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里黄山

2018-11-20  本文已影响0人  新会明明
雾里黄山

游黄山,你一定要有运气!天气太好或太坏,你都无法领略她的美!——题记

黄山之旅,我感受最深的,便是黄山的雾;倘若缺少雾,黄山就不再是那么灵动,那么让人迷恋。

那天我们是从后山坐缆车上黄山的。我们下榻的是山上的北海宾馆。一路上林荫蔽道,鸟声啁啾,小松鼠在石板路上横窜而过,让我们一下子感受到大自然的气息。

下午时分,我们来到始信峰。峰顶像锥子,险而狭。爬上峰顶,举目四顾,我不禁为之一震。只见峰下一片云雾,深不可测,人像漂浮在云雾之上。邻近诸峰,也被轻纱似的云雾撕来扯去,时隐时现。虽有栏杆围住,但不少旅人仍然被这险地吓得连连后退。我本来也是畏高的,但此时因景色太美,我开始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没有惧怕,仿佛超脱于生死之间。我“始信”黄山确是一处人间的仙境。这个下午我们一直在始信峰流连,直至天色渐暗,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回到宾馆。

翌日清晨醒来,我的最大愿望是看日出。可是往窗外一看,灰蒙蒙的天上挂着一片雨丝;等到天色大白时,雨才停了下来。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重寻旧路,一直往始信峰走去。等我爬到峰顶时,但见雨后天晴,碧空如洗,始信峰下是万丈深渊,一眼到底,我不免生出害怕。此时的黄山虽美,但一览无遗,少了朦胧和神秘,虽有奇峰耸立,但失去了黄山特有的超凡脱俗的精魂。

这一天我们在导游的牵引下,游览了排云亭、飞来石,后又转上光明顶。我们一路上观赏了种种怪石,什么“猴子观海”、“仙人晒靴”等等。怪石虽怪,但我对那些把石头赋予各种形象或传说的观赏方法并不感兴趣,我只惊异于造物主的伟力。我们还看到各种形态的黄山松。黄山松由于在缺少泥土的石壁上生长,因而它的根部往往是攀岩破石而长;它的树冠由于背壁或受山风的吹袭,又变得扁平、侧向,曲折生动,让人感悟到其生命力的顽强。但此时由于没有云雾,怪石奇松却显得太直露,缺乏美感。直至到了光明顶时,我才看到了云雾簇拥着的莲花峰。旅人们到了这里才有点儿兴奋,大家面对着莲花峰不约而同地迎风欢呼。这便是我要看的黄山,这便是我要寻找的人间仙境。我们在光明顶逗留了还不到一刻钟,忽然间天空吹来一片云雾,刚才还隐约可见的莲花峰以及近处的诸峰都变得无影无踪,天地之间一片迷蒙,紧接着,大雨倾盆,我们只好急急地赶回宾馆。

第三天清晨,天色尚晴,我们一行抄近路翻越光明顶,直向玉屏楼进发。快到“一线天”时,已是雾海茫茫,几尺外不见山形,只闻人语。这里山险路窄,我们只好慢步趋前。到了此地,我仿佛置身于瑶台仙境,有点行云驾雾的感觉。我们顶着凉风穿过 “一线天”,然后随山而转,很快踏上了百步云梯。云梯从山腰起步,直指鳌鱼峰;云梯之下是凹进去的万丈悬崖,远观令人心惊,走近时有栏杆扶手,有惊无险。再行,转人莲花峰。站在莲梗下,眼前大雾盖天,对面的山面遁去无形。行走之间,忽然风从谷底涌起,直冲山面而来,眨眼之间,雾又向峰顶撒开,对面山面变得一片清朗,光影、人影裸露无遗。这时,莲梗上的旅人止步狂呼。我赶忙拿出相机,正要取景拍摄,说时迟,那时快,快门还未按下,又不知哪里飘来一股浓雾,于是,那青青的山,那弯弯的人龙……又一次隐没在茫茫的雾海之中,一切都似乎变得淡了,变得遥远了……

旅人面对黄山,时时渴望云雾降临;当云遮雾障时,又盼望云开雾散。太清晰会缺少美感,太朦胧却又变成虚无;人们看黄山,爱看的就是它的时隐时现、若隐若现。

此时雾已把群山遮掩,我们只好继续前行。不久来到玉屏楼。站在玉屏楼上,云雾簇拥之中的天都峰突兀眼前。我们急忙架起相机,面对时隐时现的天都峰频频按下快门,一直等到导游催促,我们才依依不舍地下山而去。

雾中看黄山,黄山中看雾。黄山的变幻莫测,让旅人充满希冀,又带着失望。正转化为这样,黄山才显得神秘,才富于吸引力,它给游客几许的激情,又给艺术的创作留下了无限想象的空间。黄宾虹九上黄山,刘海粟十上黄山,黄山写不尽画不完。黄山的奇松怪石为画家们提供了创作的蓝本,而这"瞬息万变万万变,忽隐忽显,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雾"(郭沫若语)的黄山云雾,更是画家们不得不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重登黄山的重要原因,也是黄山画幅的意境和灵魂之所在。松石是形,云雾才是黄山的魂。

黄山归来,那36大峰,36小峰的山峦之形,我可以忘怀,但那吞云吐雾,羽化登仙的感觉,却在我的灵魂深处刻下永久的烙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