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忘国耻,牢记使命

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2020-07-10  本文已影响0人  若兮远兮

今天下午,夏收系列作品最后一篇《晒麦》,终于在《当代作家》平台发表了。至此,我近来所写的夏收系列五篇小文章全部完成,并发表在不同的文学网络平台上。这在我狭窄的写作视界中,自我认为,写出了一点点东西。值得肯定,更值得自我嘚瑟一下!

从去年开始,我有意识地坚持写写文字。刚开始,兴趣很高,往往是把小远兮哄睡着后,不顾困乏,拿起手机,在简书这个写作软件上书写日常生活。我的写作风格很清晰,就是把自己生活中发生过的事情,尽可能地用文字写出来。要把生活的真实表现出来,而且还要让真实的生活有趣有味,这实在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每次写完,总感觉别扭,甚至丑陋。也许是小儿子激励了我,或者说是小儿子给与了我灵感。我竟以苦为乐,乐此不疲,坚持了下来,而且真真切切地投入了进去。有时候写到尽兴,竟能超常发挥,写出一些让我惊讶的好句子。

像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长一段时间。随着不断在网络平台上投稿,我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起来,有时候会焦虑起来。就比如最近,老想着能写出什么大文章、大作品,能一下子跻身于作家行列里。真正写作的人,需要耐得住内心的孤寂,像我这样焦躁肤浅的人,实在难有大的作为。而且,我发现,我因为过分的期待,竟写不出像样的作品,心里被折磨的难有之前写作所带来的充实感和愉悦感。

而让我这一状态有所改变的,还是上月写《割麦》这篇小文章吧。

上月的六月份,是火热的一个月,是农村人记忆深刻的一个月。家里今年种了三亩麦子,应该家里种的最少的一年吧。父母到小城里来给我带孩子,他们都年过六十,到了哄孙子安享晚年的生活了。麦子刚上色,父亲就坐不住了,心思早就跑到夏收了。父亲提前三四天回老家,等待收割。我明白父亲那一辈人对土地、麦子的感情,能懂得他们对夏收的那种炽烈。即使现在收割起来很简单,但他们对夏收的那份感情从来都是庄重认真的。

基于这样的生活认识,以及我对过去夏收时的记忆,我开始了《割麦》这篇文章的写作。

写得很顺利。因为有这样的生活素材,再加之有这样的写作冲动,不到三节课,我就完成了心中所要写的东西。没有过多的渲染,更没有多余的想象,我就极力把记忆中的父亲割麦的情景表现出来。写到最后一段,完全把自己融入了进去,自我感觉写得不错。

《割麦》写完了,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于是就有了后面的《拉麦》、《碾麦》、《扬麦》、《晒麦》,写作思路和风格,完全和《割麦》一个路子。这五篇,可以算得上是过去农村人夏收整个过程的真实写照。

写完后,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看了看,还是有好些遗憾和瑕疵。越看总觉得自己写得越不好,越感觉不好,就越气馁。我悲哀地发现,无论我做了怎样的挣扎和努力,我离作家的名号,还差得好远好远。最近几天,我时时被这种情绪所笼罩,一点都不快乐。

今天下午,当我把《晒麦》的文章,发到朋友圈后,收到一些朋友的鼓励和肯定,我的心情又一点点开朗起来,之前的焦虑一点点慢慢地消释了。我现在怎么变得这般情绪化,就像小孩子一样,呵呵!

今个天下雨,天气很凉爽,之前留在身体里的燥热,此时消失殆尽。坐在办公室等下晚自习的女儿的空当,我又写写文字,说说话。写着写着,说着说着,我心平静了。

我想起路遥曾经写完《平凡的世界》后,曾引用德国作家托马斯 曼的几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我也想把这几句话说给自己。不为别的,只想给自己找个理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