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一本育儿书很简单,但很有用?
你有没有想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育儿烦恼,有一本书,只要你轻轻一翻,就能找到办法?最近,我幸运地遇到了这本书-《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它像一本育儿手册,能解决我所有育儿难题。
薄薄的《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讲了75条黄金育儿法则,涉及家长关心的情商、抗挫力、沟通、奖励与惩罚等多个方面。与其他书不同,它不喜长篇大论,用简明的语言说明一个教养原则,每个原则之后加一个实践指导,手把手教你如何做,两分钟时间让你掌握并使用一个方法。
图片来自网络作者艾丽卡是芝加哥大学心理/人类发展学博士。在她生完第一个孩子之后,急切地想找到养育孩子的最佳方法。为此,她开启了一个私人项目,邀请优质父母们开展研讨班,分享教育子女的优秀作法。这个研讨班的名字叫做“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作为一个心理学家,艾丽卡还经常接受育儿咨询,这让艾丽卡萌生了一个想法:写一本书从而帮助更多的父母。这本书同样取名《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
《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共讲述了75条黄金育儿法则,涉及了育儿的方方面面,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有8条,分为三个方面:1.了解并接纳孩子原来的样子;2.要想改变孩子,父母首先改变自己;3.父母如何做孩子的教练。
接纳孩子原来的样子
孩子与成人不同,每个孩子也不相同。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想要的样子。
1.孩子的大脑与成人不同
老母亲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有位母亲抱怨:我家姑娘不知道怎么回事,她本来口渴了去喝杯水,可是中途看到一个小玩具,就开始玩玩具,把喝水的事忘到九霄云外。
艾丽卡告诉我们小孩子与成人的大脑不同,他们的前额叶皮层还没有发育好,所以有灵活与好奇的特性。孩子的注意力就像灯笼,它会照亮所有他感兴趣的地方;而成人的注意力像电筒,只照亮自己关注的地方。
作为父母,我们知道了孩子的大脑特点,自然不会因为孩子分心而生气,因为我们清楚这是孩子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全导致的,孩子此时正在不断地探索与学习他感兴趣的东西。要是我们想抓回他们的注意力,提醒一下就好了。
同时,孩子的大脑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注意性盲视”。当孩子专注一件事的时候,你远远地叫他,孩子是听不到的。此时,他对关注之外的事情缺乏意识。
如果孩子听不见我们的招呼,我们可以走近孩子,用身体碰碰他,来提醒他。
2.孩子需要真正的玩耍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现在的孩子压力太大,作业太多,基本没有玩耍时间。但是,玩耍又是必须的,那么孩子就会机智地把玩和学结合在一起,边玩边学,边做作业边学。
与其这样,不如让孩子主动休息与玩耍。哪怕只有十分钟是真正属于孩子的,也比边学边玩好。
今年暑假,我遇到一位有趣的家长,她每天给孩子玩耍两小时。但是,她发现孩子并不玩,只是这里看看,那里摸摸,不知不觉两小时就过去了。她看着孩子不珍惜玩耍的时间非常生气。于是,她规定孩子在这两小时内,要么看电视,要么玩玩具。
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是真正的玩耍?
艾丽卡和我的看法一致:玩耍就是由孩子自己主导的行为。是否是玩耍,孩子说了算,不拘泥于形式。
图片来自网络
改变从自我做起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就像双人舞。双人舞的一方改变了舞步,另一方自然也会跟着改变。想要改变孩子,父母要从改变自己做起。
1.言行一致
言行一致知易行难。有的父母认为,我承诺给孩子买一个玩具,我做到了,我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想一想,我们每天都在跟孩子制定规则。是不是约定好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呢?
比如,一家三口出去散步,爸爸拿了手电筒,儿子很好奇,也想玩。爸爸就跟孩子约定:你不能碰手电筒的玻璃罩,如果碰了我就不给你玩了。
孩子答应了。然后,孩子因为好奇,拿着电筒照照地面的小草,甚至用电筒前面敲敲地面。此时,电筒虽然没坏,但是孩子破坏了你们的约定。你会怎么做呢?
是觉得反正又没有造成不良后果,继续让孩子玩吧;还是收回手电筒,告诉孩子你违反我们的约定。
为了保持言行一致,此时,爸爸应该收回电筒。
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没有坏后果,就不按照约定去做。但是,孩子会发现:哦,原来约定是可以违反的。
父母言行不一致,孩子就会想办法探知父母的底线,从而产生更多的挑战行为。对父母来说,也就多了更多的麻烦。
2.关注长期目标
父母育儿,要为孩子做长远计。
我们任何一个行为都有可能是一种示范。因此,父母们要考虑:
我这么做,希望孩子学我吗?
我做的事情是不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产生了另一个问题?
孩子打碎了花瓶,我们教训他: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下一次能不能长长眼睛。孩子有可能跟我们学会了指责,而不是解决问题。
孩子想跟我们玩,我们立刻放下手中的事情陪孩子,孩子会意识到他是世界的中心,从而无法学会等待。
我们生气的时候,冲家人吼叫。孩子也许就学会了用吼叫表达情绪。
凡是我们不想孩子学会的,我们就要关注长远目标,注意自己的言行。
养育孩子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我们要从不会到会,不断训练自己。同时,我们要允许自己犯错,不追求完美。慢慢地,我们会和孩子一样变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自网络
做好孩子的教练
1.情绪处理能力
孩子异常敏锐。有些父母为了保护孩子,不让孩子担心,即使自己遇到困难,也掩藏自己的负面情绪。当孩子问:“妈妈,你不开心吗?”妈妈有可能回答:不呀,妈妈没有不开心。
妈妈的脸上明明写着不开心,妈妈却不承认这种不开心,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开心”是不好的,需要隐藏起来;或者孩子会怀疑自己的感觉出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妈妈承认自己的不开心,坦诚自己需要一个人待一会。耳濡目染之下,孩子也将学会不掩饰,正确地对待情绪。
2.自控力
今年我教的班级出现了这样一位学生。她心中有任何想法,都会立马说出来。有一次,我讲一个英语句型,她坐在位置上发言:“老师,你讲的这个句型好搞笑啊!”你一看就知道,她随意插嘴,而且讲的内容与课堂无关。因此,她经常惹得全班同学哄堂大笑,然后她本人还很委屈,不明白同学们为什么嘲笑她。
其实,她的感慨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她没能控制自己在恰当的时间发表感慨。
自控力是一种能力,它让一个人为了长远的目标,学会控制个人的情绪和冲动。
自控力可以通过练习获得。“轮流进行”就是训练自控力的游戏。在父母与孩子玩耍的时候,可以事先建立规则:谁拿到小话筒,谁有讲话资格,其它人必须等待。多次训练之后,孩子就能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
图片来自网络3.胆量
艾丽卡的一个建议吓了我一跳,她认为家长要适度鼓励孩子冒险。
我一直是一个不敢让孩子冒险的妈妈,因为我担心他受伤。与此同时,我又很介意孩子的胆小。仔细想想,这是一个矛盾的心态。从来不放手让孩子试,从来不给孩子体会自己内在的力量,孩子怎么能有胆量。
艾丽卡认为冒险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是父母要权衡冒险与冒险的收益,从而做出选择。
比如,让孩子独自去小超市买东西,好处是孩子有可能变得自信,有胆量,能独自与人打交道、购物;危险是孩子有可能被车撞,有可能被坏人拐走。家长可以问问自己做什么能降低孩子面临的潜在风险,比如,让孩子走小区内侧的小路;要求孩子不与陌生人说话等等。甚至,父母可以与孩子反复演练如何一个人去超市。然后,父母权衡利大于弊的时候,让孩子独立行事。
4.惩罚与训练
孩子第一次触犯了规则,我们可以提醒;如果他明知故犯,我们必须惩罚。但惩罚不是最终的目的,教育才是。孩子出现问题,其本质是因为他缺乏某种技能。
比如一个孩子写完作业之后,需要20分钟整理书包。父母对他的磨蹭深恶痛绝,骂与惩罚都没有用。其实,这个孩子缺乏一个技能:及时整理书本。如果父母教孩子写完一门功课,就收拾相关书本,最后孩子只需1分钟就能整理好书包。通过训练,孩子掌握了这个技能,磨蹭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当然,有很多技能孩子不可能一下子就掌握,艾丽卡提到了3种训练技能的方法:1.情景再现,让孩子回到过去的场景并尝试用新方法应对;2. 事先演练,让孩子提前熟悉将要面对的场景;3.反复训练。
不过,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心太急”,今天教孩子的技能,讲过一遍,就希望孩子从此之后都能做到。这不可能!孩子可能前进三步,退后两步。我们需要耐心,陪伴、提醒、放手直至孩子真正养成好习惯。
养育孩子是一种自我修行,我们没有的能力与技能不能要求孩子有,我们有的才能影响孩子。养育“优质”孩子其实很简单,只要我们先学会一些情感与社会技能,然后有耐心地指导孩子养成这些技能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