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完美诠释并超越了村上春树的把玩孤独
李沧东导演的《燃烧》(2018)改编自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烧仓房》(1983,发表于杂志《新潮》)。
在原作中,虽然有超现实主义的色彩,但并无明显的悬疑成分,仓房存不存在,有没有烧,读者都可以作出各自的推测。
在这部改编自小说的电影里,李沧东把握得最好的是村上春树小说里的孤独,极致的孤独,要用村上春树的文字把它写尽,用李沧东的人文影像把它撑爆,将读者和观众全部席卷进去的那种龙卷风似的孤独,在原有的故事架构上,添加了很多摇曳生姿的细节。导演很稳很妥地将其呈现了出来。
这是比之于电影《挪威的森林》(2011,陈英雄)高明的地方,也是村上春树的小说难以影像化的地方,文体的独特和主题的虚幻对导演形成了很大的挑战。
《燃烧》2个多小时,剧情并不复杂,李沧东很用心地提炼出了小说中的悬疑空间,再铺垫种种虚实相间的隐喻和象征,为电影呈现出了花团锦簇般的阐释可能。
三个人物,本、惠美和钟秀,惠美是居于中间的牵线者,与生活在同一街区的钟秀属于久后重逢,与本则是在旅途中邂逅相识甚至暧昧起来。
本对钟秀说自己喜欢定期烧塑料棚。最后惠美无缘无故地消失,钟秀寻而不得,将本杀死。
如果以阶层论定,本是上层,类似于盖茨比式的公子哥;惠美和钟秀则是屌丝阶层。
根据圈子不同,难以强融的逻辑,本不太可能和他们交往,但凡事无绝对。
从惠美口中得知,本之所以和她相交,是因为觉得惠美是一个有趣的人。
有趣,让我想起王小波,这位毕生都沉浸在思维的乐趣中的作家。这的确是拥有一定物质基础的人,才会生发的精神世界。个人认为,只要不是赤贫(赤贫是一种耻辱和罪恶),每个人都相应地有资本构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也就是本嘴里的那个有趣儿。
网络上的影评大多是从阶层角度开始展开分析,展开对影片中各种细节的含义的挖掘,从而试图证明:
本(可能)杀害了惠美;
钟秀可能杀害了本;
钟秀可能没杀害本,只是在小说中杀害了本;
整部电影只是钟秀的一部小说,他什么也没做。
这样多样的阐释,只能最大程度地说明导演的意图是高度实现了的,也就是说,这部电影的完成度很高。
这是电影比原著更好看的一个难得。将无尽的悬疑和对孤独的把玩融为一体,确见功力。更可贵的是它滋生的种种细节并没有将故事圈定,反而尽显种种可能,但观众的每一种可能都难以完全印证全部细节,好似盲人摸象,“只缘身在此影中”。
所以,这部电影的余味很浓,想象空间完胜村上春树的原著。这么说,并不是贬低原著,只是原著侧重表现的内容不同罢了,如果没有原著,也不会有这部电影。
话说回来,从犯罪的角度来看原著,也确实可以形成一个新的故事。从这个层面,电影和小说形成了良好的互文,这是很少见的现象。
在这里,我想提供另一个角度,来丰富这部电影的阐释空间。
首先我认为整部电影只是钟秀的一篇小说,是其作为社会底层一员内心乌托邦的崩塌,最后的主题指向还是孤独和虚无,也就是说,即便在幻想中,幸福和你身处在什么阶层没有必然关系。
影片中的三个人物分别象征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三元素:本我、自我、超我。
惠美是本我,欲望的化身,这体现在她整容、拜金、贪吃、易睡、虚荣。
钟秀是自我,被欲望折磨,被理想(超我)折磨,在中间,被不断拉扯。惠美的落井,其实是人的欲望对自身的诱惑,钟秀的搭救,说明年少初明人事的钟秀接受了诱惑。
此后,影片中出现多次的自慰镜头,可以得到解释。甚至直接出现了惠美帮钟秀打飞机的镜头。另外,两人在做爱时,钟秀的目光由那束阳光转向窗口,也印证了钟秀其实一直是一个人对着窗外的南山塔打飞机来着。
惠美作为现实中的一个人格,其实并不存在。惠美的床边,也由开始的置物架换成了后面的书架,这其实是在暗示惠美只是小说中的一个虚构。
本是超我,象征着一个人追求的道行和理想。钟秀第一次到本家里,在阳台上感叹,我怎么样才可能过上本这样的生活呢?工作和玩成了一回事,钱多得没概念,整天以追求有趣为生活。
透过本的表相,钟秀追求的其实是精神层面的救赎。他需要爱情,却求而不得。
其实,这个超我和村上春树呈现的孤独是有关联的。
“我国学者唐震在其新著《接受与选择》一书中,对超我(superego)给予了全新的解释。他指出,超我是自我发展的最高阶段,超我是孤独的我,超我是博爱的我,超我是信仰中的我,超我是完善的我。”
本的孤独在三人中是最高级的,信基督体现博爱,对一切未知都充满好奇(具体体现在他追问钟秀小说的进展和看钟秀看过的福克纳小说)。
至于最后的暴力,其实是三我之间的纠缠斗争,惠美消失,意味着自我对本我的极度压抑,本被杀意味着自我拒绝精神上的孤独和完善,自我在创造小说的过程中将本能和真善美全部消灭,这也意味着一个人的人格结构被解构,瓦解后的“我”,将面临怎样的前路?
是陷入最孤独的世界尽头,还是浴火重生,重塑另外一个新我呢?
这正是电影留下来的命题,也是导演对现实中人类个体生存模式的思考。
导演的指向是不唯一。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罗素)。金钱并不直接等于幸福。
2020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