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学写作:让我们重读《红楼梦》吧76-第35回⑧莺儿花解语(
晴雯等人出去送两位老嬷嬷,袭人看见屋里没人了,就领着莺儿过来,问宝玉想打什么络子。这一段,是第三十五回的第八个场景:莺儿花解语,同样归入贾府气运线。
这个场景与前面的第六个场景(宝玉哄玉钏儿)、第七个场景(二爷呆名扬),以及后面的第九个场景(袭卿身份明),事件发生时间前后连续、地点都是在怡红院,其实可以合并成一个场景来写。之所以把场景拆解得这么细,主要是考虑到这几个小场景的人物、视角和叙事重心各不相同,强行都写在一起的话,看起来非常散乱,而且篇幅过长。
莺儿的这个小场景,虽然短小,却也同样经过了曹师的精心设计。场景中的一条伏笔线索,远自“千里之外”,在第八回“薛宝钗小恙梨香院 贾宝玉大醉绛云轩”就已经埋下。
场景一开始,宝玉看见莺儿,特别开心,笑着说:“才只顾说话,就忘了你,烦你来不为别的,也替我打几根络子。”莺儿就问宝玉“装什么的络子?”一句简单的问话,凸显莺儿“打络子”的专业水准。曹师为了进一步衬托莺儿的“业务能力”,安排宝玉笑着说道:“不管装什么的,你都每样打几根罢。”“高手”莺儿听了以后拍手笑道:“这还了得,要这样十年也打不完了。” 按照一般理解,打几根络子而已,怎么可能用得了“十年”?所以宝玉继续笑道:“好姐姐,你闲着也没事,都替我打了罢。”“闲着没事”用在这里,跟宝玉的身份极其相符:宝二爷以为每个人都跟他一样,整天“闲着没事”。
宝玉跟莺儿说到这儿,曹师很及时地安排袭人出场,一则替莺儿解围,二则是行文节奏的要求。因为接下来宝玉和莺儿有一大段对话,袭人插不上嘴,如果曹师现在不安排袭卿说话,那作为场景中最重要的第三人,她在一边站着做哑巴的时间就太长了。
袭人笑道:“那里一时都打的理,如今先拣要紧的打几根罢。”莺儿道:“什么要紧,不过是扇子、香坠儿、汗巾子。”这一次,曹师没有再等宝玉信口开河,而是直接让莺儿缩小了选择范围。宝玉道:“汗巾子就好。”莺儿道:“汗巾子什么颜色的?”宝玉道:“大红的。”莺儿道:“大红的颜色须是黑络子才好看,或是石青的,才压的住颜色。”
读完这一段对话,萧遥对曹师的敬仰之情已经如滔滔江水。这种大红+黑色的组合,在当代极简主义大师、“欧普”主义先驱约瑟夫.亚伯斯(Josef Albers 1888-1976)的著作《色彩构成(Interaction of Color)》中,就曾经作为范例出现过,而曹师早在400年前就已经发现了这种颜色间隔与变换的规律。
色彩构成后面的问答,继续围绕配色展开。宝玉道:“松花色配什么颜色?”莺儿道:“松花配桃红的。”宝玉笑道:“这才姣艳,再要雅淡之中带些娇艳才好。”莺儿道:“葱绿柳黄我是最爱的。”宝玉道:“也罢了,打一条桃红的,再打一条柳绿的。”这一段文字,曹师主要描写莺儿“专业”,顺带夸一下宝玉同学的欣赏品味。
莺儿道:“什么花样呢?”这句话之后,曹师将莺儿的专业水平再度提升了一个层次。宝玉道:“共有几样花样?”莺儿道:“一炷香、朝天镫、象眼块儿、方胜儿、连环儿、梅花儿、柳叶儿。”宝玉道:“前儿你给三姑娘打的那花样是什么?”莺儿道:“那是攒心梅花。”宝玉道:“就是那样的就好。”
这一段对话看完,相信再没有读者会怀疑袭卿的眼光。莺儿,的确是“打络子”的高高手。曹师费了这么多笔墨,其实就是为了把莺儿送到宝玉面前,有了“打络子第一人”这层身份作掩护,读者们就不会觉得莺儿出现得过于突兀。
铺垫完成,该说正事儿了。按照曹师的惯例,这时需要清场,手段,就是让大家去吃饭。所以,宝玉和莺儿“一面说,一面袭人刚拿了线来,”窗外婆子们就说:“姑娘们的饭有了。”宝玉自然说“你们吃饭去,快吃了来罢”,袭人也必须笑说“有客在这里”,不好就去。这时候,再让莺儿一面接线,一面笑道:“这话又打那里说起?正紧快吃了来罢。” 袭人等人这才离开。看多了曹师的文字,这种小曲折,都不算事儿。
清场之后,曹师需要把话题自然引至宝钗身上。于是安排“宝玉一面看莺儿打络子,一面说闲话”,先问莺儿年龄,又问人家本姓,莺儿“手里打着,一面答话”,宝玉笑道:“这个姓名到对了,果然是个黄莺儿。”莺儿就笑说“我的名字本来是两个字,原叫做金莺,姑娘嫌拗口,就单叫莺儿,如今就叫开了。” 姑娘,自然就是宝钗。这种将宝钗引入话题的方式,轻松自然。宝玉道:“宝姐姐也算疼你了。明儿宝姐姐出阁,少不得是你跟去了。”莺儿抿嘴一笑。宝玉就笑道:“我常和袭人说,明儿不知那一个有福的消受你们主子奴才两个呢。”宝玉同学这句话,跟贾琏同学当初酸酸地说香菱许给薛呆就是“一朵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宝玉表明了基本态度,曹师就安排莺儿笑着扔出了这个场景最大的包袱:“你还不知道我们姑娘有好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次。”宝二爷此刻见莺儿“姣憨婉转,语笑如痴”的模样,“早不胜其情了”,那更又提起宝钗来,便问道:“好处在那里?好姐姐,你细细的告诉我。”莺儿笑道:“我告诉你,你可不许又告诉他去。”宝玉笑道:“这个自然的。”此情此景,几乎就是闺中之乐。
这个场景的设计,自然贴切,滴水不漏。曹师甚至连袭人等人去吃饭时,莺儿从袭人手中接过线来这种小细节,都不曾忘记。设计莺儿跟宝玉聊天场景时,更是不着痕迹地先交代莺儿的“从容:“手里打着,一面答话”,消除读者对莺儿一边“工作”一边聊天的行为可能产生的疑虑。最后,再通过对话,让莺儿自然将话题过渡到宝钗身上。
莺儿透露的宝钗身上的“几样世人都没有的好处”,是《红楼梦》的所谓“千古之谜”,因为后面还没来得及说,谈话就被宝钗打断。在萧遥看来,至少有一样可以确定:“自然体香”。在第八回中,宝玉去梨香院看望宝钗,观看宝钗项圈上“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八个字时,与宝钗相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从何处来的”,宝玉就问宝钗熏的什么香,宝钗当时回答“我最怕熏香”,宝玉说“既如此,这是什么香?”宝钗“想了一想”,才笑道:“是了。是我早起吃了丸药的香气未散呢。”现在回头想来,这显然是宝钗的托词。那时候,宝钗大概还不想让宝玉发现自己的秘密。
至于其余的几处“世人没有的好处”,曹师其实都在不同的章回中暗示过,只不过痕迹很浅,如果强行解读,难免有牵强附会的感觉,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