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思维更新到需求洞察:消费行为反思
今日,我获得了一些崭新的思维方式:
首先,当你对是否购买一件东西犹豫不决时,不妨退一步自问一个问题,或许答案会有所不同。先思考花这笔钱是为了满足何种需求,是否存在其他方式能够达成同样的满足,以及怎样花钱才能让自己的愉悦感达到最大值。通过这一思考步骤,你或许能更贴近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
其次,并非所有的改善与生活体验的提升都需要依靠更多的消费来实现。例如,假设我以往习惯点下午茶,每月在此项的花费高达 1000 元。但倘若我自学制作甜点,或者自行购买酸奶、水果来充当下午茶,每月大概只需花费 500 元,如此便能节省 500 元。这样一来,或许我会更加开心。
再者,要学会进行预期管理,借此能够使自身的开心和幸福感得到更大程度的提升。比如你现有 30 万可用于购车,在购买之前思考一下,是否一定要买顶配的车才会感到愉悦?是否可以花费 10 万购置一辆低配的车,将剩余的 20 万用于其他事项。
那么,我们应如何认清自身的需求呢?在此可以参考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在心理学领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由低至高依次为:
处于最底层的是生理需求,这是最为基础且迫切的需求,涵盖食物、水、睡眠、空气等维持生命的基本要素。若这些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人会将所有精力聚焦于满足生理需求之上。
紧接其后的是安全需求,比如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财产安全、工作职位保障等。一旦生理需求得以满足,人们便会转而追求安全感,期望生活于一个稳定、可预测且有秩序的环境之中。
再往上是社交需求,亦称归属与爱的需求,包含友情、爱情、亲情等。人们渴望与他人建立联系,被他人接纳与关爱,融入某个群体,例如家庭、朋友圈、工作团队等等。
然后是尊重需求,包含自尊以及来自他人的尊重。自尊意味着对自身充满信心,认可自身的价值;而来自他人的尊重则指期望获得他人的认可、尊重与赞赏。
处于最高层次的是自我实现需求,指的是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成为自己所期望成为的人物。
需要留意的是,这五个层次并非完全孤立,而是呈逐步上升的态势。通常而言,只有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才会去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人们也有可能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而暂时舍弃较低层次的需求。
对照“需求层次理论”,我回顾了自身在衣、食、住、行方面的消费历程。
在“衣”方面,我并不擅长穿搭,且之前网购时总是难以买到心仪的衣物。近几年,我常与朋友一同逛街并购置了大量的衣服、包包。必须承认,朋友的眼光出色,为我挑选的衣服均颇为适合我,也是我喜爱的款式。但这也致使我的衣柜已然无法容纳所有衣物,甚至部分衣服和包包买回家后从未穿戴过。
在“食”方面,由于平日工作日需带饭去公司,因而我每周末都会前往菜市场采购一周所需的肉类和蔬菜。因为大致估算下来,自己做饭的成本远低于点外卖,且更为健康,所以在买菜这件事上,我几乎从不刻意节制,甚至为追求更高品质,我还办理了山姆会员,偶尔会在山姆超市购置食材。
在“住”方面,对于居住环境,我认为温馨舒适、距离公司近最为关键。来深圳 11 年,在目前这个不足 30 平的单间已居住 10 年。尽管有人觉得我们的居住环境欠佳,应当居住在更大更宽敞的房子里,但那只是他人的想法。
在“行”方面,深圳的交通系统极为发达,而且我们就住在地铁站附近,出行基本上依赖地铁,极为便捷。若偶尔要去周边城市进行短途旅行,会在租车平台上租车,价格也算合理,相较自己买车后的养车费用要低很多。
总之,了解了这些新的思维方式和“需求层次理论”,让我对消费有了新的审视角度。期望自己在今后的生活中,能更精准地把握需求,理性消费,实现生活的优化与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