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盲区》|你对伴侣的要求里隐藏着你的匮乏

2021-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苿阳

曾经,很多人对这样一句话津津乐道:就算再幸福的婚姻,也有1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0次掐死对方的冲动。身边不止一人对这句话表示由衷地赞同,大家一边打趣一边叹息。

亲密关系是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亲密关系对我们的其他任何关系的维系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明明相爱的两个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甚至大打出手,从此陌路。

我们要如何去维系我们的亲密关系,怎样去经营我们本应可以幸福美满的婚姻呢?我想在《情感盲区:弥补我们缺失的爱》这本书里,我们应该可以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这是一本关于自我情感救赎的书,在书中,作者分享了自己20余年心理咨询从业心得,从自我发现、自我审视、原生家庭影响的角度出发剖析内心,讲授如何获得安全感,如何维持良好的恋爱关系,如何通过婚姻实现自我成长。

本书的作者周丽瑗,是著名的心理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系统式家庭治疗师,性与亲密关系咨询师,亲密关系辅导专家,上海心理学会临床心理与心理咨询督导专业委员,壹心理人气心理作者,张德芬空间签约作者。多年从事恋爱婚姻个案咨询,擅长两性情感、亲子关系、原生家庭关系等心理咨询。

在这本书里作者对5000例情感咨询案例进行归纳总结,直击人们对亲密关系的误解,适合处于各种恋爱阶段的读者阅读,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它能帮助女性摆脱在亲密关系中的困惑痛苦状态,实现自我治愈、自我成长,在独立中收获爱。

有可能是小时候我们太爱读童话故事,后来渐渐长大又开始被言情小说及电视剧所吸引,使得我们从小都特别相信女生要像故事里的公主一样嫁给白马王子,这样才会幸福快乐地度过一生。

后来,我们慢慢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后,我们坠入爱河与心上人结为夫妻。本以为生活会与童话故事或是言情小说里所描绘的一样满是蜜糖,不曾想,原来生活可不止蜜糖,还有点点伤痕。

因为小时候我们对于爱情太过相信,又被周边所有的人告知女孩一定要有一个好归宿才能收获幸福与圆满的人生。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一不小心,我们便跌入了“情感盲区”。

什么是情感盲区呢?情感盲区是指,当我们期待从自身以外的世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以弥补我们缺失的爱时,我们就陷入了情感盲区,默认爱等同于被爱。也就是说,我们把自己的安全感、幸福感全部架构于伴侣的身上,而非自己。因此,我们会与伴侣争执吵闹,亦或是冷战多时。

也许你会疑惑,“我还是我”,为何恋爱时能与伴侣好好共处,结婚后却挑剔满满呢?如果是走入了情感盲区,那应该在一开始便会显现,而不是在婚后才会突出啊。其实当你期待从自身以外的世界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时,你便已经走入了情感的盲区。只不过在恋爱的初期,我们总是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那时我们想到的不是索取,而是付出。而结婚后,我们把自己和对方当成了一个命运共同体,因此便会要求多多。

婚后的我们和伴侣天天生活在一起,于是很多原本恋爱时并不在意的事情,在婚后却变得在意起来。尤其是有了小孩,那更是有诸多的“磕磕绊绊”。很多时候我们会对伴侣有各种各样的抱怨:他怎么是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以对自己漠不关心,亦或是他怎么如此抠门、斤斤计较,一点都不大方……我们总是这样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却总是爱挑对方的缺点予以伤刺。如果下一次,再遇到这样的情况,请先停一停,先反思一下自己存在哪些问题吧。

如题所言,你对伴侣的抱怨、要求里,其实藏着你的匮乏。像是作者在书中所写到的一样,我们总是抱怨伴侣抠门、不大方,如果把这个问题折射到自己的身上的话,其实就是你对物质的看重。也许你会反驳,自己不是一个拜金的人,这样完全就是对自己的冤枉。可真的是这样吗?

很多时候我们对伴侣的无理要求,或是频频抱怨,只不过是因为我们不愿面对真实的自己。我们害怕看到自己最真实的面目,所以会逃避,进而把自己的匮乏转投到对伴侣的要求上。甚至还会与别人相比较,以为这样可以让伴侣变得更好,殊不知这是对伴侣最大的伤刺。就像我们小时候最讨厌父母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相比较一样,如果抱有一点同理心的话,你便会知道,把两个成年人拿来互相比较,是对弱者极大的伤害与不尊重。

席慕蓉曾写过这样一段话:我们并不是要去争夺,也不是要去刻意表现,我们只是想在自己这一段生命里做一次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很多的时间来尽量做好一个女性应该做好的那些角色,就像男性也要做好丈夫与父亲的角色一样。但是,我们也有权利给自己另外走出一条路来,在这条路上,我们只是一个独立的生命。我们应该有权利在某些时刻里,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生命。

就像本书所表达的观点一样,我们只有自我治愈、自我成长,在独立中收获爱,才能真正地成全自己,收获幸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