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出头别慌张,90%的财富将在40岁之后获得
文|赵晓璃
写在前面的话:
正如布赖恩•费瑟斯通豪指出的那样,大部分人都低估了职业生涯的长度:事实上,职业生涯的延长注定是一个趋势,随着退休年龄的延长及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每个人面临的职业生涯情况更为复杂。
在过去,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做到退休非常正常;
放到今天,越来越多的职场人都或多或少将面临一个无法抵挡的趋势,那就是:大多数人的财富积累可能要到40岁后甚至5、60岁才爆发出来,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
一、“前三十多年的时间,我一直在试图活成别人的样子”
咨询者Amy最近给工作室发来了反馈,看的出来,她最近发展的不错。
记得一年多前Amy找我咨询的时候,刚过完她的31岁生日,想到自己这些年来遭遇的坎坷及走过的弯路,迷茫与困顿无情地向她袭来。
Amy出生在我国北方地区的一个小山村,母亲在生她的时候大出血,从此落下了病根无法生育,无法给Amy的父亲续香火:从此父母争吵不断,而家里的大伯小叔,都因为Amy母亲无法生育男孩对Amy一家冷嘲热讽,从小就感受到世态炎凉的Amy,骨子里有着一股倔强与不服输的劲头。
由于母亲体弱,Amy从小就肩负起家务活的重任,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小年纪的她看待问题十分现实,有着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
高中分科时的Amy考虑到未来就业的便利,就放弃了喜欢的文科方向,转而学了理科;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听人说计算机未来能赚钱,就报考了计算机专业。
进了大学后的Amy才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代码及编程近乎白痴:她根本无法理解这些代码和奇怪的符号,学起来特别痛苦,每次考试基本上靠死记硬背才勉强过关。
就业时的Amy发现自己的专业能力不足以让她谋得一份高收入的职业,无奈之下,只能去一家公司做起了商务助理工作,工作内容异常琐碎,与Amy之前对自己的期待和设想相差甚远。
再后来,Amy结了婚生了娃,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婆婆还在上班无法抽身带孩子,加上自己本来就不喜欢之前的工作,生完孩子的Amy干脆辞职在家做起了全职妈妈。
孩子三岁那年,Amy和老公的婚姻走到了尽头,她带着年幼的孩子,想到自己的未来,不免满满的焦虑。
二、为什么普通人的职业道路注定坎坷?
回顾这些年接触的职业咨询案例,我发现一个规律:比起资源优渥、含着金汤匙出身的人而言,绝大多数出身贫寒的普通人在职业发展方面更是坎坷重重。
由于缺乏主动的意识和必要的条件进行尝试与自我探索,我们往往不清楚自己的优劣势:在职业选择方面缺乏主心骨,容易受社会主流价值观及其他人的影响,当时选择的道路看似最现实最经济,由于无视自己的情况,实则为今后的发展埋下了严重的隐患。
1、稀缺心态
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森德希尔·穆莱纳桑和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在合著的《稀缺》一书中提到,钱、朋友、时间……当我们感到缺少某种东西时,思维会集中在眼前的迫切需要上,能全面调动起热情和能力,做事更专心,促使问题解决;还会令人更敏锐地感觉到一块钱、一分钟、一卡热量、一个微笑的价值。
研究显示,孤独的人更擅长解读表情,穷人更善于控制成本。
但稀缺心态有时也有副作用:一是会让视野变得狭隘,降低洞察力,缺乏前瞻性,忽视其他重要而有价值的因素,“见树不见林”,造成注意力“带宽”变窄;二是使人缺乏计划性,急于求成,容易在忙乱中做出错误决定。
放在前文Amy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正是源于对金钱的渴望,Amy选择了当时看似赚钱的热门专业,但四年的大学生涯似乎只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Amy其实并不适合学这个专业。
2、管窥效应
所谓的管窥是指通过一根管子看东西,管子以外的东西是看不见的,这让我们只能一门心思专注于管理手头的稀缺。
放到职业规划层面来说,很多人并不重视自我探索与认知,而是一味地把目光放在薪资、职位等外在因素上,在选择工作时,只盯着短期内收入不错的机会,容易忽略长远利益。
3、消耗带宽
如果我们把一个人的头脑比作一台电脑,带宽就是它能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容量。
试想一下,一个长期饥饿的人满脑子只会被食物占据,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而放到情感与职场中,带宽消耗的现象比比皆是。
通常说来,缺爱(感情稀缺)的女生更容易找到渣男:因为稀缺使她带宽不足,没有足够的脑容量对这个男生进行全面分析,只要对方对自己好一点儿,便容易终身相许。
在职场中,缺乏人脉资源的人更热衷钻研与攀附关系,喜欢到处炫耀自己结识了哪些牛人,忽略了提升自身价值才是获得资源最根本的办法。
Amy渐渐认识到,由于小时候父爱的稀缺,导致自己在择偶时缺乏冷静客观的分析,结婚后才发现彼此三观不合。
职业选择也是如此,由于自己过分关注物质收入,导致自己无视自身的优劣势,全然不顾自己的特质往一个不擅长的领域死磕,结果事倍功半。
三、职业生涯的三个阶段, 你在哪里?
我知道,现实中有太多像Amy一样的人:源于从小爱的缺失、长大后资源的匮乏,导致他们在前面十年的职场经历中备受挫折与坎坷。
正是源于这样的痛苦,一部分人开始反思并寻求专业帮助,随着自我认知的加深与了解,渐渐学着接纳并释怀,从而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重新开始一番新的人生。
对于Amy来说,她迫切渴望重生,也愿意为此付出积极的努力去改变。
当一个人真正意识到需要改变时,改变才会发生。
那么,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到底有哪三个阶段呢?
1、第一阶段:强势开局期
这个时期我们必须学会认识与挖掘自我,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与成长曲线,远比短期内的收入、职位或职称更重要。
2、第二阶段:聚焦长板的势能期
这个时候我们对于自我的优劣势有了深刻的了解,我们需要结合自己的特质寻找适合的平台,想办法走上那条收获最大的职场路径上。
3、第三阶段:形成持续影响力的事业期
这一阶段我们主要的任务在于为自己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这条道路可以稳定到60多岁甚至70岁。
现实中,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很多人在30岁之前一味地按照社会期待或自己渴望的理想状态打造自己,在第一阶段容易感受到强烈的挫败感,始终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领域,至于成长曲线更无从谈起:他们倾向于用外在的收入、职位或职称衡量评价自己,一旦发现自己无法达到预期要求时,就会感受到强烈的落差,从而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并认为自己一无是处。
从我的咨询经验来看,绝大多数人会在30岁之后逐渐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经过了十年生活及职场的洗礼,年龄的红利逐渐褪去,不论情感生活还是职业发展渐渐展露出真实冷酷的一面,30岁上下的职场人更愿意去反思,也更具有职业规划的意识。
有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普通人会在40岁之后渐渐开始积累财富,人生与职业发展也渐渐步入正轨,这个比例高达85%-90%。
四、人生没有最晚的开始
经过层层梳理,Amy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并非一无是处:随着分析的深入,她的优势渐渐浮出水面。
我带着Amy一起,对她的能力、特质及资源等各方面进行了盘点,未来的路渐渐清晰起来,Amy兴奋不已。
我向Amy介绍了个人发展三利器,在此与你分享。
1、你有多少底气,取决于可迁移技能。
所谓可迁移技能,是指从一个行业到另一行业都能用到的能力和基础,例如解决问题的能力、说服沟通的能力、帮助与求助的能力、情绪管理能力,等等。
2、你的未来有多少可能,取决于有意义的经验。
有意义的经验,说白了就是有意识地在同样的环境里尝试不同的事情、同样的事情里实验不同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具备开放性心态并保持足够的耐心,往往能在一家公司或一份职业中获得丰富的经验。
比如Amy之前做过商务助理,表面上看起来这份工作着实琐碎,但事实上,这份工作需要处理很多突发事件,就在多年的磨砺中,Amy积累了和人打交道的丰富经验,同时安排活动及会议的工作内容又进一步锻炼了她的组织和统筹能力。
这为Amy后来的尝试提供了重要的能力基础。
站在遗传学的角度来看,一味追求“纯种”其实并不利于该物种的生存与繁衍,反而是一定程度的遗传多样与基因突变会创造出更有活力的后代。
职场发展也是如此,我们要不断积累多元化能力和经验,远比单一技能更具竞争力。
3、你能走多远,取决于人际关系。
事实上,唯有我们在职场中学会和领导相处、和同事打交道、和客户等利益集团周旋等,我们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机会与启迪;而如果有一天你自己创业,人际关系更是绕不开的重要环节。
如今的Amy告诉我,她正打算和朋友一起成立自己的小公司,一旦做成收益不在话下;即便失败了她也能坦然接受,有了这段创业经历,Amy坚信自己未来的职场道路只会更开阔。
在邮件的结尾,Amy有感而发:“现在想来,当初的自己那么渴望抓取财富,根本是因为找不到自己啊”。
事实上,对很多普通人而言,所谓的成功,或许就是找到一个合适自己的位置,然后细水长流地走下去吧。
“这世界是如此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李宗盛
作者简介:赵晓璃,职场作家、职业生涯咨询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LinkedIn领英中国专栏作者,36氪特邀作者。著有《怕麻烦才是你最大的障碍》、《请停止无效的努力》、《停止盲目努力:你的人生需要再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