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和局内人
周末早上吃早餐,小朋友把牛奶洒到了地上,我在卫生间洗衣服,听见她奶奶超大声的吼她:你怎么搞的?
我的第一感觉是:小朋友又不是故意的,而且,几秒钟的事,收拾一下,不至于发这么大的火吧。
下一秒,联想到自己之前对小朋友发火的场景,好像也是这样。
局内人的情绪反应和旁观者的情绪反应是不一样的,旁观者好像更容易客观冷静地看待事情。
婆婆发火的原因,还有早上做好早餐喊队友起床,喊了两次,他不愿意起来,以及昨天家里来了很多客人,今天她又要很辛苦地擦地板,身体上的疲惫和心理上的不爽也是造成她刚才上火的原因。
有人承担了发火的角色,其他的人才能显得淡定从容。
那么,我们有可能从局内人变成旁观者吗?
1.事后多觉察。
用文字记录、梳理当时的场景和行为反应以及心情,帮助自己从局内人变成旁观者来自我觉察哪些地方不妥。
昨天晚上,面对小朋友,我又又又情绪失控了!!!
第一次是看到她光脚在地上走,我拎起她,丢到她奶奶床上:“刚才怎么说的?再光脚就别跟我睡了!”
关上房门,听到她大哭的声音。我没理,去卫生间洗漱。过一会儿,听到她甜甜的声音在唱歌。
奶奶问:“你在唱什么?”
小朋友答:“甜心小宝贝。”
奶奶:“哦,甜心小宝贝啊。”
小朋友:“我是唱给妈妈听的。”
这一幕特别打动我,想到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一个词:情绪诚实。小朋友是最诚实地面对自己的情绪,同时,自愈能力非常强,快乐来得很快,这是非常难得的,是我这个大人需要向她学习的。
反观大人,大大的开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候还会陷在负面情绪里影响了做事情。
第二次是刷牙时,她咬着牙齿,我大声凶她:“好好刷牙!又不想跟我睡了是吧?”
进行到漱口那一步时,她把泡沫往嘴巴外理,呵呵笑,觉得好玩。
我喊了三次漱口没反应,一把把她抱下洗漱台,打开房门:“滚!”
她大哭,瞬间满脸泪痕,大声说:“开心暗号。”“开心暗号”。看我没反应,她又恳求地说:“你能不能笑一个?”
这一瞬间,我无比自责、难受、对自己失望,我这是怎么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表情好吓人。
躺在床上睡觉的时候,我对小朋友说刚才凶你了,对不起。小朋友温柔的,甜甜的对我说:妈妈,没关系。
在记录这一段的时候,我非常心疼小朋友,觉得自己好吓人,同时觉察到几个点:
第一,我发火的深层原因:无技可施和深深的担心。
第二,需要从心态上转变,从而带动自然而然的言行,而不是靠压制情绪:
相信小朋友,也相信我自己。
脚放地板上,冷不冷她自己知道。
小朋友的自愈能力很强大,他们无比纯真,快乐来得很快。
不沉浸在这些自责的负面情绪中,而是想想能怎么改进,一次比一次进步。
接受失控是常态,随机应变,不强求,变着花样商量着来。
我发火是因为事情失控,可是,小孩子不是机器人,她有自己的想法是好事啊,本来就不可能都按我想的推进。
不过分紧张、忧虑。光脚走路就等于感冒加剧吗?刷牙时玩,睡觉耽误了几分钟就误了很大的事吗?
珍惜她这么好玩、珍贵的幼年时光,构建好安全、放松、可交流的亲子关系。
2.改变
想象自己是旁观者,会怎么想,怎么做?
有一个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养育场景:昨天,给小朋友买了糖果,她很开心,时不时摸几颗吃一下,到了晚上,她拿了三颗,吃完后说还想吃,我说不行。
她揪在我旁边,开始小声地嚷嚷:“我还想吃。”然后一脸可怜、用恳求的声音说:“我就吃一颗。”接着放声大哭,拽着我的衣角:“我想吃,我就想吃。”
今天清早,我想到这个画面,跟队友说:“为了一颗糖,求了我半天,好可怜。我们第一次给她买糖吃,她一个小朋友,当然觉得好好吃,想吃,是不是不至于这样较劲?让她吃个够也行?”
“那你给她吃了吗?”“没有,我想着我已经说出口了不能吃。”
如果我是旁观者,我会觉得小朋友好可怜,大人太较劲,她现在小,你能用大人的权威压制她,可是等她大了,这种方法还管用吗?
而当我是局内人,我会想:糖不能多吃,对牙齿不好。话说出口了,不能不履行,要让小孩知道哭没用。
可是,多吃一颗就等于会蛀牙吗?
旁观时,我会更关注当下。身处局内时,我会更容易由当下而想象出未来,生出忧虑。
更温和而坚定的做法:“这是最后一颗,我们拉勾。”“不行,我们刚才拉勾了,说话算数。”
共情:“你还想吃,可是不能吃,你很难过是吗?我抱抱你。”“我们去画画好吗?不想着糖果我们就不会那么难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