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文化的传播》阅读札记(三)

2020-05-26  本文已影响0人  知更2020

凯瑞思想的学术脉络与理论来源

    凯瑞在自己的论文中曾多次提出不同传播学者的思想,他本人的传播研究具有多元、包容和开放的精神,“对话与合作”正是本书的独特之处所在。凯瑞的仪式观与文化研究思想深受约翰·杜威及其后人的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研究取向的社会观、克里福德·格尔茨的文化观等思想的影响。

    约翰·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传播思想对凯瑞影响深远,在书中开篇,凯瑞就曾直言“最切实可行的传统还是来自杜威的同事及后人的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的社会思想:从米德、库利到罗伯特·帕克,直至欧文·戈夫曼”。杜威的传播思想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本质上,把传播看作是思想的共享,这也意味着强调了传播的互动性;二是认为传播建构了社会,它产生了社会联结,这也反映出他最终对于仪式观的强调。以杜威为首的芝加哥学派还持这样一种观点,认为传播与社会现实关系密切,传播所依赖的符号系统能反映现实,使现实得以被生产、维系和转变。[4]凯瑞从芝加哥学派这一源头,最终关于传播给出了一个简洁明了定义,即传播是一种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的符号过程。

    雷蒙德·威廉姆斯是20世纪中叶西方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批评家,也是文化研究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认为传播与文化和社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许多传播模式本身变成了社会惯例,对他人的态度、某种称呼方式、语调和风格都具体反映在这些惯例中,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力。由此他强调是我们所有经验的表征塑造了我们的思想和生活,而他把这种经验就称之为传播。威廉姆斯的思想对凯瑞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他对于社会仪式和文化的强调:社会生活不只是权力和交易,也包括了对美学体验、宗教思想、个人价值与情感以及学术观念的分享——一种仪式的秩序。

    克里福德·格尔茨,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在本书中,凯瑞直接对格尔茨的《文化的阐释》进行了解读,以此将格尔茨的思想观念融合贯通,最终形成他的“传播即文化”的思想以及对文化研究取向的强调,因此格尔茨的思想也是凯瑞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格尔茨的文化观的主要思想主要体现两个方面:一是认为文化是一种符号意义系统,且只有在人类的社会行为中存在和发展时才具有实际意义——这一点强调了“社会行为”的重要性,由此凯瑞指出,传播学研究应当深入考察社会实践与行为,而非停留在现象的表面理论。二是认为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表演公开地进行信仰的建构和社会秩序的维系。这一点最直接地影响了凯瑞对于“仪式”的看法,由此他将传播隐喻为一种仪式,其作用在于维系和建构社会秩序。

传播仪式观的现实应用

传播的仪式观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凯瑞本人在传播研究时也倾向于文化研究的范式。在现实生活的传播中,许多文化类电视节目的例子就是传播仪式观的一种体现。以近期国内颇受欢迎的一档综艺节目《见字如面》为例,它对于凯瑞传播仪式观中所强调的思想可以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凯瑞对于传播的共性、共享、参与、沟通等特点的强调,他认为传播与团体的共同情感体验是分不开的。传播被认为是一场神圣的仪式,用来维系团体的共享信仰。《见字如面》作为一档明星书信朗读节目,其书信选题大多都与中国人的共同情感密切相关,有普通百姓的生活分享,有名人大家的书信往来,也有友人之间的情感表达,这些书信的内容都较为贴近日常生活,能够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和国人的共同回忆。

二是仪式观对于符号的建构与意义功能的强调。凯瑞认为,研究传播就是为了考察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和使用的社会过程,符号通过对现实意义的表征而形成了一系列能够维系秩序的传播仪式。《见字如面》就是通过“书信”这一符号作为情感载体来对节目表现出的文化进行建构。对于现代人来说,书信是一种具有私人化和高度形式感的隆重人际传播方式,为观众带来了一种仪式的参与感和由此引发的满足感。书信这种形式以文字为意符,其所表达的真正内涵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中国人共同的情感体验。

    三是基于仪式观中对于角色的强调,它不明确区分传播过程中的传者与受者,而是将他们都看作是仪式的“参与者”,参与并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一种固定的仪式,为的是在心理和精神上产生一种参与世界的戏剧性的满足感。这一点与欧文·戈夫曼的“场景理论”也有一定的理论渊源。在《见字如面》中,观众对这样一场书信的表演的参与感感受尤为强烈,节目选取的嘉宾都是具有一定表演经验的人物,演绎者将表演赋予声音当中,饱含感情地朗读书信,能够引发观众极大的情感共鸣,通过表演将观众拉入到仪式之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