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孟加拉(三)孟加拉湾的生活
1810年孟加拉湾的港口非常繁华,世界各国的人都有。在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量南印度劳工横渡孟加拉湾,前往马来西亚、缅甸和斯里兰卡,去橡胶园工作。
孟加拉湾所经历的移民,让它在文化的混合性方面独树一帜,它是自热资源商品化的前沿,人口稠密,生态脆弱。亚洲的许多大河都注入孟加拉,许多河流在恒河附近失去了符号和名字。这些发源于喜马拉雅山的河流带来了大量的泥沙。我孟加拉的同事们,你们的脚下的那些沙子,是躺平了的西马拉雅。
孟加拉的亚洲季风是世界上最戏剧性的气候现象之一。青藏高原夏季从海洋吸气,到了冬天则把干燥的风吹向温暖的海洋。西南季风消退的10月和11月,是孟加拉湾气候最不稳定的时期,气旋常见。
几个世纪以来,孟加拉湾都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的海上通道。注辇国是第一个孟加拉湾帝国,北面与中国云南联接,公元960年宋促进海外贸易,中印贸易在13世纪建立,福建泉州发现了一座建于13世纪的印度寺庙,而在印度港口纳加帕蒂南,有一座三层中国宝塔,1867年被拆。蒙古人的远征调整了全球贸易的模式。
13~15世纪,伊斯兰在南亚和东南亚得到发展,印度被置于伊斯兰世界的中心。穆斯林商人和导师提供了与过去保持连续性的元素。
在多种语言中,孟加拉湾被叫做注辇海,英国学者说不论在任何时期,人们都不能排除来自孟加拉湾的直接联系。1879,英国编纂了《孟加拉湾领航员》一书,着重讲了季风、气旋与行船。随后蒸汽动力让航行不受季风影响。1931年10月1日,荷兰航空载客飞越孟加拉湾。
这片海在被命名为"孟加拉湾"之前,它是“狂暴无边的海洋”。5世纪,法显从中国到印度,413年返回时遇到季风转向子被困爪哇,第二年5月才回到广州。
到了20世纪,横渡孟加拉变得司空见惯。相互的需要让陌生人建立了信任。进入欧洲统治之后,这里仍然是学者、朝圣者、商人和记者往来的通道,亚洲人和欧洲人、穆斯林与传教士,佛教徒与理性主义者在此相遇,孕育出一种相互竞逐的普世性。
劳工围绕孟加拉湾的来回迁移。伊斯兰提供了一种文化和仪式脉络的联结,增加了社会的稳定度。当印度教徒和穆斯林移民从印度横渡孟加拉湾时,遇到了复杂的海外华人社会,他们汇聚于马来半岛。
所有的东西都是流动的,海水、人口还有财富。橡胶变成了汽车的轮胎,让人们得以更加高速流动。孟加拉靠近吉大港的海平面会出现平均4英尺的上下波动。历史上劳工汇成了一条大河,像恒河一样流入孟加拉湾。
我们在孟加拉修路,我们的加入改变着孟加拉,而孟加拉也在改变着我们,似乎预示着我们必须要一代又一代汇入国际化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