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婉柔美母亲花



小的时候,老屋后边经常会栽有一小片黄花菜。那时候还没有进入鲜花消费的时代,家里边能经常看到花儿是非常怡然自得的。。
黄花菜在那个时候是一道很稀贵的菜肴,她常常能与精瘦肉为伍,或烹为汤,或炒为菜,都是在很隆重的节日或场合,似乎更多的时候是在女人坐月子期间才出现。

及至后来,遇到与黄花菜一模一样的植物,却被告知为“萱草”。细一究竟,方知其别称也叫“黄花菜”,只是这是一种常见的观赏植物,虽说与我们所食用的黄花菜是亲戚关系,不过它的毒性可大得多,其富含的秋水仙碱会引起喉咙发痒灼烧感,瞳孔放大等中毒反应。在现代染料出现之前,萱草就是传统染料之一。它的叶对氟也是相当的敏感,遇氟叶尖变为红褐色,所以也可用作氟污染指示植物。
这让我很有些兴味索然!
然而,它的俗名提起了我浓厚的兴趣。它有一个很好的俗名叫做“忘忧草”,代表着忘却一切不愉快的事,放下忧愁,抬起希望。
而且,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我国就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它是中国传统的母亲花,千百年来,千万儿女用它作为感恩之情的美好寄托。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萱草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黄花菜”。它不仅是名花佳卉,也是佳肴良蔬,她在中国有着几千年的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日:"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日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晔。”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
自古以来,历代诗人墨客描画吟咏萱草。不仅在历史文献中留下许多名诗佳作,而且还有着动人的传说。
相传,大泽乡起义前的陈胜,家境十分贫困,因为家中无米下锅,不得不出去讨饭度日,加之营养缺乏,他患了全身浮肿症,胀痛难忍。
有一天,陈胜讨饭到一户姓黄的母女家,黄婆婆是个软心肠,她见陈胜的可怜模样,让他进屋,给他蒸了三大碗萱草花让他吃。对当时的陈胜来说,能解决饥寒交迫的萱草花是那样香甜可口,不亚于山珍海味。只见他狼吞虎吞,不一会三大碗萱草花全进肚子里去了。几天后,全身浮肿便消退了。陈胜十分感谢黄家母女,并表示今后会报答的。
大泽乡起义后,陈胜称王之时,他没有忘记黄家母女,为感谢黄家母女的恩情,便将她们请进宮里。每天摆酒设宴,那无数佳肴珍膳都引不起陈胜的食欲。突然,陈胜想起了当年萱草花的美味,便请黄婆婆再蒸一碗给他吃。黄婆婆又采了一些萱草花,亲自蒸好送给陈胜。陈胜端起,只尝一口,竟难以下,连说:“怎么回事,味道不如当年了,这可太奇怪了。”黄婆婆说“实际没什么可奇怪的,这真是饥饿之时萱草香,吃惯酒肉萱草苦啊!一席话,羞得陈胜跪倒在地连连下拜。黄婆婆连连说:“使不得,使不得”,忙把陈胜扶起来。
从此,陈胜将黄家母女留在宮中,专门种植萱草,并时常吃它。同时,又给萱草另外取了二个名字,一名为“忘忧草”,一名为“黄花菜”。因为黄婆婆的女儿名叫金针,而且萱草叶的外形像针一样,所以人们又叫它“金针菜”。
消息一传开,人们就纷纷用萱草根来治疗浮肿病症,后来被郎中发现,经过反复应用成为一味常用中药。
萱草也好,黄花菜也罢!我还是喜欢叫它“黄花菜”。因为它更契合母亲的形象,因为黄花菜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道美味佳肴,它曾经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记忆!
我爱作为母亲花的萱草花!
我深爱着我的母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