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落书诗

写作实训之我见

2018-05-26  本文已影响67人  广电一班郭泰行

  额,对诗歌本来是不太感冒的,对于诗歌,我非常认同白居易的“歌诗合为事而作”,然后如果我们没有什么太深的感触的话,写出来的诗歌就像是在无病呻吟,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强行抒情。所以对于创作诗歌,一开始我是拒绝的,尤其是在写第一篇的时候,绞尽脑汁,翻阅大量诗歌,就在想如何用最简短的语言,来丰富的表达感情,引用一句诗:“莫话诗中事,诗中难更无。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就是这样,第一篇诗歌用了一个半小时,才勉强写出来。因为是硬性任务,不得不写,得承认,我的创作才华一般般,每次写诗歌的时候,最难的就是寻找灵感,运用技法也很难。所以每次写诗歌的时候,我都会提前翻翻前人写的诗歌,渐渐明白,能流传到现在的诗歌,都有它一定的道理,没有灵感时,可以在古人的诗歌中找寻到灵感。创作诗歌之后才发现,诗歌是一门艺术,我只是初窥门径。现在还挺感谢老师强制要求我们写诗歌,深入其中,才知道诗歌的伟大。

  片段创作,我发现真的很难将什么技法融入其中,有的人善抒情,有的人擅描写。如果单单要求写一种东西的话,很难发散人的思维。个人认为,片段创作前期随意发挥,后期给个大方向就行了,强制要求写一幅画一首音乐什么的,很容易激起逆反心理,虽然也知道训练要全面。写片段,感触颇深,发现真的要多读书,有时候讲的技法聚焦啊什么的,当你写的时候会发现不自觉就运用上了。但仅限于不自觉,很难说想运用什么就运用什么。所以我很赞同老师上课举例说明这是什么技法,该怎么用,《第九个寡妇》那样讲就挺好。

  小说创作真的是心酸,原来感觉看的书挺多,在构建大纲时,想着是用路遥的风格呢?还是用余华的风格呢?亦或者菲茨杰拉德的风格呢?但在开始写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无知,小说是一门学问,重要的不仅仅是灵感,也有素材。为了写个小说,先得了解时代社会背景,就查阅了不少的资料,才知道诸如 余华是先锋派作家,路遥39岁就创作出了《平凡的世界》,而他在43岁就去世了,75年的洪水不仅是天灾更是人祸,79年的中越战争并未完全结束等等,原来不知道甚至误解的东西现在明朗了。由于前面的几十天的训练,技法还是了解了一些。所以写作的时候就在想如何铺垫,如何的埋伏笔,在哪反转才不显的突兀,还得想着如何的斜生,真的很难。怎样刻画人物,如何揣摩人物心理,又怎么描绘人物心理路程,描写的太细腻,情节铺展就很慢,情节铺展太快的话,人物描写又不形象,就很难把二者平衡在一起。写的时候就在想,60年代的人和70 80年代的人说的话不一样,不同阶级说的话也不一样,男女说话不一样,人物少年中年老年说的话也有不同,同一个人物,经历什么事之后,说的话也和以前不同。该怎么写就很烦。所以一边自己写小说还得一边看那些大家的小说,看他们如何创作的。就希望老师多多举例,让我们借鉴借鉴名家的写作方式。

  63天结束了,竟然还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其实这么多天,不说得到了很多,其实还是略有收获的。发现创作真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坚持住了就成功了。总感觉任务量很重,但我们是学生,并且是大学生,难道整日懒散才是我们的生活吗?说实话,我挺喜欢这门课程的,老师和学生互动挺多,课堂也挺有趣,这样就很好。写作本来是件乏味无趣的事,如果我是这门课的老师,不敢想象...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