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猛将刘綎,战死前的记载却扑朔迷离
说起刘綎,熟悉明朝历史的朋友,应该并不陌生,他是都督刘显的儿子。
将门虎子,刘綎从小,就承袭了父亲勇猛果敢的作风,因为家世的关系,他被任命为指挥使,虽是有其父的因素在里面,但刘綎很快用实力证明,他完全配得上这个职位。
整个万历年间,刘綎身先士卒、奋勇作战、军功累累,从征讨九丝蛮、缅甸,到两度参加万历援朝抗倭战争,功勋卓著,挥舞着那一柄重达一百二十斤的镔铁刀,在马上轮转如飞,却敌无数,故此天下人都称呼他为“刘大刀”。
他不是天生神力,而是每次作战,都用尽力气,这样的战绩,是他一刀一刀拼出来的。据《明季北略》中记载,曾有一个悟空寺的老僧,自称少年时曾经是刘綎的军前小卒,虽然不起眼,却是刘綎的亲侍。据他回忆,刘綎善舞刀,世人皆喊他刘大刀,每次作战回到营地,无不精疲力竭,躺在营帐里,只见鲜血淤结于手,以至于紧握着大刀,无法松开,必须放于热水中浸泡,长久才能放松下来(握刀不解,为血所凝,渍于汤中,久之乃解。此僧亲侍,故见之)。
由此可见,刘大刀在战场上有多拼命,然而,这样一员猛将,他的结局却是战死于沙场,无比惨烈。
万历四十七年,明清萨尔浒之战起,由于经略杨镐的临场指挥失误,明军惨败,刘綎和杜松皆战死,可以说此战和土木堡之变,是明粉心中永远的痛。但是对于刘綎临死前的奋战,各个史料却记载不一。
《明史纪事本末补遗》中记载:
綎中流矢,伤左臂。又战,复伤右臂。綎犹鏖战不已。自巳至酉,内外断绝。綎面中一刀胸中一箭,截去半颊,犹左右冲突,手歼数十人而死。
这里的刘綎,身负重伤却仍然勇猛突围,并且亲自歼敌几十人,让人钦佩不已。
而到了《山中闻见录》里面,对于此事的记载就发生了一些变化:
綎挥兵突战力尽,中流矢伤刃创重死。义儿刘招孙负綎尸,挥刀突击,杀数十人亦被杀。
刘綎依然是身负重伤,力战而死,但是歼敌数十人的主角,却变成了他的义子刘招孙。养子忠义,不忍心丢下养父的尸身独自突围,便一边背着尸身一边挥刀突围,杀敌数十人后,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再看《明史》里的叙述,就更加耐人寻味了——
冈上军自高驰下,奋击綎军,綎殊死战。趋綎西者复从旁夹击,綎军不能支。大清兵乘势追击,遇綎后二营军。未及陈,复为大清兵所乘,大溃,綎战死。
养子刘招孙者,最骁勇,突围,手格杀数人,亦死。
这里对刘綎死前抗争的记载,并没有详细描述,不仅如此,刘招孙歼敌的数量也从数十人,一下缩水成数人,考虑到《明史》编纂者的立场,或许也不难理解,前后记载为何差异如此之大。
幸好,最后对刘綎的评价还是中肯的,“綎于诸将中最骁勇。平缅寇,平罗雄,平朝鲜倭,平播酋,平倮,大小数百战,威名震海内。”
一代猛将刘綎,虽然就此殒灭沙场,但他那马上大刀轮转如飞的形象,却从此深深刻在后世人的心中。
本号文章,皆为成周子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