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出一些问题, 思考一些问题的方式, 打打鸡血2019-05-
试着提出一些问题
- 到底什么时候觉得难?
- 什么是新的东西? 新的知识?
- 我想要抽象出来的是什么?
- 动作和逻辑似乎有点相似?
- 如何保持大脑清晰? 想要大脑清晰, 是否需要保证逻辑清晰?
1. 到底什么时候觉得难?
首先, 难是什么?
当我们说, "这个东西很难",
这个难, 指的是什么?
有两种角度,
-
第一种是, 客观角度上来表明, 这件事情的难度,
包括客观条件, 复杂度, 各种制约,
比如说, 我们会说, 造宇宙飞船是比较难, 甚至是非常难的.
似乎, 难这个词汇, 能够表达一些客观的情况. -
第二种是, 主观的一种感受,
是对一个事情的,主观上的某种判断(难度判断).
比如, 做一个数学题, 觉得有点难.
做一个项目, 觉得有点难. -
实际上, 我更倾向于, 认为第二种难, 才是正确的解释.
难这个形容词本身, 只能是作为主观上的人依据自身的感受,
对客观的东西, 进行的某种主观判断.
这个词本身, 并不能清晰的表达, 事情客观上的难度.
想要表达客观上的难度,
还不如用一些更客观的指标.(也许, 财力,物力, 人力, 时间,复杂度等等?) -
存在第一个事实 : 同样的事情, 对不同的人, 主观上的感觉是不同的
(难度的感觉是不同的)
这很容易举例子,进行解释.
一道大学数学题, 博士生可能觉得很简单, 小学生可能觉得非常难. -
类似的一个事实 : 同样的事情, 对同一个人, 在不同的时期, 主观上的感觉是不同的.
比如, 在刚开始学微积分的时候, 会觉得很难.
越学, 会越觉得简单.(或者越难)
就好像, 练习俯卧撑,
刚开始很难, 越练习, 主观上的难度总会有所变化,
最后可能觉得很简单. -
启示 : 从时间尺度上来讲, 今天不懂, 没必要那么那么的沮丧,
因为,明天会进步一点点, 大概率上, 一个月后, 同样的东西,
没有现在这么难. -
存在的第二个事实: 上面的事实表明, 当某个人说(无论是别人说, 还是自己说)
这件事情有多难的时候,
实际上, 这可能永远都是错的.
我们这样假设,
难这种感觉, 虽然是主观上的, 但我们明显能够通过难这种感觉有强, 有弱.
理解一个信息, 处理一个信息(某种角度上来讲, 做任何事情, 都是信息的接收和处理过程)
需要某些条件,
而在这个时空点上, 我的条件我大概是知道的.
主观上, 难这种感觉, 来自于, 我对完成事情所需要的条件的预估, 和我现在的条件的差距的估算而来.
或者, 难这种感觉, 就是在进行这种工作. -
所以难这种感觉虽然无法绝对客观的表达难度.
但能够表达主观上的某种差距判断. -
以上, 我们主要说的是, 难, 这个东西是什么? 是一种感觉, 一种判断,
一种, 对完成信息处理的一种判断. -
不过止于上面的说法, 不能满足我.
我们为什么要有这样一种感觉上的判断?
到底有什么用?
或者怎样影响我们? 我们是怎么受到影响的? -
实际上, 难这个判断机制的用途,
最主要应该是用来计算成本的,
最大的用处是, 提供一种决策所需要的判断.
什么决策? 那就是, 这个事情很难, 到底做还是不做? -
作为一个程序员, 我必须要学习某个知识体系.
我的大理智告诉我, 我应该学习, 我的决策就是要学习这个知识体系.
(通常这种大理智是基于大时间尺度的,
或者我们大多时候, 觉得聪明的一些正确的思考,
都缺乏时间尺度上的考量) -
如果我们是理想的人, 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在学习这个知识体系的时候,
感受到难这种情绪.
因为, 难这种情绪(判断), 从根本上并不是帮助我们更好的学习.
尽管他的主要内容是考量差距是多少,
但本身的意图是让我们不要做这件事情.
所以, 我常常想, 我可以学得慢, 但能不能不要让我感受到太多难的感觉? -
当然不能. 或者难这种感觉的产生, 不是这种机制.
回过头来, 再想一想,
就能发现, 我们的本能, 即我们的情绪,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比我们的大理智要更加聪明.
何出此言?
因为我们的大理智,通常太理想化, 所以不接地气.
为什么? 因为缺乏时间上的考量,
缺乏时间上的考量, 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成本计算. -
而我们的情绪, 做判断的时候, 是严格按照成本计算的方式来的.
实际上是这样的,
我们的本能, 不会关注大的时间尺度上的问题,
他衡量的时间尺度永远都是能短就短.
什么意思呢?
就是, 任务的内容, 你可以随便选,
但, 我就给你比如5分钟的时间,
你的任务, 如果预判能在这5分钟之内完成,
我就觉得这个任务是简单的,(不会有难的感觉)
如果预判在5分钟内无法完成,
我就觉得这个任务是难的.
(5分钟还是30分钟, 这都是按照个人情况,
通常, 人的难这种感觉, 本能的喜欢时间尺度越短越好)
(所谓的完成, 可以是, 确实是完成,
也可以指, 有明显的正向反馈的情况) -
所以你就明白了!
我要学一本书, 比如javascript 高级程序设计,
当你要着手去产生动作的时候,
这个就从你的大理智, 转为了本能所要进行的任务信息.
该任务信息的默认时间尺度是5分钟.
你就想嘛,,,
你5分钟(30分钟), 你能学得完嘛? 或者能读得完嘛?
当然是不能的.(有人应该能, 但我不相信..) -
即, 实际上, 这就涉及了如何跟自己打交道的问题.
你的打理智是正确的, 因为, 我们想要思考正确的东西,
有时候, 就是要不考虑时间尺度.
因为, 本能的思考方式, 永远是目光短浅的. 太功利.
但你想要转入行动的时候,
就要学会和自己打交道, 和自己的本能处理信息的机制打交道. -
说出来, 就是大家都听说过的道理, 只是太过简单,
听得太多, 大家都不怎么实践而已.
回头想想, 我也很少实践.
第一种说法是, 把目标进行分解.
大目标分解成, 小目标.
大任务分解成小任务.
按照上面的逻辑是,
转入行动的时候,
你在5分钟内, 要完成的任务, 越小越好.
(信息量越少, 或者判断为未知的因素越少越好)
因为你越不会感觉到难. -
所谓聪明的人, 总会犯一种错误.
就是, 他会认为, 同样的时间,
他能比其他人能做更多的事情.
当然这种成功的经验, 也会产生相当相当大的动力
(比如我一直也是这种想法) -
但总会遇到, 同样的时间, 比其他人做的更少, 做的更差的时候.
这个时候, 你就很容易 game over,
因为, 你的模式要求你, "克服困难的感觉",
假设你长期克服困难, 还是没能得到想要的正向反馈,
就会陷入地狱. -
其实, 苦尽甘来, 本来就是世界上最美妙的事情.
但,我们想要试着走另一条道路,
这条道路, 根本没有任何难的感觉,
因为, 我们将任务一直分解到, 我们觉得简单为止.
没有任何事情是, 真的那么难. -
所以, 我们的心法所要注意的地方,
和常识也有点相反.
常识是, 迎难而上, 克服困难, 难能可贵, 比其他人更强,
做人家觉得难的事情.
不是说不能有这种心理, 而是, 不要被这种心理束缚住,
长期压抑自己.
所谓的压力, 实际上跟难这种感觉是一脉相同的.
当有一些信息, 长期让你感觉有点难,(或者很难)
那不就是压力? -
我们要的是, 管理未知的因素, 未知的信息,
分解任务, 让自己不感觉到特别难.
要处理的信息,或者任务越是清晰,
难的感觉就会越小. -
一定要在把问题分解的过程中,
也要时刻提醒自己,
"其实问题很简单",
不用给自己鼓励说, 自己很强,
只要告诉自己, 这个问题应该很简单即可.
1.2 到底什么时候觉得难? 大概有哪些情况?
-
把信息都放在脑海里, 大脑的内存被沾满(记忆力压力增大时),
会觉得很难.
一次想太多的问题,是会很难的.(因为大脑压力大) -
类似的, 同时思考多个逻辑的时候, 会觉得很难.
比如, 一些逻辑题, a 比 b大, c 不是最小的, d 不是最大, .....
请排序.
实际上, 信息量似乎没那么大, 但逻辑是很多的.
这种题, 难嘛?难.
因为, 如果你不用纸笔, 不用一些工具,
单纯用大脑去思考这类题时,
你的大脑要思考多个逻辑, 还要记住多个逻辑的结果,
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别告诉我你不会觉得难..
(当然最强大脑那帮人, 肯定有一些高级方法, 没那么难) -
思考的问题当中, 存在多个未知的量, 未知的概念时, 也会觉得很难.
比如, 一个英语文章中, 只有一个不会的单词, 也许,猜大概都猜出来了.
但一句话中, 有4个不会的单词, 就很有可能懵逼了.
再比如, 我做一个项目, 需要用到好几个技术栈.
如果大部分都会, 只有一个不会,
那么也许即使我边学边干, 也不会觉得很难.
但假设大部分都不太会,
那我肯定一早就懵逼了.(现在就是类似这种情况) -
思考的问题当中, 有多个分支情形时,会比较难,
比如, 如果条件为a > 0, b > 1 , b < 9 时, 怎么样,
a > 0, b > 9时,怎么样, 这种复合条件, 加多个分支的情况, 也是比较难的. -
思考的问题当中, 有比较容易混淆的量,或概念, 但又要求非常准确时,
也比较难.
比如, 一些边界条件.
多重for循环, 机上一些边界处理时, 大脑也有点会觉得难. -
你肯定发现了.
上面的绝大多数情形,
都涉及一个东西, 就是记忆力,
涉及一种东西, 叫做工具.
为了减轻, 一些准确性, 和记忆力的负担,
我们要借助工具, 即, 让信息外部化.
让工具本身, 似乎能够思考. -
从这个角度来讲,
合适的视觉外化, 是非常有助于思考的.
文字笔记很好.
思维导图就更好了.
应该存在更多的视觉工具, 或者概念工具,
能够更好的外化有逻辑关系的信息. -
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会觉得有点难,
因为通常新知识, 就等于, 不会的, 未知的知识.
2. 我想要抽象出来的是什么?
-
我们想要抽象出来的可能是概念.
-
但我现在觉得, 我们想要抽象出来的,
是一种逻辑,
或者是一种关系,
或者是一种模型. -
我在想一个问题,
上面提到, 学习新的知识的时候, 会觉得难.
但这个世界上, 名词可以有无限多,
概念可能比名词会少一点,
而关系和逻辑,可能就会少很多很多.
如果,我们能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的时候,
能够迅速识别其中的逻辑和关系,
是否, 就可以学得更快, 更有效率? -
而想要达到快速识别逻辑和关系,
就首先要学会总结逻辑和关系. -
为什么读数, 或者读文章, 要多读几遍?
我以前是这么认为的.
因为读的次数多, 重复次数多,
就自动更容易理解,
记得更加牢固.
这是对的.
但从某种角度来讲, 也是被动的,
或者说, 我们的目的如果止于, 记住, 就有点浪费了.
多读几遍, 尽量把逻辑和关系整理识别出来.
你再次看到这个文章的时候,
已经能够清晰看到逻辑和关系了,
那你读其他文章, 类似逻辑和关系的时候,
肯定更容易识别出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