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品君子
初识《论语》,是“见贤思齐”的谆谆教导,是“后生可畏”的掷地有声,是“逝者如斯”的语重心长。它是一颗明珠,穿云裂石经历两千五百年的动乱以后仍熠熠生辉,有幸生在华夏,有幸品读《论语》。《论语》是儒家经典,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是四书五经中的四书之一,它深入浅出,以小见大,东汉经学家赵岐在《孟子章句》的《题辞》中提到:“论语者,五经之錧鎋,六艺之喉衿也。”由此可见,它在儒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儒家学子必读书目,以其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更是封建社会几千年以来的主要思潮,在政治方面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宋代开国宰相赵普就曾经说过:“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论语》),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论。多读读《论语》总是能从中学到点什么的。
再次捧起《论语》 ,映入眼帘的尽是“君子”二字,据专家学者统计,《论语》中提到君子的地方有107处,但依我所言,不说全部,《论语》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在教导人们如何成为一个“君子”,或者如何做好一个“君子”。“君子”二字在《论语》中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君主,一是指道德高尚之人。
在物质追求方面,《论语》 中提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他认为君子用心谋求大道而不是费心思去谋求衣食,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在言行方面,《论语》中以“敏于事而慎于言”来要求君子,敏于事而慎于言说的是君子要勤奋而敏捷地做事,谨慎而庄重地言谈。同样,在论语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说的也是君子言论要谨慎,做事要敏捷。书中的宪问篇还提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说的是,有德者认为说得多做得少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在修养方面,《论语》倡导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不抱怨不恼怒,这也是君子有修养的体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不被人理解的情况,只要我们自己问心无愧就没有必要过于在意其他人的想法。《论语·述而篇》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述的也是这个道理,君子光明磊落,所以无忧无惧,心胸宽广行为坦荡;而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每每庸人自扰,总是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在义利观方面,《论语》中最为常人所知的便是那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人的一生不应该只为个人的钱财名利而活,也不应该一味追名逐利,毫无梦想,生命的意义应该有另一层次的,更符合君子品性的解释,即牺牲自我利益,阐扬道义服务大众。君子应该温和谦逊与世无争,正如孔子所言“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就像有德行的人射箭那样,即使是有胜负之分的比赛,但自始至终,仪态应自然大方,行为应彬彬有礼。这样的竞争才是君子之争,并不是像小人那样,只是凭一股冲动,抱着一定要胜的心态与对方相互争斗。
《论语》 教给我们的道理远不止如此,其对君子的阐述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具有无可比拟的现实意义。纵览中华文化发展史,《论语》对其的影响最大,也最不可逆转,品读《论语》是在与圣人对话,是在向贤者请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