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丝抽茧的深度思考
思考似乎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每个人在遇到事情的时候都会进行思考,可思考的结果却天差地别。
何艳玲教授在《源思维》一书中告诉我们,思考还有深度思考和浅层思考之别。
只有深度思维,才能剥丝抽茧,还原事实,找到症结所在,从而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何教授基于自己近30年的教学生涯、研究实践和个人成长历程,提出了“源思维”,这一深度思考的模型。
从释义到应用,何教授以严谨的逻辑和详实的案例,带我们进入深度思考的世界。
一、源思维
现代生活,互联网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在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信息的丰富也导致了注意力的匮乏。
我们会发现在闲暇时间,提升自我的各种方式已经不是大多数人的首选,更多的人在闲暇之余只需要一部手机,各种散碎的、真伪难辨的信息通过一部小小的手机就能大量涌入我们的大脑。
然后,我们习惯了不去思考,习惯了跟着网络人云亦云,习惯了在网络中社交。
长此以往,我们将会丧失思考的能力,而源思维就是一剂强心针,帮助我们透过现象洞见本质。
何谓源思维?它是深度思考的基石,也代表了一种回归本源、深挖本质的思维方式。
我们常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源思维就是要让人究根究底,知其所以然。
二、还原事实的重要性
有一个初中生,她在小学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初中后,却逐渐变得不爱与人打交道,成绩也一落千丈。
显然,她的身上必然出现了某些问题,于是家长带着她去进行了诊断,结论是抑郁症。
一个孩子不会无缘无故的抑郁,总该有些诱因和缘由。
但可惜的是,她的家长罔顾事实,先认定了是她矫情、故意假装生病,在立场先行的前提下,之后也没有带她去进行系统的疏导和治疗,而是一味的强压孩子,责怪老师和同学没有给他家孩子创造好的学习氛围。
这个孩子后来情绪问题越发严重,不愿再到学校学习,家长没有去深究原因,而是简单地归咎为孩子矫情。
就这样母女对峙了三年,她的状况也没有丝毫好转,初中毕业后已经与高中无缘了,而她改变的原因也无从得知。
但其实,她的人生也有另一种可能,只要在问题出现端倪时,家长认真地思考,找出她变化的真实原因,积极帮助她解决问题,一切就会不一样了。
三、深度思考才能解决问题
和她同班的另一个孩子小Y,孩子和家长的处理方式则截然不同。
两个孩子进入初中时,成绩相差无几。
小Y出现问题是在初二的时候,因为班级的一些变动,导致班上有一部分孩子不满,而他们将这份不满发泄到身为班委的小Y身上。
小Y被同学孤立了,一段时间后,她自己感觉到心态出现了问题,她没有犹豫,直接向家长求助。
她如实告知家长自己的心理出了一些状况,靠自己无法解决,需要专业人士的帮助。
可喜的时,她的家长没有忽视她的求助,也没有觉得孩子是矫情、没事找事,而是及时带着孩子去找专业人士诊断和疏导。
在家长和孩子的积极配合下,半年后,小Y的状态调整好了,开始做升学前的冲刺,最后升入了重点高中。
在这次事件中,小Y和家长在深度思考的情况下,完美地解决了孩子的困境。
深度思考的三个步骤,在他们处理问题的过程中都有所体现。
1.还原事实。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是为什么?家长没有直接认定是孩子的问题,而是和孩子一起分析,寻找原因。
2.辨析因果。家长和孩子认真分析,得出结论,孩子的心理变化是由于被同学孤立引起的。
3.锚定切口。找到了问题所在,他们积极地向外寻求帮助,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成功帮助孩子走出了困境。
相似的经历,两家人不同的处理方式,让两个孩子走向了不同的未来。
深度思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只有深度思考,才能迅速洞见事物的本质,找到症结所在,从而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深度思考,你在做事的时候,很可能抓不住重点,东一下西一下;在遇到事的时候,很可能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以致做出错误的决定。
正如书中所说:“思考的深度决定认知的高度,认知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力度。”
深度思考能提升我们的认知,而认知的提升则会影响到我们行动。
从现在开始,不要浑浑噩噩,跟着何教授一起训练自己深度思考的能力,做一个清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