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密码》读后感

2019-07-14  本文已影响0人  简翼

最近看了《达芬奇密码》,这本书解开了我的一个疑问。

《达芬奇密码》

这本书围绕“圣杯”的秘密展开,为了解开祖父卢浮宫馆长索尼埃被杀前留下的谜题,苏菲依照遗言找到了被误以为是杀人犯的密码专家罗伯特,帮他脱离被误解的困境,一步步的解开谜题,最终探明了真相。

“圣杯”的秘密揭示了耶稣只是凡人,直接质疑了耶稣的神性,动摇了基督教这一庞大宗教的根基,因此被一小群知情人严密保护着。耶稣有配偶,那他就有后代,而耶稣的后代就在人群当中,也被保护着。故事的最后,当罗伯特解开了所有的困惑,发现帮助自己脱离困境,陪伴自己寻找真相的警探苏菲就是神的后代时,他会想什么呢?

他会不会感到迷茫?在苏格兰的一间教堂外他知道了基督教就是一个弥天大谎。耶稣也许只是一个功名卓著的皇族子弟,却被身旁的每一个人当做神来顶礼膜拜;被钉在十字架上的神的后裔就在自己身旁,而她却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法国警察;真相本应被写在万千著作里,却在利益滚滚中被埋葬。仅仅一天,坚如磐石的信仰在罗伯特心中就土崩瓦解了。

他也许会感到坦然。二十四小时紧锣密鼓地追寻,真相可能早已了然于心了,看到索菲和她被严密保护以至于隐姓埋名的“神族家庭”开心的团聚时,他的思绪可能已经超脱了宗教。既然神的后裔是普通人,那么就有权力爱与被爱,因为外界压迫而被拆散的一家重新团聚,这难道不可喜吗?日夜努力没有白费,所有外界干扰都被平息,“圣杯”选择了自己和苏菲,苏菲也没有辜负她已故祖父——卢浮宫馆长索尼埃的期望,罗伯特自己更获得了从古至今鲜有人知的历史真相。

最后,罗伯特选择放弃把秘密公之于众,放弃了继续追寻“圣杯”。这一晚,他获得的不仅仅是真相,他所真正感知到的比真相本身还要意义重大。他看到苏菲一家脱离了宗教、利益的束缚相拥到一起;他看到自己身为学者的另一面,他可以使出千方百计为了十全的结局。也许真相本身的重要性已慢慢褪色,在探究的过程中,前赴后继、不畏艰险的探究精神和从层层迷雾中可以窥见的人性闪光,变得更加重要了。

真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罗伯特等人沐浴着真相的阳光时,全世界的人还在教堂内外吟诵着虚构的教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但当罗伯特踩灭了火苗,那些在黑暗里的人会仍然一代一代,兀兀穷年地传递着天主的圣火。不再会有人去追究“圣杯”的秘密了。

就像在1857年问一张纸最少有几个面,他们会回答两个或六个。

没人想到答案可能会是一个。

把一根纸条扭转180°后,两头再粘接起来做成的纸带圈称作莫比乌斯环,它只有一个面。一只小虫可以爬遍这个环的整个曲面而不必跨过它的边缘。

莫比乌斯环在1858年被德国数学家莫比乌斯发现,从此以后,上面那个问题就有了第三种答案。

莫比乌斯环

设想一下你生活在1858年某一天,莫比乌斯环的发现公之于众的前两个小时,向他人问这个问题,可能只有两种答案。而三个小时过后,你再问,可能就会出现第三种答案了。在1858年之前的几百年几千年,一张纸只有两个面或者说有六个面是不必证明的“真理”。仅仅几个小时,就足以颠覆人们的认知了。

在现在科技高度发达的社会里,我们对一些用高科技手段证明的理论确信不疑,但它们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被全面推翻——可能就是明天。今天它还是“真”的,后天呢?

历史上,一件确切的史实经过市井百姓的口口相传,经过数位史官的主观修改,经过成王败寇的粉饰装点,几千年历史留下的真东西,不过是锈迹斑斑的铜铁文物罢了。

白纸黑字的科学或历史,也会被轻易推翻的,所谓理性的“真”,也不尽然是真的。那么科学和站在它对立面的宗教又有什么差别。

在我们的印象里,科学和宗教是死对头。曾经,在我眼里科学是绝对理性绝对精确的,宗教是绝对感性绝对虚无的。有句话说:科学每往前迈一步,神的领域就缩小一些。现在我竟觉得他们是同宗同源的。几千年前,打雷下雨繁衍死亡都无法解释,便产生了宗教,后来有一些事情可以理性的被解释被解决了,科学便诞生了。科学和宗教用不同的方式来调节人和世界之间的关系,并非对立关系。科学可以解释世间一切和宗教无关的事,可不一定是对的;宗教可以普度众生,也不过是一个善意的谎言罢了。

说到底,科学和宗教是世界磨出的两把双刃剑。人可以用科学来造福世界,也可以用之来牟取私利;人可以在宗教中获得慰藉,也可以在邪教的泥潭里越陷越深。可以说世界上本还有“真”,人类长大了,就篡改了“真”。也可以说世界上本没有“真”,人类懂事了,就创造了“真”。

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如果我们不断探究真理,还是永远探究不到层层谎言下的“真”,或是永远无法看清能力之外的“真”,那我们何不在层层谎言,层层迷雾中享受现在的“真”呢?

不,布鲁诺,牛顿,莫比乌斯,甚至所有历史学家、科学家,他们若知道永远探究不到“真理”,并以消极态度应对的话,那现在的我们就不会知道“日心说”,“地心引力”,就不会知道“莫比乌斯环”,更不会了解历史,探索未知。换言之,我们将还是长着毛的原始人。

对真理永无止境探索的背后,是我们人类“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高贵品质,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代代相传的“愚公移山”般的执着,这便是我们比猿猴猫狗鸡鸭高级的地方。在这种追求的过程中——就像前面说的一样,我们看到了时代的进步,看到了自身的探究精神,窥到了人性的光辉,最终我们将触摸到真理的光亮。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