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自卑感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自卑感是一种主观解释,而不是客观事实。
自卑,字面意思就是“自认为卑微”,“以自己为卑”,将自己放在较低的地位或者认为自己价值较低。
自卑感是人人都有的,但是每个人的自卑原因却截然不同。这也正说明了自卑感是“主观的解释”。
而正确接纳自卑感,有两点基本认知。
1、对于能改变的事,把自卑感当成一种动力。
就像作者在书中说的,自卑就是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对现状不满,因而会产生想要通过学习、努力来弥补不足、改变现状,这就是一种健康的自卑感,是无需视为洪水猛兽般要去消除的。
比如,我之前以为同事,她的学历是MBA,问她为什么去读MBA,她说自己的初始学历是大专,这导致她在争取很多机会的时候都会被卡,这让她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一度很自卑。但后来,她下定决心去做了学历提升,起码让自己有机会站在同样的评估线上。这就是个好例子。
这当然不是鼓吹“唯学历论”,而是在鼓励一种积极的状态:想在规则下获得机会,就去努力达标,而不是沉浸于自卑感中浪费时间。
电影《穿普拉达的女王》中的安迪,拥有高智商、高学历,然而在时尚圈里,因为自己的衣着品味、体重等等不符合那个规则下的审美标准,也陷入了自我怀疑和自卑,转而产生对这份工作的对抗和对主编的不满,但是当她意识到自己可以做出一些改变,让自己更符合时尚圈的标准,她因此获益颇多,最后得到了主编的推荐助力,找到了一家适合自己才华发展的杂志社成为主编。
在牌桌上落座就意味着接受了游戏规则,而适应规则让自己活好,就要好好利用手里发到的牌,把主观感觉转化为改变的勇气和动力。
2、对于不能改变的事,换一个视角,自卑感就不存在了。
书中的哲人一度因为身高问题自卑,我们都知道身高这件事是无法通过后天改变的,那就要选择改变视角来解读。他的朋友的解读是:这样的身高反而不会给人造成压力从而更有亲和力。这样一来,反而成为了一种特点。
秋叶大叔说话时候有非常明显的“大舌头”,我第一次听大叔讲课非常吃惊,因为我完全想不到大舌头也能这么受欢迎。后来听到秋叶大叔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特点的,他说这样一来,反而让他更注意说话时的节奏,为了让别人听的清楚,语速就不会快。另一方面,也是吸引听众更认真听的方式,因为如果他讲的内容对对方有吸引,就会更用心和专注的听才能听得更清楚。换个视角看待表达中的特点,根本谈不到“自卑感”,反而成为了独一无二的特点。
我们如何看待自己的不足,减少自卑感,或者更好地利用自卑感让自己进步呢?
我觉得首先改变语言。不再用“不足”“缺点”“劣势”这些字眼,换成一个中性词“特点”。特点就是不同,不一样而已,更中性的评价让自己更容易理性看待,理性选择,减少对抗心理和情绪。
其次不要陷入“因果论”。因为有这些这些不足,因此我才怎样怎样,这些都是被只有一面的牢笼限制了:一个人拼命在和自己面前的牢笼栅栏较劲,想要挣脱,却看不到自己的上下左右和后面都是没有阻拦的,是可以自由选择和出入的。
最后,不满就改变,少叽歪,少怨天尤人。我最近两个月书评产出和视觉笔记产出几乎为零,看到别人那么丰富的日更,反而更不想动了。现在我觉得自己low爆了,嫌少就做啊,做不到日更,周更不香吗,再不行半个月一更,看到进步是关键,保持状态是前提,和别人比个啥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