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爱
救护车停稳的一瞬间,等候在门口的医护人员迅速拉开车门把病人送进了抢救室。跟随病人一起来的是一对五十岁左右的夫妇,穿着普通,脚上的鞋子还粘着泥土。这对夫妇被拦在抢救室门外,母亲嗓音已经沙哑,几乎发不出声音,泪水鼻涕混在一起,瘫坐在地上,父亲双手扶墙一个劲的用脑袋撞着墙壁,脸上挂满泪珠。
在医院这个看多了生死离别,感受过了哭天抢地的地方,这对老夫妇的举动,仅引来三五个人远远观望,这些人低声言语着什么,两三分钟后便又各自散去。这里不是菜市场,没有闲逛的人。
中午吃饭的时候,参加抢救的医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起这对夫妇和他们已经二十五岁,喝了农药命不久矣的儿子。
是什么可以让一个二十五岁的男人举起一瓶剧毒农药一饮而尽?感情?还是挫折?
跟家属谈话的医生满足了大家那一丝淡淡的好奇,不是感情,也不是挫折,是那位二十五岁的啃老儿拿着父母的血汗钱肆意挥霍,被父亲说了几句。
剧情就是如此狗血,不可思议。
几十年的计划生育,让孩子的地位越来越高,父母沦为奴隶,卑微到了尘埃里。难怪,物以稀为贵。如今所言的精英化教育,一切只为往孩子脑袋里塞知识塞技能塞特长,却忘了让他们学会生活。父母只想给孩子呈现岁月静好,把负重前行的狼狈深埋心底,可如此种种,真的对孩子有益吗?
我自小生活在农村,父母靠种地为生。从我能干活开始,便跟着父母在农田里劳作。小学,中学,从未间断。凌晨四五点跟着爸爸妈妈收割过孜然,夏天中午两三点顶着烈日钻进玉米地里拔过草。曾经,我也羡慕那些从不到田地里劳作的孩子,可如今再回头看,我并不觉得小时候的那份艰辛是坏事,反倒是那份艰辛,让我深刻的意识到,不努力学习,田间劳作就是我生活的常态。
一个人心理有多脆弱,就说明他的生活经历有多匮乏。只有那些在世俗世界里摸爬滚打过的人,才能遇事不惊内心风平浪静。
其实,所谓的摸爬滚打,并不只是属于成年人才有的生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属于这个阶段的困难,锻炼孩子自己去处理困难,这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技能,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小学的时候有勤工俭学。如今想来,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太奇葩了,学校通知来年的勤工俭学要收蒿子,定个数字,大家便用一切休息时间去拔蒿子。通知来年勤工俭学要收红花,便回去央求母亲在农田边上种红花,暑假每天早上得早早起床摘红花,要提防着蜜粉,还得防着红花上的刺。整个暑假,十个手指头肯定永远是破的,但谁也不会抱怨。大概就是这些经历,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了一个道理,自己的事得自己做。
如今的孩子,有谁会去摘红花?如果想买零食了,来问父母要钱,父母告诉他,捡了破烂能卖钱,大概也没有几个孩子会去捡破烂,大概率他们会撒娇耍赖,亦或者好几天拉脸子不跟父母说话,自此要挟。如今的父母,遇到这些,大概总是会妥协的。如此情景,若是放在我们小时候,谁会管你甩脸子,饭做好了爱吃不吃,错过这顿就只能等下顿,饿了能找点馍馍垫垫都不错了。
对于孩子的教育,始终是个难题。时代变迁,教育方式也在变,用几十年前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如今的问题也许不对,但忘记历史绝非正确。如今,初为人父的我也在不停的思考,总想给孩子最好的,总想为他们挡风遮雨,若是真的把孩子养在温室里,真的由着孩子的性子生长,未来孩子能成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