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养女友走红,最难养咪蒙离婚,故事才刚开始

2018-09-04  本文已影响0人  窥书白令

引言: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被“信息茧房”包裹的孤岛。

1

昨天,微信“女权”情感大V咪蒙,正式在推文中声称“是的,我要离婚了。”

多少人的偶像咪蒙,犀利跋扈的咪蒙,一时显得“怂”了,却并没有赚来多少同情。

今夜,咪蒙的粉丝们,恐怕内心都比较复杂。

另外一个平行世界,却是熙熙攘攘的男同胞,争先恐后打“飞的”去成都,膜拜“最好养女友小甜甜”真颜。

一句“只要带我吃饭就行”,简直是久旱逢甘霖,甜到让人不敢相信,甜到让人哀伤。

“太多的女孩子,对男人们索取太多。

而这个女孩让男人们感到了轻松和慰藉。”知乎网友如此评论。

一边是我作我有理的“咪蒙式”女友,一边是单纯易满足的小甜甜,你站哪一队?

2

无独有偶,今年“被打倒”的还有情感“教母”Ayawawa。

号称智商180 的她,却鼓噪着女孩子“把自己当商品”,称斤称两,抓紧黄金生育期,在婚姻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她教别人的,恐怕她自己都不相信。

媒体人出身的咪蒙,当然也知道哪种文章会卖座,最讨喜。她的观点,其实也未必就是她的真实想法。

她们都是成功的商人,出色的自媒体人,却不是一个合格的“人生导师”。

你爱她,是因为她说了你不敢说的

你爱听,我就更变本加厉的说给你听

——你们就该以自我为中心,就该任性妄为,男朋友爱我就该无条件让着我,连我的这些“小毛病”都无法忍受,他就是不爱我!男朋友就该省吃俭用给我买奢侈品,不然就是不爱我。什么,他做不到?这样的渣男还留着过年吗?

——分手了?放心,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咪蒙庞大的粉丝团支持你。

那么,咪蒙粉丝的男朋友,最后去哪了?

或许,在成都排队请“最好养小姐姐”吃饭呢。

3

先前,一部走红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讲述了这样一个图景:未来的社会,将迎来彻底的分层,阶层与阶层之间,将形成隔阂,难以流动。

虽然“北京折叠”尚未实现,但我们的生存的信息世界,已经不容乐观

每个人都固守着自己的圈子、观点和喜好,不同层次的人,越来越难以交流。

如果把“咪蒙”和“最好养女友小甜甜”的粉丝放到一个房间里,可能,他们会打得头破血流。

但在网络世界,他们永远不会相遇。既然观点不合,完全可以眼不见为净。我们都安逸的躲在自己的“信息舒适区”,被同类观点包裹着,欣赏这一片世界大同。

你看你的公众号,追咪蒙爆文;

我刷我的抖音,挺国民女神,井水不犯河水。

父母在他们的微信群里交流人生哲学,90后在bilibili追二次元新番,圈子越来越远,越来越小。

网友提问:大数据智能内容推荐,会让人失去个性吗?

答案恰恰相反。

早上,你打开今日头条,点击了一则星座八卦信息,数据机器立即给你贴上一个标签,在随后的几个小时,大量运势、情感类文章扑面而来。

接着,你又阅读了一则“水逆”星象,在后续推荐中,查看了星座吉祥物。

中午你打开淘宝,首页为你智能匹配出一款星座开运神器。

而后,网易云音乐根据你的个性推荐了曲目,又在歌单中找到了相同品味的好友。从此,你一去不复返,被牢牢的限制在自己的浏览喜好中。

而你越沉迷,类似内容就越多。在小径的岔路上越走越深,不断收获正反馈的叠加,让人欲罢不能,却也永远关闭了其他分支,关闭了那些未知的可能

于是,我和你,成了海洋上孤立的岛屿,永远不能相遇。

4

10年前,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众人如何生产知识》一书中,把这种现场称之为“信息茧房”(Information Cocoon)

人们倾向于关心自己原本就喜欢的东西,也更愿意和与自己志趣类似的人交流,所以人们很可能陶醉在各自的小团体,乃至个人的小世界中“作茧自缚”。

加之网络社会巨量信息空前爆炸,人们原本就无法面面俱到,被激烈的社会矛盾所挤压,大家更倾向于偏安一隅,守着一方安静自得其乐。

而“信息茧房”,就是人和人之间的隔离带和保护层。

《信息乌托邦》一书中认为,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不同小群体之间的沟通状态,未必优于不通电话的村庄。

人们在自己的喜好中固步自封,数字技术,反而进一步成了制造“信息孤岛”的藩篱。

对于“咪蒙离婚”和“成都小甜甜”事件,《信息乌托邦》还提供给我们另一种思考角度——“群体盲思”(Groupthink)

它指出,互联网上,当一种声音成为主流时,很多人已经不去深究事情的真相和合理性,而是尽量显得与主流保持一致

甚至在搜集资讯时,也会选择性忽略另外一种观点。这会让我们进一步堕入“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让不同人之间的观点更加难以沟通。

比如在咪蒙离婚事件中,目前的主流声音是声讨咪蒙终有报应,而很难客观看待离婚本身,是否真的对她构成“惩罚”。

再譬如小甜甜,大家都倾向于神化这个得来不易的美好形象,很难主动探究背后是否有群体刻意运作。

其实不同的观点和冲突的痛感”,才是我们保持批判性思维,和清醒认知的必要代价。

《了不起的盖兹比》中有一句经典台词:“同时保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念,还能正常行事,这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

希望我们,都能离开自己的“观点舒适区”,超越自己的圈子,听听不同人的意见,拥抱属于未来的真正智慧。

更多同类文章,欢迎来微信公众号「窥书」,与我勾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