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点滴

不过是哲学

2023-10-11  本文已影响0人  一笑Red

原创 问题少年 一个思考问题的问题少年 2019-04-06 11:47

来源阅读请点击

音频收听请点击


果实成熟,从树上掉落,和树便没有任何关系,人人都可以享受果实的美味,而无需在意它是从哪棵树上落下来的。    ——题记


作为刚刚走向哲学世界的门外汉,对于大多数哲学界的权威来说似乎没有评论哲学的能力,毕竟引经据典好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东西。不过很多原理在被证明出来之前也存在各种虚无缥缈看似“滑稽可笑”的猜想吧,所以门外汉的发声也有希望成为一种振聋发聩之音,不一定一无是处。


多元的世界从何而来?

漫步于校园,如果用参观者好奇之心打量周围的一切,便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景象:自行车、摩托车、小轿车在路边整齐地排列着,天上时不时也会出现飞机留下的痕迹;学生酷炫地玩着滑板,溜着旱冰,老年人坐在轮椅上晒着太阳;路上林立着各种商店,小吃店、复印店、文具店、服装店、杂货铺、自行车修理店、水果铺、报刊亭等等,满足着人们不同的需求;小狗在路边草地上撒欢,鸟儿在树枝上欢快地跳跃,猫儿懒洋洋地沿着房檐散步,杨柳垂着细长的秀发,白杨树挺着健硕的身躯,松树顶着一头蓬松的头发,小草疯似的想要占满整个操场;身边人来人往,有买菜归家的大妈,有咿呀学语蹒跚学步的小孩,有步履匆匆的学生,各类语言交织,各种肤色相映。你便不由得感叹:世界真是丰富多彩啊!用单一的颜料来绘画它不免有些无情。

人不也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吗?难以用肉眼察觉的受精卵逐渐分化成组织、器官,而后我们艰难地挣脱母体,拼九牛二虎之力奋力生长,成为各色各样的人:乐天的人,悲观的人,感性的人,理性的人,踏实的人,懒惰的人,严肃的人,温和的人,善良的人,恶毒的人、、、、、、不计其数。(当然这只是一种分法)所谓“一沙一世界”(这句话是否合理呢?),或许,世界也是从单一甚至一无所有的状态缓慢发展成为现在丰富多元的样子?这样的问题也许需要权威的专家们多方面的搜集信息,分析研究才有可能证明出来吧。

大学是知识的殿堂,陈列着琳琅满目的学科,文学、语言学、心理学、数学、政治学、法律、管理学、物理学、艺术学、体育、、、、、、他们虽彼此独立,各成一派,是不是也有某种神秘的联系呢?很有可能的是,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在几千年前甚至几百年前曾是一家人。当然,这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们追本溯源,刨根问底才可以得知了。

在众多学科中有一门神奇却又饱受争议的学科——哲学。哲学是什么?学哲学的意义在哪里?哲学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呢?在我粗浅的感知中,哲学仿佛是一个披着面纱的神秘人,像雨像雾又像风,似乎无所不在,却又从不存在。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没有放眼三千年历史的人无疑是捉襟见肘的。(He who cannot draw on three thousand years is living from hand tomouth.---Goethe)似乎每一种学科都是历史的积淀。也许追本溯源本是人的天性,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捍卫一个学科的尊严便是一群人的使命。

历史,又何不是扑朔迷离、真假难辨的一个个故事的集合?古往今来,东方哲学、西方哲学,似乎很难把几千年的故事通读下来,把哲学的演绎、哲学家们的发现在大脑中过滤一遍,沿着蛛丝马迹讲述其奥妙,但不妨瞻仰哲学家的光辉,看看现代人给予他们的名号。


西方历史上的哲学人物

毕达哥拉斯,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著名的哲学家,他最先把数学运用于哲学;苏格拉底,是道德的奠基者,探索“正义”的内涵,确立了质疑一切的原则;柏拉图,苏格拉底的学生,被视为艺术家和哲学家,创办了学院的雏形,其哲学成为基督教思想发展的核心内容;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探究自然科学,写出著作《物理学》,同时也是政治学家,诗学家;圣奥古斯丁,将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融合;哥白尼、牛顿,揭开宇宙的面纱,挑战基督教的权威;马基雅弗利,是客观研究科学态度、政治学和政府的实际运作过程的第一人;弗朗西斯·培根,其在政治学、法律、文学、哲学和科学领域都学识卓著;霍布斯,近代唯物主义第一人,探讨自然法和政治法;笛卡尔,自由学者,权威的反叛者,发明了解析几何,运用哲学、数学和科学的方法从事研究;狄德罗,哲学家、讽刺作家、小说家、戏剧家、艺术批评家,是法国百科全书的主要编纂者;马克思,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家、社会学家,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是指引全世界劳动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伟大理想而进行斗争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罗素,二十世纪英国哲学家、数理逻辑学家、历史学家,无神论或者不可知论者,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和平主义社会活动家之一;维特根斯坦,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在数学哲学、精神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爱因斯坦,物理学家,哲学家,数学家,政治家,为核能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现代科学技术和他的深刻影响下与广泛应用等方面开创了现代科学新纪元;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哲学与其他学科

不难发现这些伟大的人物虽然出现在哲学的历史上,却在各个领域成绩斐然。这也让哲学的价值定位不免变得更加艰难。它似乎不是或者不应该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虽然在我们用“哲学”这个名字的时候,就已经顺其自然地将它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

哲学,其含义为“爱智慧”,这本身就给出了一个精确的定位:凡是出现智慧的地方就会有哲学。笛卡尔的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强调了思考的重要性,任何一个学科不都是需要经过思考才能够进步吗?我们现在知道地球呈球形,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其实我们所认为常识的东西是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结论,而非凭空而来。还记得小时候做过看数字找规律的数学题,当数字变大,你能保证还是遵循那个公式吗?我们需存在质疑。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庞大的数字也有了计算的可操作性,于是有探求精神的科学家们在繁杂的计算之下将“糟粕”的公式剔除。在我看来,从这方面来讲,“哲学”是数学极小的误差,多数情况下容易被人忽略,唯有真正具有怀疑精神的数学家才能算作伟大的数学家。

思考是好事吗?《1984》里描述了这样的情况:统治者只是教给人们简单的能够日常生活的语言,而不教能够表达思想的高级语言,结果是他们能够轻易地控制民众让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奴隶。还记得第一次和父母吵架吗?所谓“叛逆”,是为什么?我们从小被要求听父母的话,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用最精炼的语言表述,却留给我们一大片空白。我们从小“听话”,甚至都没有怀疑过其正确性。在中国的文化里确乎少了些质疑精神。当我们渐渐长大,知识面广了,实践多了,却发现自己的思维左右碰壁,曾经所灌输的“道理”也面临着正确性的考验。在我看来,叛逆使思想从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跳脱出来,将自己置于无边的黑暗,只是为了重新寻找光明。当哲学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的时候,无疑是会让很多人感到恐慌,因为一个小小的决断牵动着千百万人的未来。言论自由,某些时候也会成为一种危机。可是我们不能不思考。历史的车轮是向前的,人们也永远追求着更好的生活,幸福的“真理”要想长存,必须经过考验。科学存在着质疑精神,每一次推翻错误的规则,结果是建立一种更好的新规则。所以是“安稳”地活在现世,还是不安稳地为未来而活?

我们所说的文学,好像和科学相差十万八千里。想象一下,一个随性自由的诗人在路上遇上实验室里埋头苦干的科学家,他们会有怎样精彩的对白呢?他们也许会说:“道不同,不相为谋。”然后分道扬镳。

浮潜于文学的海洋,是不是也会感到迷茫呢?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的文学著作,到底选哪一瓢饮呢?可是想想,经常被人谈论、考究的好像总是有固定的对象,为什么呢?莎士比亚那么“晦涩难懂”,为什么还是让人津津乐道呢?为研究《红楼梦》成立专门的“红学会”,只是畅聊一下红楼人的风流韵事吗?一个时代的作品似乎也是可以穿越时空让后人受益的,为什么呢?文学就仅仅是一个个故事,一声声长吁短叹,一个个不切实际的美梦吗?让我们想想弃医从文的鲁迅,逃离爱尔兰却心牵故国的乔伊斯,他们的作品却有拯救“愚民”的作用,这和科学、医学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吗?文字的推敲也是极为严密的过程,这和科学的精确又有多大的差别呢?在我看来,真正意义上的文学也是为了一个更美好的世界。作家们在描绘的一个个文学现象中阐述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理解和追求,寄予了自己哲学的思考。这让我不禁思考,为何后现代小说内容琐碎难懂、“不修边幅”?也许这种形式淡化了作者本人的思考,寄予读者更大的自由,让他们从只言片语中建构自己的哲学。

所有我们存在的学科,不就是对生活方方面面思考的结果吗?就像不同的交通工具,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建构一个更为美好的世界。如果文学仅仅流于文字之美,科学仅仅在乎数理的严谨,他们对于人类的意义又有多少呢?所以我们辛辛苦苦十几年圣贤书又有多少意义呢?哲学能够告诉我们为什么。紧锁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也许要学会思考,高新的技术是用来助人的工具还是害人的工具;无所事事的歌唱者们也许要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学之美。


哲学的困境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智也”。如果要“爱智慧”的话,知之要知更多,不知要求知。哲学的困境之一在于很多人不愿求知,这是偏见的来源。刻板印象是可怕的,要打破也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哲学界的学者们也许要问问自己:刻板印象从何而来?又如何为哲学正名?“哲学”这个名字本身同众多学科名字一样已经成为一个标签,所以在很多只顾走马观花的人看来哲学就是独立的学科,似乎不曾与其他学科有各种联系。而且,很多人就想“与众不同”,不愿意和别人扯上关系,如同狭隘的民族主义。哲学学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有机会回顾哲学历史,因此会对哲学有更深的理解。

然而这带来了哲学困境之二:不顾历史。以自己学文学的经历,片段式的学习不利于宏观对文学的感知,哲学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某一位哲学家的思想,却不知前因后果,以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启示,我们变得如同摸象的盲人一样“无知”。我们快马加鞭,却连自己的马都认不出来,不是一大悲剧?很多经典的作品是让人觉得熟悉而不是陌生的。然而在没有了解历史的情况下阅读曾经的著作,如同仅仅享受甜美的果实,当我们知道这样果实是在恶劣并且没有先进的种植技术的条件下结成的,难道不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果实,并且把这样的精神传播下去吗?因此,历史是不能忽略的,它应该为自己的果实负责。

了解哲学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学哲学,便迎来了第三大困境:哲学怎么用。哲学范围研究之广,让人难免无所适从。现在学哲学,不免变成了学习历史,似乎并没有任何用处,更准确地说是用不上。在很多人看来,惟有专业的人才有资格提出相关的质疑。不过哲学学者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一项最宝贵的技能:问问题。所以这也让哲学学者们有相对于其他学科学者的优势:他们拥有更多的可能性。达·芬奇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思想深邃,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画家、天文学家、发明家、建筑工程师。他还擅长雕刻、音乐、发明、建筑,通晓数学、生理、物理、天文、地质等学科。我们往往惊讶于古人为何学习范围如此广,也许自由且不发达时代因素反而让他们更充分地探索自己的潜能。标签化的如今让很多人困住了脚步,而不会问问题无疑又给自己戴上了脚链。哲学学者要么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要么成为评论界的人才。当下,是需要更多的问问题,才不至于出现僵化的局面。


哲学已死?

每天我们耳边充斥着各种信息,鱼龙混杂。有一类是高校杀人案,还有一类是某某因心理抑郁自杀,这仅仅是心理问题、行为偏激导致的结果吗?当这样的问题涉及学校甚至高校的时候,不免让人反思:这是不是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教育到底怎么了?到底该怎么教?很多人的死让我们感到惋惜,因为他们本应该是对社会有重要作用的人。对于有一类人,我确是佩服的。我倾向于这样认为:他们是善于思考的人,因为发现世界的不美好,急切地想改变却无力改变,于是勇敢地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回应这个不完美的世界。可是还有很多人,他们只是牺牲品,因为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为何杀人或者为何自杀,只知道自己不快乐,可以说,他们只是发条坏了的机器。

而我们,该成为什么样的人?

带着脚铐跳舞的人。真正值得佩服的人是清晰地看到了世界的不完美,却还怀着希望努力地做出什么。他们活在当下,可是他们的思维却可以穿越到未来。对于一些人来说,内心的孤独寂寞无疑是难以承受的,是信念和希望支撑着他们。

霍金在《大设计》中提到一个观点:哲学已死。这让很多哲学界的人唏嘘,让很多外界的人找到了嘲笑的理由。试问,孔子是不是死了?我们最终都会死去。形式上的哲学“死”去,是因为哲学的精神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一位公民的心中,只要地球还未毁灭,哲学的精神便生生不息,直到无可挑剔的完美世界。不过真正的圆存在吗?还是只能无限趋近?我们要学的是哲学的精神,而非哲学这个学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哲学或者哲学的精神,这是人区别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原因。我们奔走匆忙,从一个目标跳跃到另一个目标,被自己的欲望驱动或是被他人赶着走,是否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思考“为什么呢”?曾几何时,同性恋还被当做心理疾病对待,离婚让人饱受他人的白眼,女性只能在家里相夫教子,独生子女政策走在时代的前沿,直销被当做传销误解。时代的车轮永远是向前的,你真的能确信你所接受的东西在几十年甚至几年之后还是正确的吗?真正能够把握的是什么?

我们首先需要的也许不是技能,而是思考的能力。人和机器还是有区别的。不能不说如今的教育让人反思,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之后所有的环节都会受到影响。我们应该及时弥补。教什么?如何教?至少哲学应该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学习哲学。当然,并不能排除极少数的人哪怕没有学过哲学却由于自己的经历具备了哲学的精神。借用苏格拉底的话说,知善者必能行善。当然关于“何为善”是需要热烈探讨的,但这句话也强调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

所以,哲学,不过是哲学。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生命之书》

(写在文后:你有你的生活,我也有我的,每个人的生活不需要刻意交集,各自安好才是真。每个人过好自己的生活其实就已经很难得了。《道德经》中“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岂是字面上的肤浅理解,需要多高的道德境界才可以达到,我们需要透过形式真正看到本质,同一句话可深可浅,如何理解显现不同的真心。但请相信,即便是没有联系,连接却一直都在。

如果你真的想向我请教什么,不仅仅只是当你有问题时想起来问我,在平时也关注我的动态,做过我所做过的思考,那比你问我所获得的信息量大太多,这是我所给答案的来由,离开这些什么都不是,甚至即便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也不认识我。

诗和美景并不在远方,生活早已呈现无与伦比的精彩,只有细致入微的体验者才能发现。否则,即便粗糙的你走到天涯海角又如何?

因为虚幻的想象盲目追随别人的脚步,忽略自身成长应该有的独特轨迹,又将会得到什么?

或许我们最终才会发现,我就是那个美景,我就是诗,祝一切安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