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忧·日更

《伊凡•伊里奇之死》练习题 by “成为小说家”

2019-11-05  本文已影响0人  钟毓文
1.这篇小说采取了全知视角(即上帝的无所不知视角)与限知视角(即某个人的视角)交叉叙事,讲述了主人公伊里奇的一生。
如果将小说的叙述者换成第一人称的目击者类型“我”来讲述伊里奇的一生,“我”可以是伊里奇的妻子、女儿、女婿、儿子、同事,等等,这篇小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请尝试以这种视角重新写一个开头(200-300字)。

伊凡•伊里奇妻子的视角:我的丈夫就这样走了,他才四十五岁,而我要继续独自扶养我的儿子。女儿的婚事已经定了下来,我就不用那么操心了。他怎么能去世得那么早呢?虽然,我和他的婚姻是为了体面,但家里缺少了一个人心里多少有些空落落的感觉。自从嫁给了他,我就当起了全职太太,现在该由我顶替他成为家里的顶梁柱了。或许,我该另嫁他人,重新找一个依靠。目前看来,我暂时还可以领取政府的补贴,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我必须另谋他路,貌似改嫁是件再合适不过的事情了。

如果将小说的叙述者换成第一人称的亲历者类型“我”讲述自己——伊里奇从生到死的一生,小说的叙事风格和效果又会出现什么样的变化?
请尝试以这种视角重新写一个开头(200-300字)。

伊凡•伊里奇的视角:我即将离世的那一晚,我看着太太哭红了双眼,但当她招呼来访的客人时,我发现她关注点不在如何为我下葬的事情上,而是她能领多少抚恤金,这让我多少有些心寒。我看见女儿的眼中充满着怨恨和愤怒,缺少我期待的悲哀之情。只有小伊凡,啊,他的模样活脱脱地是另一个我呀,只有他苍白的脸上充满着悲伤。他前来探望我,真诚地表达着他对我的爱。在死亡来临之际,我看清楚了他们。唉,我才发现自己这一辈子真是白活了,单单顾着体面却很少动真情。

2.小说从什么地方开始的?这段描写是否有点冗长或多余?作者如此书写的目的是什么?从另一处开篇是否也可以?原因何在?

小说开篇描述了来参加伊凡伊里奇葬礼时,人们的反应。开篇以彼得•伊万诺维奇作为故事的主角,描述了他在葬礼上的所见所闻以及他内心的独白。他看到葬礼上有的人在打情骂俏,有的人在讨论葬礼后是否打桥牌,而彼得自己更是关心的伊凡伊里奇死后自己是否会升迁的事情。虽然篇幅有些长,但是让人看到了真正关心伊凡伊里奇的人少之又少,说明了伊凡伊里奇活得失败,从而勾起读者好奇心,想探究伊凡伊里奇到底是怎么样的人,才会让人不关心他的死活。从其他地方开篇的效果不如从这里开篇来得精彩,若是省掉了这一部分,直接从第二小节开始那就显得平铺直述,多少令读者有些乏味。

3.小说在什么地方结尾?这个结尾让你震撼吗?还是感觉比较平淡?若是换一种结尾,比如更多地写妻子眼中伊凡伊里奇的最后挣扎,写妻子的心理活动,小说会发生什么变化?效果如何?原因何在?

小说在伊凡伊里奇挣扎了三天的地方结尾,这个结尾让我感到震撼。他在最后一刻终于觉醒了,知道自己不该只为表面的体面活着。在他最后一刻感受到儿子的爱时,他不再恐惧死亡,他看见了光,他心甘乐意地放弃了挣扎迎接死亡。

如果换成妻子的视角去写,小说结尾的力度就会减少,无法体现出对死亡的深度思考。

4. 小说有哪些细节让人物性格显现出独特性与他人的共通性?哪些细节暗示了人物的结局?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受到触动并会念念不忘?

伊凡伊里奇在生病的时候,他的妻子仍然在招待客人,维持着自己的社交,表现出她和丈夫一样的虚伪。

她和女儿对伊凡伊里奇没有耐心的共通性,表现出她们的自私。

伊凡伊里奇的正直和刚正不阿从他判案时的细节描写就能看出来,他判案从来不夹杂个人情感,公事公办。这是他与同事们区分开来的标志。

格拉西姆在为主人抬高腿时的甘心乐意显示出他的善良和友爱,这也是让伊凡伊里奇喜欢他的缘故。

关于搬家装修,伊凡伊里奇撞了门框的细节描写是决定性作用,是伊凡伊里奇生命的转折。新的起点却带来了厄运,让他陷入了疾病当中。

让我念念不忘的细节是伊凡伊里奇打桥牌时,都知道他的痛苦,对他有特殊的照顾。这种特殊的照顾却是令人不快的,是生者面对即将死亡的人的同情,但却没有同理心。

5. 小说中有大量关于伊凡伊里奇的心理独白和心理活动,其思考针对的是什么?对于你日后的创作有何启发?请勾勒出伊凡伊里奇的心理变化线索,找到心理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果的所在位置。

伊凡伊里奇思考的是死亡和周围人的谎言,他觉得家人把死亡当成不体面的事情来看令他愤怒。因为觉得不体面,所以闭口不提,取而代之的是用谎言来安慰他。

伊凡伊里奇起先是怀疑自己的病情是否严重,他企图想靠着打牌、工作减轻自己的痛苦;紧接着伊凡伊里奇意识到自己的病情无法治愈,他无法接受自己将要死去的事情,对妻子的虚伪是恨透了;再者,他无力对抗死亡,在死亡面前屈服;最后,他接受了死亡,他感受到了亲人的真爱,他觉得不枉此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