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图书馆读书想法

【每周读本书】《5000天后的世界》

2023-06-02  本文已影响0人  zl爱思考的芦苇

【基本介绍】

《5000天后的世界》,【美】凯文·凯利 著,【日】大野和基 编,潘小多译,中信出版集团,2023年4月出版,6.6万字。

凯文·凯利 (1952-),Kevin Kelly(KK),世界著名科技杂志《连线》(Wired)创始主编。1984年发起第一届黑客大会。KK被誉为网络文化的发言人和观察者。他的文章还出现在《纽约时报》《经济学人》《时代》《科学》等重量级媒体和杂志上。著有凯文·凯利三部曲:《失控》(1994)、《科技想要什么》(2010)、《必然》(2015)。

2019年至2021年,凯文·凯利接受了一个历时两年之久的访谈,由大野和基负责采访,并在此基础上出版本书。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从第一章到第四章描绘的是全新科技打造出的未来世界的面貌——以镜像世界为中心,AI得到高度发展;第五章和第六章则重点解读凯文·凯利做出预言的基础——其特有的思考方式。

凯文·凯利被称为“预言者”,因为他成功预测了许多科技的新趋势。其中包括GAFA的“赢者通吃”现象、免费经济的到来等一系列由科技引发的变化。

互联网实现商业化的5000天(约13年)之后,社交媒体平台出现,至今又过去了5000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如同两股强大势力,给我们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以5000天为单位,下一个变化会是什么呢?

凯文·凯利为人们勾绘出“下一个未来”的样子。到了那时,世间万物均可以与AI连接,现实世界与数字化完美融合,产生出AR的世界,即镜像世界。

在镜像世界中,身处不同地点的人可以在全球实时构建虚拟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人可以同时参与一项事业。实时自动翻译器会充分发挥其作用,语言不再是壁垒,你可以和世界上的任何人自由对话、共同协作。继社交媒体之后,世界上会出现这样一个崭新的巨大平台。

新的平台还会对人们的工作方式和政府的角色产生极大影响。如果地理位置不再影响与他人的协作,那么新的组织势必诞生,其形态完全不同于现在的公司。同时,虚拟世界的发展,使得真正意义上的面对面交流变得弥足珍贵。这些变化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城市将服务于特定的产业类型,吸引相应产业的从业人员聚集,从而加剧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战。

凯文·凯利预测,未来镜像世界中的胜利者,应该是目前还默默无闻的初创公司。镜像世界会帮助数以万计的公司胜出,也会带来新的商机。

凯文·凯利断言:“未来的5000天,与迄今为止的5000天相比,会发生更大的变化。”同时,他认为很多并非物质层面的变化,人们的人际关系、休闲方式,甚至人生观都可能会发生改变。从长远发展的眼光看,工作和娱乐的界限终会消失。二者终有一天会完全重叠,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财富层面,我们终将无法界定到底是在工作还是在取悦自己。这将是我们的努力方向,也应该成为我们的目标。

【撷取摘要】

1.

所谓的“镜像世界”,是耶鲁大学的戴维·杰勒恩特教授最先提出的概念。在镜像世界里,虚拟世界会与现实世界相重叠。美国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头号玩家》中就出现了类似的情节。

镜像世界可以被看作是一个由数百万人同时参与的、覆盖全球的层叠结构。

关于镜像世界最基础的解释,就是“将有关一个地点的所有信息叠加在现实世界中,并通过这个方法认识世界的全貌”。

如果说VR是戴着眼镜沉浸在看不到周围事物的虚拟世界里,那么AR则是通过智能眼镜更好地观察现实世界。

镜像世界就仿佛在三维空间的基础上增加时间这一维度,创造出一个四维的世界。在镜像世界中,“历史”成为动词。比如,走在城市街头,你只需要对智能眼镜发出指令——“我想看到这里100年前是什么样子”,眼镜里就会再现它当年的样子。

设想一下,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有一个和实物同等大小的虚拟“数字孪生”(digital twin),佩戴上智能眼镜就可以使影像叠加在实景之上。

当需要显示画面或拨出电话时,使用者可以将虚拟画面投影在客厅中,然后朋友或同事的画面就会显示出来,双方就可以实现“面对面地交流”。你只需要坐在自家客厅的沙发上,各种信息就会显示在面前的不同区域中。在不久的将来,现实世界中所有的道路、房屋、建筑等实际存在的事物,都会在镜像世界中显示出它们的“数字孪生”。

这些将会被运用在的游戏、导航、教学、训练等各种场景之中。

2.

互联网作为第一个大平台,将全世界的信息数字化,使人们通过检索就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

社交图谱反映了用户通过各种途径认识的人,系统可以针对人际关系和个人活动,运用AI及算法绘制图谱。由此,第二个大平台——社交媒体(SNS)出现了。

继两大平台之后,第三大平台也即将全新登场。这就是将现实世界全部数字化的镜像世界。利用AI和算法,镜像世界既可以搜索现实世界,又可以搜索人际关系,并催生出新的事物。

3.

在镜像世界中,人们的注意力会被密切追踪,并有可能被操纵。也就是说,用户极容易被榨取。从长远来看,镜像世界很有可能实行按月缴费的订阅模式,就像我们的宽带费用一样。

镜像世界产生新的力量和财富,最后的胜利并不属于GAFA。25年内就会出现GAFA的替代者。

每一个时代最强的那个公司,从IBM到微软,再到谷歌和脸书,可能都会想要在AR的世界里站在最领先的位置。但是历史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公司可以笑傲下一个时代。因为它们的成功会成为它们最大的桎梏。可以预见的是,未来最成功的那个公司,必然是今天还默默无闻的、在社交媒体领域外的某个小公司。

用户增加得越多,对用户就越有利。这一点适用于任何一种网络关系,没有例外。

我们面对资本主义时能够做的就是适应它的发展趋势,顺势而为,而无法抹杀它。时代发展到镜像世界后,会出现很多小的创业公司。

未来如果有一个大型企业可以成为AR主导的镜像世界的大赢家,那么必然会同时出现构建这一环境的数以万计的小赢家。所谓“赢者通吃”法则,就是通过构建环境而产生全新的标准,而数以千万计的企业在这一标准上应运而生。

4.

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未来是否会出现新的组织形式。

比如,在GitHub(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在该平台上保存和共享程序代码及数据)上,人们可以拥有松散的协作关系,没有人主导经营,也没有下达命令的上级。对于新的工作形式,我目前尚未想出一个恰当的名称。

这种新的工作方式会成为主流,并确定其主导地位。但是,它并不会颠覆既有的公司形式,并取而代之,它会为人们增加一个选项。

这种形式的特点就是结构非常松散,既有营利组织的特点,又有非营利组织的特点,是一种扁平化的形式。

和团队成员共享所有信息,实现真正的协作生产。信息传递扁平化,不需要由上级提供。只要佩戴智能眼镜,所有人都能即时得到信息。每个人只需要各司其职,平等协作,不再有劳动形式的要求。无论你是全职还是兼职,甚至远程,都可以参与工作。这种新的工作形式的出现,可以使工作的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5.

未来50年是AI的时代。现在我们处于AI时代的初级阶段。在未来50年,AI将成为可以与自动化和产业革命相提并论,甚至影响更深远的趋势。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进入“沉浸式计算”的时代。我们身边的一切都要和计算相关联,也就是所谓的“普适计算”时代。计算机不再是摆在桌上或随身携带的硬件,而成为环境中无处不在的存在。

如果将变化的区间设置为未来100年,那么人类将会迎来一个“新生物学时代”。届时,AI和其他工具将被用于改造我们的身体和其他生物学现象。

AI在进化。如今的AI还只是类似于模式识别而已。比如阿尔法围棋的背后原理,跟国际象棋AI或面部识别是一样的。现在的人工智能只能将我们大脑所做工作的一部分合成并制作出来。

在未来的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AI还会继续发展,并颠覆我们的生活。但是,AI究竟是“剥夺了我们的工作机会”,还是“催生了新的就业可能”?关于这一点的讨论,还会在很长时间内持续下去。

6.

我不相信存在通用的人工智能,那只是神话,是人类以自我为中心进行思考时对人工智能的错误理解。在地球上,已知的具备智能的生物并不多,因此人类可能认为自己是非常独特的物种,并具备可通用于各种领域的智能。

我甚至不认为人类的智能具有通用性,人类的智能无非是经过几百万年的时间,为了生存下去而进化出的非常有局限性的合成物而已。在所有可能的想法与精神空间之中,它只是一个小小的点。因此,并不存在通用人工智能

地球上的每一个物种,为了生存下来都在努力进化成极其特殊的个体。我们的智能也与之相似。

7.

著名的科幻作家阿瑟·C. 克拉克说过这样的话:“想象自动化是非常简单的事情,比如,想象马车如何发展为汽车不是一件难事。但是,自动化带来的真正的重大影响,其实是汽车这项发明带来的次生效应。例如交通堵塞,以及由此产生的上下班高峰,还有全新的汽车电影院等,这些都是次生效应。在一个新事物产生之初,我们很难预知它的影响会波及哪些方面。”

同理,我们比较容易想象出“X+AI”的组合,但是很难预测由此造成的影响。

以汽车为例。当汽车遍布全世界的时候,紧随其后出现的是交通堵塞、上下班高峰。那么将汽车换成AI呢?当AI无处不在的时候,当我们使用的所有工具都和AI相关,当我们已经对AI习以为常,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存在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假如这时还有一部分人从不使用AI,他们会过怎样不同的生活呢?或是同为AI使用者,人们之间的交流和现在的我们有什么不同呢?想必AI也会出现不同的层次,不同层次的AI之间是否也会产生某种联系?

8.

AI的蓬勃发展最先影响到的领域就是金融业、医疗业及零售业,其原因也是因为在这些领域有海量的大数据,而这些数据制约AI发展。

作为“未来的新石油”,大数据该如何货币化?数据代理人,能在诸多重点中迅速发现最有利的条件。他们就像律师一样可以找到问题点,并极大地维护委托人的利益。

我同意对如何使用大数据进行规范管理,但是这件事情应该在最后阶段推进。

9.

平台将成为未来经济的关键

资本主义的未来,不会再像现在一样,主要由政府和公司构成。在未来,政府排在首位,其次是平台,然后才是公司。平台不断发展,不断壮大,最终形成未来的资本主义形态。

然而,归根结底,经营平台的是股东和公司。平台的这种复合形式,使其兼具政府和公司的特点。

10.

所有的产业都将因科技重塑

如,食品的未来。人造肉改变未来的餐桌,它们大都是采用植物成分,或者使用动物细胞,制作不涉及屠宰的人造肉。人造肉的营养来源主要是大豆和玉米,其实和我们养猪时使用的饲料几乎一样。

如,交通的未来。2040年后自动驾驶将成为主流。未来一段时间内,飞行汽车主要还是会应用于公共事业,或由企业使用,除了极少数的富豪,一般人很难将其作为私人交通工具。开发研制飞行汽车的公司还在尝试将其作为未来世界的出租车,开辟一些固定路线,将乘客从一个城市送往另一个城市,而且基本采用自动驾驶模式。

如,财富的未来。银行功能虚拟化,实体银行会渐渐被亚马逊这样的公司取而代之。在金融领域,P2P的模式也一定会有光明的未来;可配套使用区块链等技术,以保证P2P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出现实名制“国家数字货币”。NFT(Non-Fungible Token 非同质化通证)可以作为数字作品的签名使用,改变“物品的价值”。

如,能源的未来。依靠电力实现低碳生活。未来五年是电动汽车的黄金期。

如,教育的未来。未来教育的形式会发生三个变化:第一,充分利用视频平台,平台用户既是教授者也是学习者。第二,使用AR或VR技术,在进入虚拟世界的同时,增加空间要素,保持运动感觉,激活大脑,实现安静读书无法达到的效果。第三,出现以项目为主导的学习形式,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某个任务。教育因AR和VR产生巨变,但大学不会消失。

11.

这个时代是“AI的时代”、“沉浸式计算的时代”和“新生物学的时代”,也是“亚洲的时代”,中国和印度成为左右世界发展的两大力量。

世界各地在工业革命之前因为阻隔而产生的多元文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越来越趋向统一。从某个层面看,人类的文化在不断地收缩。这种收缩导致在其他层面的分散不断加速。

全世界在最基础的层次上的需求正在收缩。全世界的人都想要空调、Wi-Fi、洁净的自来水。学校的教材是雷同的,在大城市里,人们看着相同的电影,吃着相似的食物。但是,正是因为在需求层次的最底层发生了收缩现象,才会出现高层需求的分散与多元。我们才会探索我们为何在这里,对生存的意义、生命的方向做出不同的思考。

12.

城市兴起。未来大城市将被高度机械化的农场环绕。未来,人们会选择在大城市生活,城市以外的平原会成为粮食生产的区域,其他地方都将恢复自然的面貌。人们在高度发达的都市中安居乐业,郊外自然环境优美,农庄分布其中,农庄里的机器人辛勤劳作。

产业塑造城市类型,进入城市争夺人才的时代。我一直认为,城市应该掌握主导权,而不是国家,这样才能让世界变得更好。比起国家,我更希望看到充满动力的城市蓬勃兴起,在世界各地出现超级城市,并且形成超级城市的合作网。

到了2070年,全世界人口开始减少,而且会逐年递减。因此,城市会为了保证人口数量而展开竞争。而从这个节点开始,再发展下去,未来世界将会成为我梦寐以求的样子——城市的权力超过国家的权力

13.

当今社会,是一个在变中求变的世界。第一阶段,由变化引发的游戏内容会改变。到了第二阶段,游戏规则会发生改变。变化是环环相扣的。

世界变化太快,你一生之中可能需要调整很多次做事的方式,也可能需要不断重新清空旧的知识体系从头学习。这就是为什么学习的内容并不重要,拥有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至关重要。

14.

科技的功与过分别占51%和49%。

科技不是一个不偏不倚的中立存在,它会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发问题。二者比例看似各占一半,其实不然。科技带来的益处占比为51%,而它引发的问题占比为49%。虽然二者之间只存在2%的微妙差别,但是如果将这个比例放在时间的长河之中,我们就会看到其差别有多么巨大。因此,所谓的进步,从来不是在当下就能看出来的,只有回顾历史时才能发现。

继续回到微小但持续不断的进步上。只要这个进程持续上百年,势必会有一个令人惊喜的结果在终点等着我们。这,就是人类文明走过的轨迹。

所有解决科技引发的问题的对策,绝对不是“减少科技”,而是“创造更多、更好的科技”。

乐观主义者才能创造未来。乐观是让汽车行进的油门,而悲观是在弯道和停车时需要用到的刹车。这两者都不可或缺,但是想要前进,我们必须要多踩油门而不是刹车。

15.

创新产生于边缘之处。

公司、国家、互联网,所有复杂的系统其实都在追求一种极致的秩序。追求秩序的力量在暗暗涌动。

最具活力的成功企业,就是站在混沌的边缘且不会被秩序所束缚的企业。如果不具备这样的特点,那么企业很可能更偏向秩序的一边,也会因此缺少活力。

我们一直逼迫自己站在悬崖的边缘,因为那才是最有活力的地带。

只有保持几分饥饿的状态,才能有继续创新的可能。

【相关链接】

凯文·凯利的演讲《下一个5000天的12个必然趋势》

1-形成(becoming),所有的东西都在不断升级

2-知化(Cognifying),与人工智能的合作表现决定你的薪酬

3-屏读(Screening),任何一种平面都可以成为屏幕

4-流动(Flowing),你做的所有生意,都是数据

5-重混(Remixing),大多数创新都是现有事物的重组

6-过滤(Filtering),能吸引注意力,就能赚到钱

7-互动(Interacting),它的影响将和AI一样深远

8-使用(Accessing),所有权价值变成使用权价值

9-共享(Sharing),核心不是分享,而是协作

10-开始(Beginning),技术的用途,是“用”出来的

11-提问(Questioning),好问题比完美的答案更重要

12-颠覆(Disruption),内因从来不是主要原因

【写在最后】

1.

未来已来。全球加速进入VUCA时代,易变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是其主要特征。而科技更加速了VUCA时代的进程。

未来具体长成什么样,我们只能大体了解和掌握大体趋势,对其次生效应是很难把握的。正如作者所说,“构想未来,其实一半在于构想,剩下的一半在于寻找论据和方法,帮助我们实现构想。”

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只有加强学习,把握趋势,做好预判、练好内功,才能成为“不确定性”中的“确定性”,才能以无惧的心态积极走进未来、融入未来。

2.

“科技使生活更美好”,这可以是一句陈述句,也可以是一句疑问句。在阅读过程中,我脑中冒出来的就是一个问号。科技不一定让生活更美好,甚至不一定让生活更简便。

以投资股票为例,AI如果不断进化,或许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假如所有人都可以使用这种AI,那么其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股市本就充满不确定性,再有AI加持,恐怕只会变得更加难以预测。如果只有一个人可以使用,事情或许会向明朗的方向发展,但如果谁都可以使用,好的影响只会互相抵消,并使得预测股市变得难上加难。

3.

AI时代,科技带来的将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未来,社会基本建设、社会伦理、风俗习惯方面的问题比技术更加重要。我们要如何看待科技?如何应对科技带来的那些变化?当我们选择科技时我们在想什么?

在书中,作者举了阿米什人的例子。这是一个对科技接受度很低的群体。因为大致看来,一项科技在现代美国社会被普及50年后,阿米什人才会接受这项科技。阿米什人对科技的接受度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如果这个科技能给他们增加更多和家人一起享用三餐的时间,他们就会加以考虑。二是这项科技带来的消费和活动是否会超出自己所处的社区范围。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阿米什人的态度也在不断变化,从最初的嘲笑、不以为然,再到疑惑,最后居然有了几分认同,甚至有点赞赏。不被科技裹协,敢于摒弃,坚持“为我所用”,这也是需要定力的。连作者这样引领时代的人,不是也说"我们在在使用一个新科技之前都会先进行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只保留维持最基础需求的东西。我在不停地体验新的科技,但并不会照单全收。我只保留自己精挑细选的项目,而过滤掉了绝大多数的新科技"吗?

让AI为我所用,这需要实力,也需要定力。对人类整体来说如是,对个体来说亦如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