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我的大学

娱乐至死与保持底线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21人  摽有梅其实七兮

这个题目本身就有点文不对题,我本来想要小小的探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把现实主义局限于娱乐至死不太合理,把理想主义理解为保持底线也过于狭隘,若为《浅析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自己太过于才疏学浅谈起来恐怕比纸上谈兵更加苍白无力,所以暂定这个十分不令自己满意的题目罢。

娱乐至死与保持底线

有一个软件是要推荐给大家的,单读,个人觉得比豆瓣,简书要好很多,偶尔可以静下来看一下,有很多值得思考的文章。

娱乐至死与保持底线

在这里偶尔看到了许知远的文章《失语》,八年之前与现在他都在思考可以说是批判中国的大众文化,考量我们是否过于心安理得地接受某些事物而抛弃另一些无法计量却重要的事情。


“这几年的变化太大了。”一位朋友感慨说。我清楚她的意思。我们大多 2000 年前后从大学毕业,接着都成为新闻记者,算是半吊子的专家、不够深刻的知识分子。我们都相信人生具有某种意义,精神世界应该是丰富和开阔的,而事物也有其标准。尽管对于这意义和标准,我们也说不太清楚,但我们都感受得到,眼前的社会正给人一种压倒性的印象,昔日的意义和标准都失效了,同时一种更强大的标准到来了。
1993 年,人们面对一个新的商业秩序的兴起,它试图将每个人都弱化为经济人,知识分子没能回应这场巨大的变化,而在过去的十年中,人们则又目睹了一场技术革命席卷全社会,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公众参与,也重塑了社会情绪。但知识分子已经失去了回应的能力,连一场热烈的争论都没有。一个更加强大的系统形成了,而且它看起来又是如此自由和喧嚣,牢固控制和无羁的状态,可以并行不悖,更多的时刻,人们乐在其中,人们也已经分不清楚自己是这个系统的受益者、参与者还是受害者,或者三者都是。

......

而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每个人都找不到自己的道路,甚至放弃了去寻找的努力,那么这个社会最终就会充斥着陈词滥调,而人们在其中长久地生活,以至于失去了判断力与感受力,最终产生更多的陈词滥调。

当然,如今,在我所看的《十三邀》的两期节目中,许老师还是一如以往,在访谈节目中试图再度找到突破口新的角度来让大众认识认可这种可怕的现象并且有所行动,缔造一个好的时代,路漫漫其修远兮,大众娱乐至死是其先天本能(马东的观点,无关正误,只是个人认可)追求精致化,向往精致化的大众文化达到精致化说来是很漫长且没有盼头的事情,就像我们坚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一定会实现一样,放在哪怕是最新的一代人身上来说都是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我在想,中国大约百分之五的这类知识分子所追求的是不是过于理想化,把文化当做目的去追求的确是伟大崇高的,但时不时的无力感与终生的心血或许在历史都留不下一丝痕迹是不是比不上去干另一件能够有生之年做到极致的事呢?

娱乐至死与保持底线

有很多人来表明立场批评许的,这是偶然看到知乎的一段评价

他无比地渴望彼岸,但是他自己还身在此岸。
人们不知他,只是因为他躲在小角落。
他想渡人,但没有船也没有法,怎么渡?
再说,一个尚且不能自度的人如何度人?
他太早误入歧途、因而没能成功活出自我。
和那些活出自我的人相比,他很悲哀。

唯有结尾笔下留情;他稍显可爱,因为他拒绝麻木。

个人认为,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评价,可能是缘由许记录的中国社会并没有十足的积极进步(精神),所以自然将这份责任归于作为当代知识分子之一的许知远,但这种观点也太过偏激,改变一个小小的社会现状都是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力量,何况整个社会在这么短的时间,许作为作家他要做到并且做好的就是记录本身吧,他自身自诩要承担历史责任,想要在留名历史,这便是很奢望的事情了吧,这能说,选择了这个身份而活,那就尽力做好这份工作,抵得住流言,承得住赞美,能惊醒一个世人算一个。

娱乐至死与保持底线

除此之外,我很赞同第一期马东的观点,科学,科技是有了十足的进步,但人多心理结构 是很难变化的,历史不是叠加的,而是遗忘与重复的,所以大众媒体本身只是识字率提升后每个人大多数粗鄙思想的自媒体的表达方式,这些粗鄙并不是不存在的,只是现在有了一种手段你听到了它,它没有被放大。

当然,我觉得他是个不错的理想主义者,不错的中国作家,因为他的很多话与观点是值得我去寻找他的作品去读的,比如下面一段话,他让我想起白先勇。

每一个人都是带着成见来看待世界的,如果你不带着成见,那你对世界根本就没有看待方法。

许知远在《一个国家的悲伤与勇气》的结尾写到:『一个国家的勇气不是表现在,当他跌倒时,立刻爬起来拍着胸口说——我没事,我很坚强;而是他会思考,为何我会摔倒,如何能够避免下一次,不因为同样的问题再摔倒。这种思考注定是痛苦而不安的,因为正视自己的弱点总是让人不安,但它值得一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