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意识的养成》重读笔记
这本书是侯玉波教授在北大开设的“社会心理学”课程中“自我概念”部分的讲义。
书中主要介绍了与自我有关的一些概念、理论研究,并对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我在重阅中,着重阅读其中有关“自尊”、“自我与文化”及“自证预言”等几个部分。
1、关于自尊
这是自我评价的重要维度。
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的自尊呈现不同的取向。
西方为一元取向,强调个人主义;
而中国人为多元取向,其自尊不仅取决于个人意识,而且很大程度上受关系、家庭与团体,以及他人影响。
2、关于自我与文化
自我受不同文化影响,而呈现不同的模式。
西方的心理模式为独立型的,私人自我比较突出,做事时,有较高自主权是,表现出较高的动机。同时,看待事物倾向于自我中心投射,并做物质归因。
东方的心理模式为依赖型的,团体自我更为突出,做事时,当由他人选择、安排时,表现出较高的动机。同时,看待与处理事物倾向于他人关系投射,并做环境归因。
✔学习这两部分,主要是因为正在阅读《跨文化交际》。这两部分的理论正好更清晰地解释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3、关于自证预言
这是在心理学与教育学上都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我们对他人的期望会影响到对方的行为,使得对方按照我们对他的期望行事。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便是一种典型的自证预言。
自证预言的机制为:
首先,它和人们对其他人产生的预期有关;
其次,这种预期会影响人们对待别人的行为;
最后,这种对待方式会导致那个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得这一预期成为现实。
✔对自证预言,我的一点想法:
(1)你希望你的学生、孩子成为一个具有什么样特质的人,那么,就要不断通过正面的言语、行为评价,去强化他对自己这种特质的认知,并产生高度的自信。
比如,我希望我侄儿认真对待学习,因此我一直以来都很小心地避免对他偶尔厌烦写作业进行负面评价。
绝不指责他“你连作业都不好好写,你还怎么考一百分”,而是通过正面肯定,将他引导到体验学习的乐趣上。
比如,经常向他强调他的优点,如:
“臭臭是个很爱学习的孩子,写作业从来不用妈妈和姑姑催,总是能自己先完成作业再去玩。”
“先写完作业再去玩,就不用再一边玩一边担心作业写不好喽!感觉真好!”
又如“臭臭很爱读书呀!能认这么多字了,还读得这么好,真棒!”
在这些积极预期下,侄儿在学习这方面,的确正在按我们的预期去前进。
(2)自证预言同样可以应用在自我教育中来。
比如,《小狗钱钱》中所提到的“成功日记”,便可以视作一种自证预言。
又比如,我现在在背单词,虽然量很大,有难度,但我一直告诉自己:
“我可以在十天内背完的,并且我可以记住大部分的,在接下来的阅读理解中,我会轻松很多的。”
避免给自己消极暗示和评价,要把所有消极的念头,转为积极暗示、肯定。
(3)某种程度上,还可以把自证预言理解为打标签。
要把这个标签变成烙印,打到对方或自己的心里面。
“我便是我所想要的那个我。”
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是一个能天天读书打卡的人……(这一句特别要给我七看(. ❛ 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