法来纠正这种状况。他花了20年时间以极大的热情寻求从事每一项工作的“最佳方法”。
泰罗寻求在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掀起一场思想革命,其方式是通过明确规定提高生产率的指导方针。他定义了四项管理原则。他争辩到,遵循这些原则,会给工人和管理当局双方带来繁荣,工人们会挣更多的钱,同时管理当局会获得更多的利润。今天,这些原则在联合邮包服务公司的应用,继续为泰罗的预言提供支持证据。UPS送货司机的工资是每小时18美元,加上加班收入,他们每年的平均收入超过50000美元;同时,管理当局也能够维持持续地产生高利润。
泰罗把他所进行的一系列试验及所得出的结论写进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概括起来,其科学管理的主要内容有:
①工时利用的科学化,劳动方法的标准化。
这是科学管理的基础,它的目的就是找出完成工作的最好方式的标准来。为了对一个工人一天应做多少工作有一个科学的根据,泰罗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和研究,首创了工时研究和操作方法合理化的研究。其目的就是要使工人采用的工作方法最合理,花费时间最少。泰罗认为,用这个方法来规定一个工人每天合理的工作量,就不再会有争议了,因为这是用科学的方法确定的。当时泰罗应用这种方法对伯利恒公司高炉上搬运生铁的工人进行试验,曾使工人每天搬运生铁的数量提高了四倍。
②挑选工人,按标准方法对工人进行训练,以代替师傅带徒弟的传统培训方法。
泰罗认为,应该把工人多年经验所积累的大量传统知识和技艺加以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并归纳成为一种科学方法来对新一代工人进行培养。他还认为,应为工作而挑选合适的工人,并加以正规的培训,使他们学会按规定用最好的方法进行工作。因为不同人具有不同的能力,一个人对完成某项工作可能是很出色的,但干另一项工作就不一定合适。管理者的责任就在于为每项工作找出最适合这项工作的人选,对他们进行训练,使他成为完成“最高级、最有兴趣、也最有利那种工作”的一流工人。
③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
在工作任务已经确定并选择好合适的工人以后,下一步则要使工人确定按规定的方法从事工作。泰罗认为,这需要在管理部门与工人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谋求这种合作,应从物质上激励工人的劳动积极性,应建立刺激性的工资制度。他提出一种付酬制度,称之为“差别计件制”。根据这种制度,计算工资采用不同的单价。工人的生产设备没超过规定的件数时是一种单价,如果超过了这个件数,则采用另一种较高的差别单价。
④组织改革。
泰罗提出了在组织方面进行改革。改革包括两个内容:
一是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这里所谓计划职能相当于我们说的管理职能);
二是实行职能工长制。
在过去,工人按照经验与习惯确定自己的生产方式。这种方式包括作业的顺序,工具的选择等。工长只告诉工人要做什么,而不告诉他应该怎样做。泰罗认为这样不行。他说:“一切计划工作,在旧制度下都由专业工人来做,结果是凭个人经验办事;在新制度下则绝对必须由管理当局按照科学规律的要求来完成。这是因为专业工人即使很熟悉发展情况并善于利用科学资料,要想同时在机器房和办公桌上完成工作,需要有一部分人先做计划,另一部分人去执行。”把计划职能从领班和工人身上分离出来的必然结果,是扩大企业的管理机构。以前由领班和工人履行的许多计划工作,现在转给有关方面的专门人员去做。这样,一方面让工人可以省出更多的时间从事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管理职能得以专业化,从而为管理的科学化创造了条件。
总之,泰罗的科学管理,是主张一切管理问题都应当而且可能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和解决,实行各方面的标准化,使个人的经验上升为理论,不单凭经验办事。这是他对企业管理学的重大贡献,使企业管理学开始向科学化演变,从而开创了传统管理进入科学管理的新阶段,它至今仍为许多国家沿用,也是以后许多新的管理原理和方法发展的基础。
此外,对科学管理作出了贡献的人还有:亨利·L·甘特(HenryL. Gantt,1861-1919)、弗兰克和莉莲·吉尔布雷斯(Frankand Lillian Gilbreth,1868-1924)夫妇和亨利·福特(HenryFord,1863-1947)。
甘特最著名的发明是创造了一种线条图,称为甘特图,使管理者能够利用它来进行计划和控制。
吉尔布雷斯夫妇是首先采用动作摄影来研究手和身体动作的研究者之一。他们的研究成果反映在1911年出版的《动作研究》一书中,这些研究被认为是泰罗科学作业实践的重要实证。
福特在泰罗的单工序动作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多工序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创造了用于汽车生产的世界上第一条流水生产线。
泰罗和他的追随者研究的重点始终是企业的基层作业管理和工人的工作效率,他的理论成了管理学的起点。但由于泰罗把工人视为“机器”、“经济人”,目的是为资本家创造高利润,所以列宁说:“资本主义在这方面的最新发明——泰罗制——也同资本主义其他一切进步的东西一样,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
(2)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
与科学管理同时代的另一批思想家也在思考问题,不过他们关注的焦点是整个组织。我们称这些人为一般行政管理理论家(Generaladministrative theorists)。在发展更一般的管理理论方面,即解释管理者的工作是什么以及有效的管理由哪些要素构成方面,他们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他们的著作为当代管理和思想建立了框架,故他们与科学管理思想家们通常被称为古典理论家(Classicaltheorists)。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亨利·法约尔(Henry Fayol)和马克斯·韦伯(MaxWeber)。
亨利·法约尔把管理看作一组普遍的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因为他的著作非常重要,所以让我们更仔细地考察一下他是怎么说的。
法约尔作为法国一家大型煤炭企业的经理,是一个实践者。1916年,他根据自己的经验写成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认为他创立的管理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还适应于军队或其他行政组织。
①经营不同于管理
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的含义要广于后者。经营包括六项职能,而管理仅是其中的一种。经营的六项职能是:技术职能,指生产、制造、加工等;商业职能,指采购、销售、交换等;财务职能,指资金的筹集与运用;安全职能,指采取各种措施,保证机器设备的正常运转,保护人生安全;会计职能,指编制财产目录和资产负债表,进行统计、计算成本等;管理职能,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②十四项管理原则
他提出的十四项管理原则包括:分工、权威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人员的报酬、集中、等级链、秩序、公平、工作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法约尔特别强调,原则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法则。
③管理的要素
法约尔认为在经营的六大职能中,管理职能最为重要。管理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个方面。其中:计划意味着观察和估计未来,并制定行动方案;组织是建立起统一企业的人、财、物的权力机构;指挥是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统一起来;协调是调整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的活动与关系;控制是使所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与既定的计划、发出的命令和确立的原则相符合,从而防止和纠正错误。
(3)韦伯的“行政组织”理论
马克斯·韦伯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他在其著作《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中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①明确分工:确定一个成员的权力和责任,并使之合法化。
②等级系统:各种职位按照权力等级组织起来,形成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
③人员的任用:完全根据职务要求,通过正式考试和教育训练,来挑选组织中所有成员。
④职业管理人员: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金和明确的升迁制度,他们是“专职的”公职人员。
⑤遵守规则和纪律:管理人员必须遵守组织中规定的规则和纪律以及办事程序。
⑥组织中人员间的关系:完全以理性为基础,只是职位关系而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⑦职业定向: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他们有固定的薪金和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是职业管理人员。
三、现代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的经济、政治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和平、民主和独立的浪潮席卷全球,企业的规模在激烈竞争中迅速扩大,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和新兴工业不断出现。所有这些,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使现代管理理论得以形成并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管理思想非常活跃,研究的侧重点也互不相同,所以呈现出管理学派林立的局面。
1.行为科学学派及其理论
行为科学学派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194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的跨学科会议上正式被定名为“行为科学”。该学派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格雷戈的“X—Y”理论等。
(1)人际关系学说
①霍桑试验(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
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工厂在泰罗制科学管理条件下,生产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集权强制管理也激起了工人极大不满和愤恨,纷纷以怠工、离职来表达自己不当“牛”要做“人”的反抗,这就使得曾经提高了的生产率又降落下来。为了寻找工效低落的原因,学者们进行了著名的霍桑试验。
霍桑是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一个分厂。1924年美国科学院组成一个科研小组到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分厂进行试验。内容是工作环境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开始工作后,他们采取了许多办法,改变工人的工作环境(增加照明、播放音乐等),观察工人的工作效率。试验结果发现不管工作条件改变不改变,对工作效率的影响不明显。1927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梅奥教授接管了科研小组,并继续做试验。他将自愿来做的女工分成两组进行试验,结果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在试验中却发现,产量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性。工人在没有监工在时心情比较舒畅,而且因为是自愿来做的,女工之间配合得很好。接着他又发现了工人中有一个头儿,这是工人之间的一种默契,也许这个头儿一个眼色,工人就不愿意干了,产量也就上不去了,于是,梅奥教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②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观点
根据以上试验,梅奥等人写了《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等一系列著作,总结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观点是:
A.工人都是“社会人”,是复杂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不是经济人。他们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他们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
B.管理者应重视协调人际关系。领导的责任在于提高工人“士气”,增加工人“满意度”,从而达到提高生产率的目的。为此要改变传统领导方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C.企业除了正式组织之外,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它是影响生产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2)需要层次理论(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经过大量的研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这些需要由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要:人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是人最原始而基本的物质性需要,包括对吃、穿、住、性等方面的需要;
安全需要:包括安全的社会环境,安全的住所,稳定的职业,较好的职业,较好的福利,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人身、职业安全的需要;
社交需要:又称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人们希望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成为其中的一员,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并希望通过自己付出情感得到别人的友谊和爱;
尊重需要:包括自我尊重和希望受到他人尊重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指人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的需要。
这是在前面四层次需要获得不同程度满足之后,产生的最高层次需要。由于每个人各种需要的重要程度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层次结构。
(3)激励—保健理论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匹兹堡地区对11个工商机构的200多名会计师、工程师进行问卷调查,要求回答“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满意”、“什么时候你对工作特别不满意”、“满意和不满意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赫茨伯格根据调查的结果提出了“激励—保健理论”,亦称“双因素理论”。“双因素”即指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是指那些与人们的不满情绪有关的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劳动保护、人际关系、地位、安全等。这类因素处理得不好会引发对工作不满情绪的产生,处理得好可预防或消除这种不满,但它不能起激励作用,只能起到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的作用。激励因素是指能够促使人们产生工作满意感的一类因素,主要包括工作上的成就感、得到他人的认可、工作本身带来的愉快、晋升、成长、责任等。
传统的观点认为,“满意”的反面是“不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满意”。赫茨伯格认为,“满意”的反面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反面是“没有不满意”(不一定是满意)。保健因素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意,也就是让员工感到“没有不满意”,但不能让员工感到满意;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员工产生满意感。
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管理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员工的不满情绪带来的负激励,更要注意使激励因素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切忌把激励因素降低为保健因素。
(4)X理论和Y理论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心理学教授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1960年在所著《企业中人的方面》一书中提出该理论。麦格雷戈认为,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受其对人本性假设的影响。当管理人员持某一种关于人本性假设的观点时,就会形成与之相应的管理方式。麦格雷戈提出两种人性假设以及相应的管理方式——“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对人性的假设为:多数人生来懒惰,不愿意负责任,只有少数人勤奋,有责任心;多数人工作是为了追求物质利益满足,企业主为获得最大利润,工人为追求最高报酬;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是相矛盾的。大多数人具有上述特点,只能是被管理者,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成为管理者。
按照X理论进行管理的方式:组织管理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让工人提高工效,完成组织任务,为了克服人性的自私与懒惰的弱点,管理必须有严格的制度,实行标准化作业、程序化操作和规范化管理,以确保生产任务的完成;管理的原则是实行权威督导与控制,管理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管理者手中,强迫多数员工绝对服从管理者的意愿;激励制度是实施个人奖惩。用金钱来刺激员工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惩罚措施。这就是所谓的“胡萝卜加大棒”的管理政策。泰罗制就是X理论管理风格的典型代表。
Y理论对人性的假设是“自动人”(或称为“自我实现人”)。认为:人天生勤奋,每个成熟的人除有物质和一般社会需求外,还有一种要充分运用自己才华,发挥潜能做出成就的愿望,人只有在实现了自己这种愿望时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人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会表现得主动、有自制力和有创造性。
基于Y理论的管理方式:管理的重点是要创造一种适宜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让员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提倡目标管理与自主管理,在管理制度上应该更具有灵活性,给员工更多一些完成工作的自主权,以便在实现目标过程中能充分地发挥人的独立创造才能;提倡内在激励,管理者调动员工积极性不是靠物质刺激,也不仅是靠和谐的人际关系,而是强调工作本身对工作者积极性的激励作用。比如,工作对员工来说是具有挑战性的,是他感兴趣并发挥其特长做出成就的,人们通过承担工作责任、行使工作权力、实现工作成就的过程来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组织如果给员工提供了这种机会,员工将会自己激励自己。
综上所述,行为科学理论强调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管理问题,看到了人的社会性和复杂性,这标志着管理由传统的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现代管理转变。
2.现代管理学派及其理论
在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出现以后,特别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又出现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形成许多学派。这些理论与学派在历史渊源与理论内容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形象地将其描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其中,
主要的管理学派与理论有:
以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
以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奇为代表的系统管理学派;
以西蒙和马奇为代表的决策学派;
以德鲁克和戴尔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
以伯法为代表的管理科学学派;
以卢桑斯为代表的权变管理学派。
(1)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①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组织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有意识协调的活动或效力的系统”,组织的产生是人们协作愿望的结果。
②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即明确的目标、协作意愿和意见交流。
③提出了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组织效力是指组织实现其目标的能力或实现目标的程度,是组织存在的必要前提;组织效率是指在实现其目标过程中满足其成员个人目标的能力和程度,是组织生存的能力。
④管理人员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⑤分析了经理人员的作用。
经理人员是信息联系系统中相互联系的中心,并对成员的协作活动进行协调,使组织正常运转,以实现其目标。
(2)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和罗森茨维奇,代表作是《系统理论与管理》。他们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建立起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他们认为:系统观点、系统分析、系统管理都是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的,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主要观点有:
①企业管理系统由人、资金、物、技术、时间、信息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它们在一定目标下组成一体化系统。其中人是管理系统中的主体,其他各项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均受人的控制与协调。
②企业管理系统是一个由许多子系统组成的、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
③企业管理系统内部主要有四个基本子系统:
第一是运行系统,即输入过程与输出过程;
第二是控制系统,是指企业对各种有机要素的转化过程;
第三是支持系统,是指企业内各后勤保证的过程;
第四是信息系统,即信息的收集、分析、研究、处理、传递的过程。企业的系统管理强调以整体系统为中心,决策时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
④企业管理分三个层次:
作业层(即基层管理);协调层(即中层管理);战略层(即高层管理) 。
⑤运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管理的基本职能,可以提高组织的整体效率。
(3)决策管理学派
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马奇,西蒙的代表作有《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管理行为》等,因为对决策理论研究的贡献,1978年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决策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观点主要有:
①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③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决策的过程至少应该分为四个阶段:提出制定决策的理由;尽可能找出所有的可能的行动方案;在诸行动方案中进行抉择,选出最满意的方案;对该方案进行评价。这四个阶段都含有丰富的内容,并且各个阶段有可能相互交错,因此决策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④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是指反复出现和例行的决策。非程序化决策是指那种从未出现过的,或者其确切的性质和结构还不很清楚或相当复杂的决策。解决这两类决策的方法一般不同。但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划分并不是严格,因为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许多非程序化决策将转变为程序化决策。
(4)经验管理学派
经验管理学派,又称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有德鲁克和戴尔。
德鲁克的代表作是《有效的管理者》,戴尔的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者,提出些实际的建议。也就是说,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案例)来研究管理问题。其主要观点有:
①管理有三项基本任务:
第一是取得经济效果(利润);
第二是使工作具有生产性,并使工作人员有成就;
第三是承担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因此,管理者必须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技能,如作出有效决策、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进行信息联系、学会目标管理等。
②提倡实行目标管理。
目标管理是管理人员和员工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达到工作目标的管理机能和管理制度。
③对高层管理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
对高层管理的任务、结构、战略等作了深入的研究。
(5)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叫管理中的数量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特点是:
①为管理决策服务,运用数学模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
②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③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运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6)权变管理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森斯、菲德勒和豪斯。代表作是卢森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该学派的基础是“超Y理论”。“超Y理论”认为人们怀着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人们有不同的需要类型。有的人需要更正规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而不需要参与决策和承担责任;有的人却需要更多的自治责任和发挥个人创造性的机会。前者欢迎“X理论”的管理方式,后者欢迎“Y理论”的管理方式。因此,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同的,组织的目标、工作的性质、员工的素质等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都与很大的影响。
在《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一书中,卢森斯将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他认为这几种学说都没有把管理与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同时,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他们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在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就要”的关系。即“如果”发生或存在某种环境情况,“就要”采用某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权变主要体现在计划、组织和领导方式等方面,包括:
①计划要有弹性;
②组织结构要有弹性;
③领导方式应权宜应变。
但是,权变管理理论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这是该理论的最大缺陷。
贰、管理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
1.人类早期的管理实践
管理活动已经存在几千年了,一二千年前,一些文明古国已经在管理实践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如:埃及的金字塔 中国的长城等。埃及的金字塔平均每座要动用 230 万块石料,平均每块石料约重两吨半,需 10 万多个劳动力干 20 年,这样巨大的工程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古代,从设计、施工到组织管理都是了不起的杰作。
2.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产生
18 世纪末期,英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的出现,工厂制度的出现,客观上要求采用科学的管理方法。18 世纪末期,在西方特别在欧洲出现了一些早期管理思想家。
3.早期管理思想家主要代表人物
(1)希腊学者瑟诺芬
在公元前 370 年,希腊学者瑟诺芬(Xenophon) 曾对劳动分工作了如下论述: “ 在制鞋工厂中,一个人只以缝鞋底为业,另一个人进行剪裁,还有一个人制造鞋帮,再由一个人专门把各种部件组装起来。这里所遵循的原则是:一个从事高度专业化工作的人一定能工作得最好 ” 。 他的这一管理思想与后来科学管理的创始人泰勒以及亚当斯密的某些思想非常接近!
(2)罗伯特 · 欧文
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 19 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他最早注意到了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重要性。
他认识到,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地位,可以使工厂获得更多的利润。欧文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开拓性实践,成了行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先导。
(3)意大利马基埃维利
在 15 世纪的意大利,曾出现过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和历史学家马基埃维利 , 他提出了四项领导原理 :
领导者必须要得到群众的拥护;领导者必须具备维护组织内部的内聚;领导者必须具备坚强的生存意志力;领导者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非凡的能力。
(4)亚当斯密
1776 年发表《国富论》:核心—— 市场与分工。“ 如果一名工人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恐怕工作一天也难以制造出一枚针来。如果希望他每天制造 20 枚针那就更不可能了。如果把制针程序分为若干项目,每一项就都变成一门特殊的工作了。一个人担任抽线工作,另一个人专门拉直,第三个人负责剪断,第四个人进行磨尖,第五个人在另一头上打孔并磨角。这样一来, 10 个工人,每天可以生产 48,000 枚针,生产效率提高的幅度是相当惊人的。但是,如果每个工人独立完成所有的制针工作,这 10 个工人最快也不过每天制作 200 枚针。 ”
(5)查尔斯 . 巴贝奇
分析了劳动分工使生产率提高的原因。提出了一种工资加利润的分享制度,以此来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
4.对古代管理思想的评价
早期管理思想虽不完善、不系统,也没有形成专门的管理理论和学派,但对于促进生产的发展和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系统化的管理理论与学派形成于 20 世纪初期。
二、西方古典管理理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1.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代表人物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的时间划分。古典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时期为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
古典理论产生的背景 :
(1)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日趋复杂。
(2)所有者与经营者分离,企业由特殊的雇佣人员 —— 经理、厂长、领班进行管理。
(3)职业管理者将过去积累的经验系统化、标准化和科学化。
主要代表人物与理论 :
一是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是以法约尔为代表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是以韦伯为代表的行政组织理论等。
2.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泰罗,美国人, 1911 年,他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奠定了科学管理理论基础,标志着科学管理思想的正式形成,泰罗也因而被西方管理学界称为 “ 科学管理之父 ” 。
3.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法约尔,法国人, 1916 年,法约尔发表了《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提出了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主要管理思想与贡献。
4.韦伯的古典组织理论
韦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在管理学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模式。其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权力与权威是一切社会组织形成的基础。
一是法定的权力与权威。二是传统的权力。三是超凡的权力。
第二节:西方行为科学理论
一、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理论
1.梅奥与“ 霍桑试验 ”
梅奥与人际关系论。 梅奥,美国人,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梅奥的代表作为《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
“ 霍桑试验 ”。 1927 年,梅奥应邀参加并指导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有关科学管理的试验,通常称 “ 霍桑试验 ” 。试验结果表明,生产率提高的原因不在于工作条件的变化,而在于人的因素;生产不仅受物理、生理因素的影响,更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
2.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
梅奥认为企业中的人首先是 “ 社会人 ” ,即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早期科学管理理论所描述的 “ 经济人 ” 。 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职工的工作态度和人们的相互关系。 重视 “ 非正式组织 ” 的存在和作用。
二、马斯洛与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 (Abraham H. Maslow, 1908-1970) ,美国人。需要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要结构的理论。
三、麦克雷戈:人性假设理论
道格拉斯 · 麦克雷戈 (Douglas McGregor)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1957 年麦格雷戈发表了《企业的人性面》一文,文中提出了著名的 “X-Y 理论 ” 围绕 “ 人的本性 ” 来论述人类行为规律及其对管理的影响。
第三节:西方现代管理理论
一、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一)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巴纳德,其主要观点体现在《经理的职能》一书中。其主要观点可归纳如下:
1.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
2.组织存在要有三个基本条件。
①明确目标。组织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否则成员不会产生协作意愿。
②协作意愿。成员对组织目标作出贡献的意愿。
③意见交流 。信息联系 ,通过意见交流将目标和意愿联系起来,统一行动,了解并满足需要。
3.提出了组织效力与组织效率原则。
4.管理人员的权威来自于下级的认可。
5.分析了经理人员的作用。
(二)系统管理学派
系统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卡斯特与罗森茨维奇,代表作是《系统理论与管理》。他们继承了系统论的思想方法,从系统的概念出发,建立起了企业管理的系统模式。
(三)决策管理学派
决策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代表作有《管理决策的新科学》、《管理行为》等,因为对决策理论研究的贡献, 1978 年西蒙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主要观点有:
1.管理就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管理职能都需要决策。
2.以“满意标准”代替传统的“最优标准”。
3.决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而不是“拍板”的一瞬间。
4.决策可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
决策管理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吸收了行为科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内容,既重视了先进的理论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了人的积极作用。
(四)经验管理学派
经验管理学派,又称为案例学派,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德鲁克与戴尔。德鲁克的代表作是《管理的实践》,戴尔的代表作是《伟大的组织者》。他们认为,有关企业管理的科学应该从企业管理的实际出发,以大企业的管理经验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便在一定的情况下把这些经验加以概括和理论化,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把这些经验传授给企业实际管理工作者,提出些实际的建议。
(五)管理科学学派
管理科学学派又叫管理中的数量学派,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伯法,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该学派的特点是:
1.为管理决策服务,运用数学模型增加决策的科学性。
2.各种可行的方案均是以经济效果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成本、总收入和投资利润率等。
3.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运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管理科学学派认为,在研究和解决管理问题时,要着重强调合理性,进行定量分析。
(六)权变管理学派
权变管理学派诞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代表人物主要有卢桑斯、菲德勒与豪斯。代表作是卢桑斯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该学派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与方法。该学派的基础是“超 Y 理论”。在《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一书中,卢桑斯将过去的管理理论划分为四种学说:过程学说、计量学说、行为学说和系统学说。他认为这几种学说都没有把管理与环境妥善地联系起来;同时,这些学说的代表人物都强调他们的学说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在管理中必须重视环境对管理的作用。实际上,在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可以解释为“如果一就要”的关系。即“如果”发生或存在某种环境情况,“就要”采用某种管理思想、管理方式来更好地达到组织目标。
权变管理理论强调随机应变,主张灵活应用各学派的观点,但是,过于强调管理的特殊性,忽视管理的普遍原则与规律。
二、现代管理理论的新思潮
(一)企业战略
企业战略于 20 世纪 60 年代出现在美国, 70 年代是企业战略的盛行时期, 80 年代后企业战略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企业管理进入了战略管理时期。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政治环境下,企业必须“高瞻远瞩”,把握事物的发展趋势和本质特征,确立战略观念。管理的战略观念是指管理主体在管理实践中从全局和长远出发,对管理客体和管理过程进行总体谋划的管理观念体系。
(二)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1.企业精神。
2.制度文化。
3.物质文化。
(三)学习型组织
学习型组织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 吉 教授于 1990 年在他的著作《第五项修炼》中所倡导的一种新理论,该书在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彼得·圣吉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技能包括:
1.系统思考。
2.超越自我。
3.改善心智模式。
4.建立共同愿景。
5.团队学习。
(四)企业再造
企业再造思想是 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企业管理的又一新理论。 1993 年,美国人迈克尔·海默与杰姆斯·钱皮在合著《企业再造工程》一书中进行了系统阐述,该书提出为适应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企业经营环境,必须打破大工业时代的企业组织构架,从协作的角度、用整体思想重新塑造企业生产和组织流程,使企业模式与时代要求相协调,提高企业的生产和竞争能力。企业再造的核心是企业流程再造。
三、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从科学管理到文化管理。
(二)从“硬件”管理到“软件”管理。
(三)从技术导向到顾客导向。
(四)员工充分参与。
第四节:中国管理思想的产生及发展
一、中国古代传统管理思想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管理思想。在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地的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文书档案管理等方面,形成了有特色的管理观点,很多管理思想至今仍闪耀着光辉;在政治、军事、财政、教育、外交等领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还有很多著名的管理实践活动,如“商鞅变法”、“都江堰”的修建等都体现出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尽管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浩如烟海,但是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这些管理思想还比较零星分散。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组织管理方面。
(二)经营管理方面。
(三)人事管理方面。
(四)财务管理方面。
(五)法治管理方面。
二、中国现代管理思想
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趋势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经验管理转向科学管理。
(二)从封闭管理转向开放管理。
(三)从行政官员管理转向专家管理。
(四)从单一化管理转向多元化管理。
(五)从重物管理转向重人管理。
叁、管理的五大原理
一、系统管理原理
系统理论认为,任何管理对象都是一个系统,为了实现管理的目标,必须运用系统思想,对管理对象各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综合治理,这就是管理的系统原理。
系统理论告诉我们,现代企业是为了一定的经营目的、由许多相互联系的要素、环节、部门有机结合而成的整体。作为管理的对象,它不同于过去的手工作坊,从企业的要素构成、组织结构、内外联系及环境特征看,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技术经济系统。
二、人本管理原理
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人的问题从来是管理的根本问题。我们倡导的“有效地用人”“善以用人”以及“善以待人”,都是围绕对人的管理问题而提出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三、职能管理原理
管理职能就是组织系统中管理部门这个“器官”所具有的职责和功能,就是在集体活动中管理者所发挥的作用。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激励、协调和控制。
四、科学管理原理
管理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说管理是一门科学,是因为管理存在普遍的规律性,在多数情况下可按理性决策而取得成功。说管理是一门艺术,是因为管理情景有时十分复杂,管理主要对象是既有理性,又有感性的人,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必须随机决策。
五、权变管理原理
成功的管理无定式,一定要因地、因时、因人而异,这就是权变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