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来一赞史海钩沉

【史海钩沉1】定陵之痛

2024-07-30  本文已影响0人  玄真论道

今年暑假带娃去了明十三陵-定陵,在杨导的解说下,对定陵有了深深的认识,特别对定陵发掘进行了深入研究,今天就和大家分享下定陵之痛。

网图侵权联删

有一种痛叫定陵之痛,有一种悲哀叫定陵之悲哀。定陵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陵墓,1955年盲目发掘,使3000文物灰飞烟灭,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也被焚毁。造成中国考古史上的最大悲剧。而围绕造成这一悲剧的责任之争,多少年来一直不断,有人认为是郭沫若,有人认为是吴晗,那么到底谁是罪魁祸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历史的真相。

1955年10月15日,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牵头,时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文物化部部长沈雁冰、人民日报社社长邓拓、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所长范文澜、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秘书长张苏等6人联名上书国务委院总理周恩来,建议发掘明长陵。

吴晗等人建议遭到了考古研究所两位所长郑振铎和夏鼐的强烈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有两点,第一,世界上还没有主动挖掘大规模帝王墓的先例,缺乏经验指导,第二,发掘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尤其是文物保护技术落后,有可能会造成文物的损害。但郭沫若、吴晗充耳不闻。坚持要挖掘。当时夏鼐更是隐晦的指出吴晗藏有私心,你应该从全国考古工作轻重缓急来考虑问题,不能以明史专家的角度来安排挖掘工作,因为吴晗在年轻时就有发掘陵墓的愿望。

双方争论丝毫没有结论,最终报告给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周总理难以定夺,在请示了毛主席以后,他在报告上签下的四个字原则同意,1955年9月,发掘长陵计划正式实施。后来,由于迟迟找不到地宫入口,经过反复勘查研究,决定在长陵发掘前,先对定陵进行发掘。

现在看来,发掘定陵是郭沫若,吴晗等一批史学家冲动性想法,是一次无法挽回的错误,是主动破坏文化遗产的行为。在由于保存手法落后,大量无价之宝无法得到保存,加上特定的年代,大量重要文物被破坏,成了一个永久的遗憾,形成了定陵之痛,定陵之悲哀。

在意识到发掘明定陵的错误以后,周恩来很后悔,国家以后再也没有批准过发掘帝王陵,郭沫若吴晗发掘长陵的计划也流产了。

对定陵发掘造成的无可挽回的形势,吴晗曾痛心疾首,甚为内疚。发掘定陵10年后,他怀着极大的悔意逝去。

还有一个真相发掘长陵既然是吴晗推动的,可无论是提交报告还是工作委员会,郭沫若都排在第一位,这其实都是郭沫若在文化界的地位所决定的。由郭沫若领衔发掘工作,体现的是对郭沫若的尊重。由此认为,发掘定陵的始作俑者不是郭沫若,而是郭沫若的同门、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定陵发掘失败,造成大量文物被存,是郭沫若替吴晗背的黑锅。由此认为,把郭沫若说成是发掘皇陵的最大推动者、文物损害的罪魁祸首,是错误的,不符合事实的。

关于定陵发掘想详细了解推荐大家看下《风雪定陵》

这本书由杨仕和岳南合著,2004年由远流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该书主要讲述了北京十三陵明万历皇帝定陵在挖掘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是非。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