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我们该拿你怎么办?
眼看就要月底了,业绩只完成了一半,怎么办?
截止期限就要到了,手中的策划案或工作汇报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会不会被老板批评,遭同事白眼?
经济形势这么不好,车贷房贷各种开支压得我喘不过气起来。
孩子教育问题,父母养老问题,中年危机真是一言难尽。
身边的同事朋友总是抱怨,老板总是很焦虑,不断给我们压力,搞的自己也不由的焦虑起来。
。。。。。。
这些场景是不是非常熟悉,在这信息爆炸竞争加剧的今天,我们处在一个充满焦虑的时代,或多或少我们感受到焦虑带给我们的苦恼,甚至被推到了崩溃的边缘。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想把不确定变成确定,想起来就很焦虑。为了应对焦虑,聪明的人类形成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应对策略。
就拿我自身经历举例,当年研究生毕业,我只身一人来到上海打拼,告别先生和年幼的孩子,面对的是不熟悉的工作领域和举目无亲的生活环境,感觉离自己的梦想遥不可及。曾经几次我徘徊在崩溃边缘,终于在一次号啕大哭后,我意识到行动起来比呆坐着什么也不做强,我擦干眼泪端坐在书桌前拿出笔和纸,好好理清一下自己究竟能为摆脱这种焦虑的状态做些什么。于是就有了下图我一条条列在纸上的“可能行为核查表”。

你们看,这上面的选择其实就代表了面对焦虑,我们能做的三种应对策略。1-4属于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列明解决的行动以及时间计划。5-7属于情绪中心策略,这是为了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8-9属于回避策略,试图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应对焦虑。
看上去回避策略似乎比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简单轻松的多,焦虑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的负面情绪,这也没什么好责难的,因为逃避困难时我们本能,迎难而上才是真的反人性。
但我清晰地意识到回避可能短期内能延缓问题对我的伤害,但它只能局限于较小的压力或者是我们能部分控制的压力,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不可能自己消失,而且还可能拖的时间越长,越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即使我逃避回舒适区,其他的焦虑又会油然而生,终究还是不能从焦虑中摆脱出来。考虑再三,我选择了直面问题并解决掉它,为了不把自己逼得太紧,我把计划分解成一个细小的任务,并留给自己一定地时间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完成,同时也向外寻求家人和同事朋友的帮助和精神支持,虽然一开始很难,但由于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同时每一个小目标地完成都给我进行下一步计划增添了信心,最后我成功解决了当初觉得乱成一锅粥地问题,生活逐渐稳定下来。
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焦虑都只能用问题中心策略解决。研究证明,选择哪种策略要取决于情境,看哪种策略能更有效应对压力。如果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那么最明智的做法就是迅速采取行动。如果是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或者手足无措的情境,在这种情况下尝试解决问题也是无效,那么当一个情境无法被改变时,关注我们的情绪反应策略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在这里我还想向大家介绍一个前几天我从《妈妈人生学校》学到的一个对付焦虑的小妙招,叫“抱住焦虑的大腿”。实质上它也是积极策略中的一种。
它的启发来自于斯坦福大学哲学教授John Perry的“结构化拖延法“:因为逃避做某事A,而促成了你做某事B.比如学生时代大考前,我明明最害怕数学,但我往往会先把大量时间花在复习英语上。“抱住焦虑的大腿”就是利用这个原理,经过合理的安排布局,让焦虑成为我们的动力。
这个方法只需要你做两个动作。第一,把你当下焦虑的任务制作成一张任务清单,我们叫它“避难清单”。这个清单越细越好,尽可能拆分成一个个便于上手并花不了多少时间就能完成的小任务,因为人在焦虑的时候,喜欢用琐碎的小事来逃避。然后,你再找一个最震慑你的“灾难级任务”压在你的“避难清单”最上方。这个“灾难级的任务”貌似截止期限明确,重要异常,但其实暂时不做也不会死。它可以是你拖了很久但迟迟没有去做的事,比如你约见一个特别重要但特别难缠的客户,准备升职加薪答辩,向老板报告一个坏消息等等。这样你就可以借助你对“灾难级任务”的逃避,促使你完成“避难清单”中的真正任务了。
当然如果这个“灾难级的任务”就是你眼下最急需解决的任务,我们也可以把焦虑任务拆分成很多小任务形成“避难清单”,然后选择对你来说最焦虑爆表最想要逃避的任务中的一环作为“灾难级任务”压在“避难清单”顶端。当你把一个个小任务完成,不知不觉中最难的那部分也已经不再那么困难和糟糕了。
举个栗子,假如你想向老板提出升职加薪,但是又害怕老板不同意,这让你异常焦虑。那么你可以把它当作你的“灾难级任务”。你可以把提高业务能力细分为参加培训,取得相关证书,改善人际关系和做好工作提案等等一个个细分的“避难清单”那么这个“灾难级任务”就会成为你完成“避难清单”的动力。当你一个又一个地解决掉“避难清单”的时候,你离升职加薪的目标也不远了。
这个方法的宗旨就在于牢牢抱住焦虑的大腿,把它变成你做事的动力。
最后,既然焦虑无可避免,我们与其在心里上对抗焦虑,不如了解并学会接受自己的焦虑,聪明的利用它。当你因为一件事情好难好烦躁,而不由自主把手伸向手机,刷刷朋友圈,逛个淘宝,幻想着用消磨时光来逃避真正任务,但是心里却惦记着没做完的事更加焦虑的时候,不妨想想今天文章里的方法。如果一种策略对焦虑情境无效,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思路和策略也许会奏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