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仁义学说(2)
“公孙丑(下)”篇——
孟子说:“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是孟子在向他的学生讲了天下形势之后说的一句感言,“如果想使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世界上,除了我还有谁呢?”表现出孟子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滕文公(下)”篇——
孟子说:“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这是孟子提出的“大丈夫”之道,句中的“广居、正位、大道”,就是“仁、礼、义”。“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都应符合仁、礼、义的要求。得志的时候与老百姓一同前进;不得志的时候就坚持自己的原则。富贵不能使我骄傲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变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孟子这段话,曾激励过众多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仁人志士。
“告子(上)”篇——
孟子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是孟子关于鱼和熊掌,生命和道义的著名论述。孟子认为,正义的事业比生命更可贵。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曾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正义之士,为实现美好的理想,奋斗不息,舍生忘死。
“告子(下)”篇——
孟子说:“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其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意思是说,只要人与人之间都心怀仁义相处,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大家忠诚正义,世界就能保持稳定与和平。
孟子在第一次见梁惠王时也说,要讲仁义,不必谈什么利益。他认为,从治国方面上说,仁义比利益更重要。
孟子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是孟子最为著名的言论之一。文中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在孟子看来,逆境和忧患并不一定是坏事,对于仁义之士来说,是一种必要的磨炼。这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自强不息的精神,曾激励过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
“尽心(上)”篇——
孟子说:“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这是孟子对“士”(即知识分子)的教诲。穷困时不失去仁义,才能安然自得;显达时不背离道德,才能不让百姓失望。穷困不得志时就修养自身,完善自我;显达得志时就要把恩惠施于百姓,兼善天下。孟子这种修心养性和兼善天下的人生态度,成了历代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主要方式。
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也。”
意思是说,政治清明吋,用道义立身行事;政治黑暗时,用生命捍卫道义。孔子也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都要求“士”应把仁义道德提高到比自己生命更为重要的地位。不要以牺牲道义为代价去屈从他人。突显出儒家捍卫道义的壮烈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